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哪首七律诗就是写重阳相关的名篇

杜甫的七律诗《登高》就是写重阳的名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有哪些诗词句写重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少年自负凌云笔。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九日悲秋不到心。 ——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 赵时春《原州九日》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绿杯红袖趁重阳。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 杜甫《九日寄岑参》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李白《九日龙山饮》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 韩琦《九日水阁》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 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 丘浚《咏菊》



六曲屏山和梦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 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 杜甫《九日寄岑参》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 韩琦《九日水阁》



南雁归时更寂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文森《九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 文森《九日》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 杜甫《九日寄岑参》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 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 杜甫《九日寄岑参》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 文森《九日》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 —— 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 杜甫《九日寄岑参》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 —— 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哪首七律诗就是写重阳相
《登高》。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登高》七言律诗就是写重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哪首七律诗就是写重阳相关的名篇
杜甫的七律诗《登高》就是写重阳的名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1]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⑵猿啸哀:指...

杜甫的哪首七律诗就是写重阳相关的名篇
杜甫的七律《登高》是一首与重阳节相关的著名诗篇。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重阳节时节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孤独。

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哪首七律诗就是写重阳相
1.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唐代,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歌的形式描绘重阳节的习俗。2.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七律诗《登高》便是描写重阳节习俗的经典之作。3. 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了重阳节登高远眺的习俗。4.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的解释,必须是全文解释!!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

重阳节的活动(重阳节要做什么)
1、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

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句出自杜甫的哪首诗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

每岁登高在异乡的上一句是什么
出自明朝王灿的《客中九日》古诗,原文是: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

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

重阳节活动的主题有哪些?
一、重阳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登高,人们为驱邪避祸而于九月初九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而古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句也大多与重阳节相关。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