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的简介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切韵》 是什么?

中国韵书。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但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 切韵 》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但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有学者认为,切韵音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 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记得采纳啊


切韵简介
切韵,这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韵书,起源于隋代,具体来说,是陆法言在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所著。全书共五卷,收录了1.15万个汉字,分为193个韵部: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在唐代初期,它被正式定为官方韵书,随后出现了众多增订版本。然而,原书《切韵》已不幸失传,其语音体系则...

韵书简介
韵书史上有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那就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这部作品被誉为前代韵书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后世韵书发展的重要起点,对整个韵书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遗憾的是,原版《切韵》未能完整保存,现今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珍贵的线索来窥见其风采。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切韵》残片...

切韵综合研究内容简介
切韵,这一最早可考的韵书,诞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由陆法言在其父陆爽任职朝廷期间编撰。当时,包括刘臻、颜之推、卢思道等八位知名学者在陆府聚会,共同商定的审音原则被陆法言记录并整理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完成,即《切韵》。原书已失传,幸存的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

切韵的简介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切韵》原...

切韵序作品简介
切韵序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韵书,全书共分为193个韵部,按照平、上、去、入四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为五卷编排。这部作品在中古音韵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所代表的音系被视为语音历史的核心,对于研究古代语音演变和现代方言音系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历代音系的基石,也是汉语音韵学研究...

切韵研究内容简介
其次,它会提出作者独特的观察和理解,挑战既定观点,以求创新和深化;再者,书中还提供了宋跋本王仁的《刊谬补缺切韵》与《广韵》之间的声母和韵母对比表,这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证材料;最后,所有研究的结论都将汇总在篇末,形成王仁昫《切韵》的音节表,作为整个研究的总结和归宿。

刊谬补缺切韵的简介
隋仁寿元年(601年),颜之推、陆法言等撰成《切韵》一书,凡5卷,共收12100余字。王仁煦在其基础上又进一步整理增订而成《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义训外,还对本字俗体等加以辨析,增收约6000余字,另增立两韵,并注明《切韵》与另外5家韵书分韵的异同,可供了解其分韵...

切韵序的作品简介
全书分193韵,按平上去入分五卷。它是中古音的代表性韵书,它所代表的音系被看作整个语音史的中枢,用它可以上推古音、下探今音,是研究历代音系和现代各方言音系的首要参照系统。因此,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它的体例为后来的切韵系韵书所继承。

韵目简介
韵目,起源于《切韵》,是自古韵书编排韵部目录的方式。例如,《广韵》的上平声部分,将各个韵的名称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如第一韵为“东”,第二韵为“冬”,第三韵为“钟”,以此类推,直到第十韵“虞”。每个韵目下方标注“独用”或“同用”,后者经过整合后,形成《佩文诗韵》,其韵目简化为单字...

刊谬补缺切韵简介
《刊谬补缺切韵》是一本由唐代学者唐王仁煦撰写,长孙讷言注解,裴务齐校正的韵书,共有5卷,其原始版本出自唐朝吴彩鸾的手稿。这部珍贵的文献采用了素笺厚纸制作,采用了龙鳞装订法,显得古朴而精致。全书共计24页,首页单面书写,其余页则两面书写,总计47面,每面平均35行,从第9页开始的“耕”...

字意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