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7位文学家: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麻烦采纳,谢谢!

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又因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亦称“邺中七子”。
他们生活于汉末动乱年代,有的还经历过困苦的生活,又都有一定的抱负,故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和曹氏父子等其他作家一道,开创了著名的建安风骨。七子中以王粲成就最高。


创作风格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
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7位文学家: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7人中,除孔融外,其他6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籍元瑜、汝南应炀德琏、东平刘桢公□。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在诗歌方面,"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在辞赋方面,"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在散文方面,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籍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籍《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建安七子”指哪几个人?
1、孔融(kǒng róng)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2、陈琳(chén lín)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3、王粲(...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7个人就基本上代表了汉朝建安年间,除了曹操父子以外的文学成就,后世文学当中的建安风骨说的也是这个时期他们的文学作品特点。建安七子是汉代建安年间最出名的一批文学家,这批人除了孔融以外,其他人都是依附于曹操的麾下,生活基本上都过得很不错。...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建安七子介绍
1. 建安七子,又称建安七杰,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群体,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以才华横溢著称,创作了大量流传至今的文章。2. 在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享有极高的声誉,与曹魏时期的曹氏父子并驾齐驱,乃至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的标杆。3. 七位...

建安七子是哪几个人
陈琳则以文采斐然见长,他的辞赋在当时享有盛誉。孔融是建安七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他的诗文表现出豪放不羁的风格。徐干的作品以清新淡雅为特点。阮瑀擅长诗、赋、散文等多种文体。应玚则以其深沉的诗歌情感而著称。刘桢的作品风格独特,表现出豪放而又不失细腻的特质。他们七人的作品共同展现了建安时期...

谁知道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7位文学家: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7人中,除孔融外,其他6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

汉末“建安七子”有那些人?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

西汉末年“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7位文学家: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麻烦采纳,谢谢!

建安七子到底有没有三曹
1、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2、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3、三曹:指东汉末年到曹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分别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

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说到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建安七子,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的,毕竟在汉末年代,他们成就可是非常高的,而且还获得了后代的认可。更是代表了除曹氏父子外的文学成就!那么关于这个建安七子分别是哪七个人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的七个人分别是:孔融、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