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总是把犯人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请问宁古塔是什么?披甲人又是什么人呢?

“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这首题为《悲歌赠吴季子》的诗,是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写给好友吴汉槎的。吴汉槎当时正被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吴汉槎生在素有“天堂”之称的苏州,从小就很有才名,风流蕴藉,诗文俱佳;然生当乱世,明室倾圯,不免有些家国之思。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更受到江南科场案的牵连,和许多江南士子一起,被打了四十大板,发配到宁古塔去。翌年闰三月初三,吴汉槎单衣就道,离京出塞,经盛京(今沈阳)、船厂(今吉林市),于六月二十一日渡过松花江,七月十一日到达宁古塔戍所。从北京到宁古塔,他跋涉山水,受了无限的辛苦,共走了4个多月。从此之后,他在那里一住就是23年,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得到纳兰容若的帮助,终于奉诏赐环,得以生还玉门。
以今天的空间观念来看,宁古塔并不是非常遥远的蛮荒之地。我们从北京乘特快列车出山海关,经沈阳、长春到哈尔滨,转乘滨绥线列车经牡丹江市到宁安(到镜泊湖去旅游,一般都要经过宁安),这便是宁古塔了。即使安排得轻松一些,两天也足够了,300多年前的吴汉槎竟一直走了4个多月。而那时的宁古塔,更是绝塞荒原,人迹罕到的地方,“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其间,或僵马上。”这足以使闻者戒途、行者却步了。我们在现在流行的清宫古装剧里,看到坐堂的大老爷恶狠狠地掷下令牌,高声叫道:“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犯人闻言,往往惨然仆地,就可以知道那是极重的处罚了!
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代的流放,或称“谪戍”,或称“发谴”,或称“充军”,虽然略有差异,其实质却都是把犯罪的人或其全家送往边疆地区给旗人官兵或非旗人官兵(也就是所谓的“披甲人”)作奴婢。发配的地方,主要是东北和新疆。《清史稿·刑法志》说:
又有发遣名目,初第发尚阳堡、宁古塔,或乌喇地方安插,后并发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姓、喀尔喀、科布多,或各省驻防为奴。乾隆年间,新疆开辟,例又有发往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各回城,分别为奴种地者。咸、同之际,新疆道梗,又复改发内地充军。
尚阳堡,在今辽宁开原县东四十里,“三藩之乱”平定后,三藩的残余部众很多都被发配到这里(包括受冤枉的大名士陈梦雷);乌喇,又称“打牲乌拉”,在吉林省吉林市西北;齐齐哈尔,即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当时是齐齐哈尔副都统驻地,雍正间吕留良案所牵涉诸人都流放在这里;黑龙江,指黑龙江城,即今黑河市爱辉区,当时是黑龙江副都统驻地,受《南山集》案牵连的桐城方氏族人就都被发配到这里;三姓,在今黑龙江依兰市,是当时的三姓副都统驻地。除此之外,伯都纳(即今吉林省扶余县,当时为伯都纳副都统驻地)、拉林(在今黑龙江省双城、五常一带,当时属阿楚喀勒副都统辖区)以及索伦、达呼尔(在黑龙江北岸、精奇里江流域,当时属黑龙江副都统辖区)等地也都是著名的流放地。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屡兴大案,涉案诸人除弃市之外,本人及其族人都被发配到关外各地。其中尚阳堡靠近盛京(今沈阳),比别的地方较为舒适;至宁古塔、伯都纳、三姓、拉林,愈往北愈为荒徼;再向北,至黑龙江城、索伦、拉呼尔,就更是荒无人烟了。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再说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想那披甲人便是最低级的满族兵众了吧!

宁古塔是满语"六个"的意思。相传清皇族远祖有兄弟六人居此。分新旧二城:旧城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的旧街镇;新城即今宁安县城,系康熙五年迁建。
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宁古塔在黑龙江一带,披甲人军人呗。参看http://www.itsqq.com/a/jd/heilj/mudanj/2005-04-06/4799.html

宁古塔是现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一带地方,包括现海林市东南一部分。披甲人是清朝入关后在北方世代戍守的军人,相当于屯田兵,平时渔猎,战时为兵。

宁古塔,是原来黑水靺輵(原来唐王朝时代 渤海国)的都城
现在女贞就是黑水靺輵的后代,黑水靺輵善于养猪。所以清代后水饺多以猪肉为陷。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说到发配边疆我们可能都很熟悉,而且现在的许多影视剧里面都有这个发配宁古塔里面,那么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要被发配到宁古塔里面去呢?而且这个塔是不是在很远的地方?来看小编一一解释下吧。皇帝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和政权的更加稳定,因此不能够随意杀生,那这些犯人不能杀,只能罚他们去宁古塔了。
宁古在满语里面是指六个的意思,因此宁古塔的意思就是六个塔。传说中满族里面有六个兄弟,来到此地开拓市场,后来传说的主人公逐渐变成了清太祖的六个儿子了。这个地方也成为了满清朝的开始。祖宗之地不能忘记,因此就需要有人来守着这个蛮荒的地方,但是这个荒凉的地方,都不想来,因此只能够让犯人来了。
中国古代的刑法是根据阵法来设计的,奴隶制里面的刑法最为厉害,也很残忍,那就是需要割耳朵和砍双脚,这是一种非常残忍又严酷的刑法,而流放又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是根据距离来区别的,而宁古塔正是离政治中心最远的一个。明朝最后一个尚书流放在这里,也把种子和蔬菜都带过来了,基本上犯人来了这里就是不停的做苦活,也就是不停的干活,而且生活条件很简陋,因此他们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幸运了。
而宁古塔又是有名的寸草不生之地,因此很大程度上来了这里很可能就回不去了,而干苦活可以帮助他们好好做人。后人也想把这里变得很繁荣,所以皇帝就把犯了错的人流放在这里了,任由他们改造,并且自生自灭。那披甲人是什么?披甲人是八旗里面的人,满语里面的意思就是八旗中的将军,也是披着铠甲的人。
而犯了错的人会被发配给他们当奴隶,奴隶很大程度是在践踏人性,也是在摧残个性,这也是为什么成为奴隶后会情不自禁的有种奴性,这是长期的压迫下的无奈和苦涩。而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
黑龙江从地理位置上就很偏,而且常年寒冷,大部分犯错的人都是老年人,年龄高容易身体弱,因此他们在长时间的路途奔波之后就已经快奄奄一息了,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顾自己,而到了黑龙江之后就可能会冻死。披甲人大部分都长年征战,身体健康,可能会需要大量的奴隶来使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奴隶需求量大,且供不应求。
关于宁古塔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康熙年间,有一个秀才被发配过来了,在他服役的二十二年里面他不断的寻找机会去逃跑,最后他成功了。结果后面因人告密,他又被抓回来了,披甲人用狠厉的手段对付他,日日夜夜用鞭子皮鞭抽打他。由此可知宁古塔的恐怖之处,清朝之所以崛起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他的八旗制度,清朝人入关之后就由披甲人镇守边境,边境实在是太辛苦了,为了维护好士兵的热情,皇帝就把犯了错的人流放在这里,说白了就他们当奴隶,没有尊严和面子,有的只是无尽的责罚。
而他们披甲人也是维护边境安全的一个重要力量,因为边境是最容易受到敌人攻击的,敌人的骚扰不断,也会容易引发战争。翻阅书籍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许多战争都是由边境的小矛盾发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对于一些战如此敏感的原因之一,因此披甲人对于清朝统治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宁古塔在黑龙江地区,天气寒冷,发配到这里的奴隶生还机会很小,而且那些犯了错的人一般都是官员,年龄较大,容易撑不住。披甲人是八旗子弟,负责镇守边境地区。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犯错的官员就是奴隶,而八旗军是使唤他们的奴隶主。


为什么清朝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清朝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在那干什么...
1、在清朝的时候,其他的偏远地区还是存在着不安定的隐患的,而且这些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如果将犯人发配到这些不确定的地区,那么统治者可能会担心犯人在异族人的帮助下逃到其他地区,所以“宁古塔”无疑是最佳的选择。2、通常被发配到这里的犯人,是要按照朝廷出的规定来服劳役的,并非到此地就算是...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人?
1. 宋朝时期,中国封建王朝基本消除了奴隶制,但几百年后的清朝重新出现了奴隶制度。2. 在清宫辫子戏中,犯官常被发配到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宁古塔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是满族先祖居住之地,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县。3. 清顺治15年,清廷规定,携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古塔成为流放地。4. “披甲人”指...

清朝总是把犯人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请问宁古塔是什么?披甲人...
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代的流放,或称“谪戍”,或称“发谴”,或称“充军”,虽然略有差异,其实质却都是把犯罪的人或其全家送往边疆地区给旗人官兵或非旗人官兵(也就是所谓的“披甲人”)作奴婢。发配的地方,主要是东北和新疆。《清史稿·刑法志》说:又有发遣名目,初第发尚阳堡...

发往宁古塔 与披甲人为奴 是什么意思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场比死还要难受。

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所以到了晚清,基本上流放犯人也不往宁古塔流放了,而是向着新疆、甘肃、云南这些贫瘠的地方流放,改造当地的环境。这样看来,当时的流放制度,也可以说是建设了中国的贫困地区。而清朝一开始选择将大量的犯人流放宁古塔也是为了建设好自己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算是一种变相的建设家乡了吧。流放宁古塔的犯人...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披甲人是指八旗兵里的降兵,后来引申为军人。清朝将犯人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学习的是明朝的制度,一般官民犯罪后要么被杀,要么就选择充军。所谓充军并不是去当兵,而是去给军队当奴隶,男的为苦力劳役,女的则为奴婢军妓,因此很多官员被充军后,...

清朝犯人发住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
变卖给披甲人为奴意思就是把这些罪臣的下人卖给这些军人,将领(也许在当时情况会更恶劣)为奴。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代的流放,或称“谪戍”,或称“发谴”,或称“充军”,虽然略有差异,其实质却都是把犯罪的人或其全家送往边疆地区给旗人官兵或非旗人官兵(也就是所谓的“披甲...

为什么清朝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1、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发源地增砖添瓦做建设。流放是对有罪之臣的一种惩罚,主要是在流放的过程中能够让他好好反思自己的错误,如果...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清廷就会经常将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或其家属分配给这些人为奴,让他们随意使唤,以此来稳定军心。简单说披甲人在满族人的眼里虽然也跟奴隶差不多,但是因为清廷需要借助他们来镇守满族人不愿镇守的苦寒之地,所以较之奴隶,清廷还是高看了披甲人一些,为了安抚他们,经常将罪犯或罪犯家属发配给他们为奴。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人?
清朝发配犯人 宁古塔大道 宁古塔是个地名,满语的意思是六个,相传是满族的先祖兄弟六人曾在此居住,故称宁古塔。宁古塔是满清东北地区宁古塔将军驻地。宁古塔将军统领着黑龙江、吉林等广大地区。在如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清顺治15年,清廷规定,携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从此宁古塔成为流放地。宁古塔旧址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