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早提出慈孝一说

慈字早在《尚书》和《诗经》中就已经出现, 至春秋以后开始普遍使用。

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被后世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就以孝著称。《诗经》中也屡屡言及孝道。到孔子的时代, 本来属于宗教伦理范围的“孝”扩展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孝”。

最早提出慈孝的是孔子



先秦诸子中提出“兼爱”主张的是谁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墨子》中有《兼爱》三篇,阐述其主张。《荀子·成相》亦有:“尧让贤,以为民,氾利兼爱德施均。”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仲尼兼爱,不羞执鞭。”

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兼爱以天志为源头,引导出天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得出人也该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
把你看成我,你是我,我是你,而我会如何。


起源

来历
“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详细介绍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墨子无意追求爱的浪漫,而视之为济世救世的良方。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兼爱·作者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一说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塑造文明乡风如何传承古老的慈孝美德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破解留守父母与外出务工子女之间古已有之的养老问题?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的做法是,把着力点放在“古”字上,从人的内心深处入手,以传承古老的慈孝美德为核心构筑家庭和谐,破解养老难题,促进乡风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推动与深化慈孝文化建设,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重塑农村群众温馨的精神家园,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有益尝试值得推广。 中国论文网 /3/view-4478931.htm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建设;调研与建议   一、乡风不够文明,社会不够和谐   古路镇因曾是周边大竹县、邻水县、长寿县等地区通往重庆的古老大路而得名。步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工作接踵而至。在发展的新阶段,古路镇面临着巨大的发展落差:一方面,渝北区迎来了重庆保税港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开放开发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加快了发展步伐,成长为重庆经济第一区,而古路镇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另一方面,属于重庆两江新区范围的古路镇紧邻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开发建设尚未起步。在巨大发展的落差面前,古路镇存在多方面的发展压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就是其中的压力之一,而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则成为其中的突出点。为此,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应运而生。   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起因有:   (一)慈孝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举措   古路镇处于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处于低水平起步,外出务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体上不丰富。调查显示,古路镇干部群众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的为21.8%,比较丰富的为38.2%,而不丰富和不好说的近40%。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慈孝文化建设,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新风尚的有力举措。   (二)慈孝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的有效切点   古路镇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调查发现,42.2%的认为是缺少活动地方和图书、杂志等资料;32.3%的认为是打麻将、打扑克“斗地主”等玩耍,普遍存在赌博现象;30.6%的认为是缺少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15%的认为是迷信鬼神,崇拜上帝;9.2%的认为感觉心情苦闷,可以说话的人少。可见,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普遍比较薄弱,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偏少。慈孝文化建设的开展,适时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三)慈孝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载体   家庭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细胞。调查得知,古路镇有8%的邻居家里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不好,甚至时常闹矛盾。在座谈和走访中了解到,前几年,因子女外出打工,时常出现家中老人无人照看的情况,子女与父母之间为赡养问题时常发生矛盾,甚至于诉诸法律,老父母状告子女,索取赡养费。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前的2009年、2008年、2007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分别为85件、125件、143件,高于周边镇。古路镇采用以慈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得到高达84.4%的干部群众认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慈孝文化建设很有必要,十分重要。   二、唤醒慈孝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慈与孝的美德属于人伦至德,浸润中华民族数千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开始于2009年,发掘传统美德,赋予时代新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普遍好评。调查发现,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强力推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二是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凸显特色亮点;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利益挂钩考核;四是开展系列活动,发挥感染作用;五是编写系列书籍,增强持久教育;六是修建系列建筑,营造社会氛围;七是大力宣传推介,强化传播力量。   调查发现,近年来,古路镇不断深化慈孝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生动形象的教育引导方式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慈孝文化建设,哪种方式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比较好?40%的干部群众认为是大力开展慈孝文化宣传,37.5%的认为是大力举办慈孝文化活动,24.3%的人为是大力提倡阅读慈孝书籍,20.8%的认为是大力处罚不慈不孝的人员,17.3%的认为是大力表彰慈孝模范,14.4%的认为是大力修建慈孝建筑,7.5%的认为是大力推介慈孝建设经验。调查发现,在慈孝文化建设的这些具体方式中,普遍希望采取正面积极、生动形象、务实朴素的方式。   二是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得到基本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新变化,古路镇与父母住在一起生活的子女也只有1/3多一点,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普遍增强。子女们更加尽心尽力做好孝敬父母的职责,照看好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及时护送生病老人就医,基本解决了留守老人后顾之忧,实现了社会关心、子女孝敬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走访中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们生活有保障,生病有药吃,平常有钱花,节日有慰问,内心无隐忧,对子女无抱怨,对社会无牢骚,普遍感到幸福自在。   三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得到明显增进。从调查数据对比看,渝北区有12.6%—20%的调查对象感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相处,而古路镇只占8%,比全区低4.6—12个百分点,说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于全区水平。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后的2010年、2011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大为下降,均为3件,远低于周边镇,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一,成为全区刑事案件低发地区,表明慈孝文化建设达到了促进乡风文明,构筑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目的。
  三、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发展   古路镇较为扎实、深入、广泛、持续的开展慈孝文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区党代会的报告之中,上升为全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予以推进。如何让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古路镇要下硬功夫,增强慈孝美德吸引力   调查发现,对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有49.1%的人认为充满信心,有27.1%的人认为比较有信心,有9.8%的人认为信心不是很足,有11.6%的人认为不知道。慈孝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重在建设,尽管是增强软实力,但必须下硬功夫,使之逐渐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群众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渝北区文化建设中拿得出手、深感自豪的品牌。   在阵地建设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纳入村居阵地建设的功能配置,设置设施设备健全配套的培训学习室、图书室、网络阅览室、排练室、演出场地;在人员上,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配备村居文化专员,负责组织、引导村居群众开展包括慈孝文化在内的文化活动;在组织上,按照社会建设和村居自治的要求,与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相互结合,组建自治慈孝评议组织;在活动上,既利用特殊节日开展日常慈孝活动,更要每年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慈孝文化建设展示活动;在经费上,加大经费投入,整合相关资金,配合使用,合力共举慈孝文化建设;在提升上,既发挥本镇干部群众的实践作用,也要借助外力,从慈孝核心的提炼、活动的策划、特色的展示、宣传推介、发展思路的深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不断研究深化,获得时代的活力;在建设成果上,每年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认可的实践成果、艺术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从而增进慈孝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须知,慈孝之地,必是有德之地,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二)丰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内涵,打造“慈孝渝北”   如果把慈孝文化建设推广到在渝北全区开展,调查对象普遍持支持态度,45%的人认为很有必要,41%的人认为有必要。渝北区自从2009年成功创建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以来,连续以高分通过复查验收,城区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区的新目标相对照,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精神文化需求的美好意愿相呼应,与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新要求相适应,建议可以将全国文明城区的建设范围扩展到全区各镇街,其内涵为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以慈孝文化为连接点,广泛开展慈孝文化创建,打造“慈孝渝北”,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建设提供软实力的“硬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   一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解决村居慈孝文化建设的阵地、设备、人员、经费、体制问题。二是通过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统筹规划慈孝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检查、评比、奖惩、研究、创作、普及、推广、教育、宣传等工作,以慈孝文化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通过民政局等部门,创新村民或市民的自治组织结构模式,整合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成为农村社区或者城镇社区文明工作,下设慈孝小组、综治小组、计生小组,由慈孝小组的牵头,发挥其慈孝治村的作用。因为这些工作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镇社区,都具有示范引导、教育纠正的共同性,也正是群众文明水平的提升点所在。   (三)干部群众要提升慈孝品德,争当慈孝模范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本质是爱心,核心点是慈孝,即长辈的仁慈与晚辈的孝顺相结合、相互动,长辈或长者在家爱子孙,在外爱后生;晚辈或后生在家孝父母,在外敬长者,从而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成为人伦至德。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强化道德的源泉——慈孝,培养仁爱之心,对父母长辈要有孝敬心,对子女晚辈要有关爱心,对社会他人要有怜悯心,对学习工作生活要有责任心,对国家社会、自然万物要有感恩心,对天地宇宙要有敬畏心。   一是养成家庭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在长辈面前做一个好晚辈,在晚辈面前做一个好长辈,成为一个家庭好成员,争当慈孝之家。二是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注重社会形象,重视社会信誉,遵纪守法,乐于助人,邻里和睦,成为一个社会好成员,争当社会志愿者。三是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担当服务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爱党、爱国、爱渝北、爱社区、爱事业、爱人民、爱家庭之中,争当慈孝榜样,既做父母的好儿女,更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女。


谁最早提出慈孝一说
最早提出慈孝的是孔子

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管仲的政治成就
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

慈孝故事(简短)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

关于慈孝的故事
01 孝感动天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

人的第一理念是谁提出的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政治家,其民本思想丰富而系统。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尊崇“孝道”的文化大国,对父母慈孝,在古代来讲,几乎是人生头等大事之一。儒家《孝经》开头就明确写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是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因为父母才得来的,所以要十分珍惜爱护,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不剪头发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眼里,连爱护头发...

谁能说说黄帝之前和黄帝到尧之间的神话传说?请详细些 谢谢
此后,黄帝依照《阴符经》治理国家,又制造了琴、钟之类的乐器,规定了仁义、慈孝等道德规范,使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三、梦游华胥一天,黄帝听说著名的神仙广成子在崆峒山,就带着几名大臣前去拜望。黄帝向广成子求教治国之方,广成子说:“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秩序大乱。天上的云气还没聚拢,就开始下雨;草木不待...

从汉景帝到汉武帝的所有资料
《典论》曰:文帝慈孝,宽弘仁厚,躬修玄默,以俭帅下。奉生送终,事从约省。美声塞於宇宙,仁风畅於四海。 又曰:文帝思贤甚於饥渴,用人速於顺流。 班固《汉书述》曰: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帅下以德。我德如风,民应如草。国富刑清,登我汉道。 ○孝景皇帝 《史记》曰:孝景皇帝,孝文帝之中子...

世说新语 王戎
因此在这样的影响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长大后的个性。在描写当时人物的言行的《世说新语》中,便体现了他兼有早慧、慈孝、随性、吝啬、世俗等复杂的性格特点,实在是不好一概而论加以褒贬。首先,他很小的年纪便显露出不凡的智慧。《世说新语·雅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儒家文化在中国国学中占几成?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满怀爱意,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善良之人;慈孝则忠出自《论语·为政》,孔子回答弟子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视之如子,人民就会尽忠。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核心不但有真爱,而且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