“是”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shì
〔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盖通常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

1、gài
①用草编的覆盖物。
【引】器物的盖子。《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③胜过;超过。《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赤壁之战》:“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④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与妻书》:“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⑥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出师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2、hé:通“盍”。
①何;怎么。《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
扩展资料”盖“现意:
[ gài ]
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子。锅~。瓶~。膝~。天灵~。
2、伞:雨~。
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遮~。掩~。~浇饭。
4、压倒,超过:~世无双。
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
6、用印,打上:~章。~戳子。
7、造(房子):~楼。翻~。
8、方言虚词(a.发语词,如“~闻”;b.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c.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
[ gě ]
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姓。盖[盖,读音作gě(ㄍㄜˇ)、亦可读音作gà(ㄍㄚˋ)、gài(ㄍㄞˋ)、guó(ㄍㄨㄛˊ)]、guō

在文言文中,“绝”字有以下意思:
1、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2、阻断。《三峡》:“沿溯阻绝。”
3、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4、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5、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6、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7、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
8、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9、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10、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11、极 很 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12、与世隔绝的。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独一无二的。 “天下三绝。”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白话版《说文解字》: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在现代使用中,绝字也有很多用法:
1、绝对,指没有任何条件的,与“ 相对 ” 相对;完全;一定。
例如:他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2、绝顶,指极端;非常;最高峰。
例如: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大地,仰望苍穹,令人俗念顿消,予以缥缈,觉得心胸无比开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绝在文言文中的释义


是在文言文的意思
1.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2、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

“是”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是 shì 〔代〕(1) 此,这 [this;that]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

文言文翻译中关于是的翻译和例句
①<形>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②<代>这;这个;这样。《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③<形>凡是;所有的。《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④<动>表判...

是文言文翻译
【译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

文言文中 “是”作代词只能翻译成这吗?
是的。“是”做代词,只表示近指,相当于“这”、“此”。远指的,用“彼”、“其”、“夫”等。

有是字的文言文翻译
4. 文言文的‘于’字有哪些翻译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是”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还是“是...
“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此、这”时,一般是在句首,跟“以、故”连用,组成“是以”“以是”“是故”。“是”翻译成“是”,应该是在主语后面、宾语之前。

"是以"在文言文中"是"和"以"分别翻译为什么
“因此”的意思。例如:《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翻译为“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

文言文中是使的翻译
是:这 使:让,叫、使得 是使得意思是这让,这使得什么怎么怎么样。例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意思是:这让老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而不感到有遗憾啊。

文言文中翻译成"是"的有什么?
乃:我乃常山赵子龙!系:例如:“此诚系我国千秋之患,不可不时时警醒,防其觊觎侵略之举 ...”然:确实也有是的意思,比如: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实在想不到别的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