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祖说看破放下,佛教却还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佛法,没别的,“放下”而已。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凡圣人者,都是放下了二元对立心,而成为圣者。放下是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提起是什么?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僧人舍家弃欲,青灯古佛,不明者以为躲避逃脱责任,而实际上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先求自己觉悟,再想法设法觉悟别人。佛教的大乘行者,他们所作的事业,不但是自他两利,而且是利他重于自利,为人急于为己。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即是有见于此而说的。

佛说法49年,竟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如来无所说。佛又说: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对于我们凡夫,放下,是心里放下,事还照常做;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就是“放不下”。

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把贪嗔痴等身心的各种毒素,把假恶丑放下。不是让我们把原则道义法律都放下。从未听闻佛法的人,只要懂得放下,就是个觉悟的人。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无所住就是不执着,就是放下。
不执著,是心里不执著,事还照常做。这样我们做事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不会患得患失,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着,这就是放下,这就是菩萨行。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比如,你放不下爱情,你就会受到爱情的折磨和挫折,你的嗔恨心就随着爱情怒火炽烧而出现了,那时候,你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你非常心痛、怨恨、孤独、寂寞、委屈、恨不得走极端的路,极其痛苦了,你的痛苦犹如地狱冷和热的痛苦,非常折磨你,这就是爱情的地狱之心;
甄嬛传里的甄嬛,就是典型例子。她本以为皇帝是真心爱她,执著心太强。没看透皇帝的心,认为皇帝既然喜欢爱她,就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啊。其实皇帝早说过:看上她,是她的福气。而她却当真了,认为爱情来了。一旦爱情不再,她就执意要离开皇帝,宁肯到尼姑庵里青灯古佛一辈子。后来看透了人情百态、世间冷暖,不执著了,就设计回到皇帝身边。

事还照常做:
比如,佛法并不否定权谋学问,而是要看我们拿这个来做什么。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比如:佛教有句话,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五代十国乱世时有个冯道,因曾历四朝,相六帝,被后人称为官场“不倒翁”,破中国历史以来官场记录。南师怀谨评冯道:他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特别声明这个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现在只是就学理上,作客观的研究而已。(佛家说到大菩萨境界时,才能随类化身,随缘不变) 
宋朝欧阳修说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有奶便是娘!如果说太平时代,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确实不简单。第一点,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自称“长乐老人”,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
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洁,没有嗜好,真的是学佛的。乃至他的儿子买了一条活鱼,他一看到,把儿子叫过来,就把活鱼放生了。在乱世中间拨乱反正要做到这样一个人,太难太难。
在五代这八十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他当时的观念是:向谁去尽忠?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打到中国来,各个当会儿皇帝,要向他们去尽忠?那才不干哩!我是中国人啊!所以他说“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清廉、严肃、淳厚,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涵仇人,能够感化了仇人。老实说,后世的人要学冯道也学不到,因为没有他的学养,也没有他的气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感化敌人,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
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从历史上找出一个人物,就是冯道,那真是得了庄子的秘诀。

佛教所讲的看破放下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这是你们自己理解错误了。佛教所说的“看破”是指看破世间那些虚妄不实的东西,为什么要看破呢?若我们不能看破世间种种幻相,我们就会被这些幻相所迷,从而不能了悟人生真谛,由不悟人生真谛之故,就会在生活中产生迷茫。世间凡夫无论是谁在面对生活之时,或多或少都会有迷茫的时候,这是因为他们被生活中的幻相迷惑了,使自己不知道活着的真意是什么。所以他们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生活中才会产生诸多的烦恼。只有看破了才能真正地知道人生的真谛,才能在人生中不迷茫,因此看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所谓的“放下”即是指放下错误颠倒的思想和行为,令自己在生活中永远安住在智慧中,不被愚痴以及世间幻相所迷惑,因此放下是为了获得更精彩的人生。
—— 摘自释照光法师所著《佛教基础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看破放下是看破名利,放下执着。佛教中的清规戒律指的是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等等。您对佛教多一些的了解就没有疑问了。

佛陀教导大家看破放下。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就是因为没有掌握方法。
佛陀教导了我们方法,就是首先要受持戒律。
之后逐步调伏自心的烦恼。
最终证悟空性,才是所说的“看破放下”。
因此,受持戒律是对做不到“看破放下”的人而言的。是手段和阶梯。

如果你告诉一个普通人放下,那么这个已经陷在迷中的人能知道自己需要放下什么吗?他可能第一反映说我不吃肉了,但不吃肉只是放下了无数执著心中的一个,他还要放下自己的各种七情六欲,这一点普通人别说放不下,他都不认为这是执着。就比如说,现在很火的iphone、ipad,很多人为了买它,不管自己有没有钱都非要得到一个不可,你说他们执着,他们肯定会说“我想要个好手机这有错吗”。所以人是分不清对错的,需要戒律来规范人。

佛教所说看破放下是什么?看破什么,放下什么?

阿弥陀佛。看破、放下是对执著心重的人说的善巧方便法门,末学障深慧浅,不知菩萨因何提出此问。若菩萨想究竟了解佛教是怎么说“看破、放下”的,末学建议菩萨去看看《金刚经》,看看大德们是怎么说的,而后你就会对“看破、放下”这两个词有更深的理解。还希望菩萨对自己的疑惑一探究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但凡遇到不理解字词,都去查查,那样就会大大增长自己的学识,也会加深对佛教的理解与认同。
末学认为,“看破”是指对“看”的对象有了究竟的认识与体悟,“看的对象”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障碍你,处处通达,就是“破”;“放下”,是指对“自己所有”的东西不去贪恋,因为任何贪恋都会有变成失落的一天,没有什么是永远“专属于你”,越是贪恋,失去贪恋的对象时就越是痛苦。
看破、放下,这都是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到的。我们凡夫业障深重,智慧浅薄,应当发奋修行,不要错过修习佛法这难得的福缘。修行法门虽多,但于今时代普遍建议修净土法门。
阿弥陀佛!

和尚不干活,需要减肥。

释迦牟尼是人,伟大的思想家,他自称是人、不是神,而且他不拜神,亦不准信徒拜偶像。

可是他死后就被后人神化,他的教训亦被曲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的佛经并非都出自释迦牟尼,梁博士解释说,释迦牟尼生前并没有编录自己的教理,起初的佛经都是经信徒代代口传并非笔录,直到他死后五百年才被收集整理成册。

“经五百年口传的佛经难免会有失真和偏差,更重要的是一些信徒在口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教训,从而导致现今的佛经浩瀚入海、内容不一,甚至多处彼此矛盾。可见现今的佛经已不再是释迦牟尼的教理了。”

民间佛教另一个“创造”就是菩萨。释迦牟尼并没有提出“菩萨”,庙里供奉的菩萨像更是违背释迦牟尼教理的。笃信佛教的阿育王曾下令铲除一万八千个雕刻偶像者,因为信仰虔诚的阿育王深知拜偶像是违反佛教宗旨的。

至于中国老百姓广为信奉的观音菩萨更是经过后人不断“改装”而成。梁博士说,观音是佛教徒把来自印度的慈悲神和自在神组装而成的新神,起初的观音是男子且留着胡子,后被中国佛教徒改成女子。“可见观音不过是后人杜撰的产物。而其所谓的菩萨显灵都是邪灵的工作。”


为什么佛祖说看破放下,佛教却还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
对于我们凡夫,放下,是心里放下,事还照常做;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就是“放不下”。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把贪嗔痴等身心的各种毒素,把假恶丑放下。不是让我们...

佛说要看破放下,不要贪嗔痴,一心念佛,我也想放下,可是不赚钱怎么生活...
放下不是放弃,学佛不是学了个消极逃避,而是学会在滚滚红尘中内心尚为清凉。放下的根基和前提是看破,没有看破的放下,只是暂时的放开。舍因逐果,反而为自己更添烦恼。放下可以分为知见和功夫两面,常诵佛经能开佛知见,但我们尚有过去累劫的习气在,观照禅定的功夫不够,自然有万般习气出来作崇。...

佛教所说看破放下是什么?看破什么,放下什么?
末学认为,“看破”是指对“看”的对象有了究竟的认识与体悟,“看的对象”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障碍你,处处通达,就是“破”;“放下”,是指对“自己所有”的东西不去贪恋,因为任何贪恋都会有变成失落的一天,没有什么是永远“专属于你”,越是贪恋,失去贪恋的对象时就越是痛苦。看破、放下,这...

为什么在网上一搜关于看破红尘的,都和佛教有关联,难道看破红尘是佛...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

我佛如来若看破红尘为何要普渡众生?
看破红尘?这四个字不是指如来,而是后来佛门中人的有些人进入佛门的原因,这么流下来,就变成类似约定习俗,深植在普罗大众的观念中,楼主想必是看些电影电视民俗书籍,道听途说吧,以后看看正信的佛教书籍,比如《佛陀传》,就消除了。普渡众生倒是对的,更准确的是,救度众生,众生在生死的大海里...

佛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什么还做佛像
佛在世的时候是正法时代,不需要放佛像的。佛灭度后进入像法时代,人们失去了向解脱的依怙对象——佛陀请法的机会,只能用佛像来表法了,这是后人对佛陀的尊重。佛说是正确的,虚妄的所有相就是佛陀对所证境界的言辞流露。后人用佛像来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和怀念,体现了他们对解脱的向往、对正等正觉的...

看破红尘,心中只有佛
这种是假皈依啊,为了逃避生活而出家,终究会让你失望的.出了家并不是就远离了世俗,还是要衣食住行,还是有杂念有烦恼有欲望,还要面对不理解之人的非议.这都是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不比世俗生活更容易点.佛教是让人明心见性,得般若智慧的,而现在在中国的情况好像不太乐观,大多数人以为佛教就是迷信(汗...

佛教放下的意思怎么理解?
在此简单说:放下就是心里只有一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一念外不起别念,这就是放下了,放下的前方便时看破,看破了,自然而然就能放下,看破什么?佛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就是真心自性,真心自性的德号就叫阿弥陀佛,所以无论什么境界,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一念,就是禅定,就开智慧,如果起别念...

...不会有爱、恨吗?是不是看破了,就没有了呢,那什么又是看破呢。_百度...
但这种境界是存在的,因为一切的前提被抽走了——佛告诉你,你是一个空,是“没有人”,别人骂你,你是“没有人”,那他是在骂一个符号、一个跟你无关的东西,你怎么可能生气?但在你没有真正悟到空之前请不要那么去想,如果当一个人骂你,你不生气,那是一种假装,是压抑,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只有道教贵生?道教讲长生讲今生,别的宗教都是否定或者看破或者放...
不只道教贵生,佛教也一样,比如《药师佛》法门,就贵生,还有佛家经常说的往生,并不一定要死去才往生,如果你修行精进,完全可以明明白白睁眼睛去净土,离开肉身非常自在。密宗里面更有即身成佛的说法。佛教让人看破放下,是因为一切法都是假相,物质世界是永恒变化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持久不变,所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