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者说……(猜文言文一篇)

文言文“猜读法”例说(转载)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尽管这些讲解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实践也一再提醒我们,即使学生掌握了较为系统的文言文知识,当他接触到一篇生疏的文言文时,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阅读障碍,虽然他面对的这篇文言文并无生僻的字眼和晦涩的语法。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阅读智能的培养。“猜读法”正是文言文阅读智能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

何谓“猜读法”?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其字词句篇的含义作出合乎本意的逻辑推断。“猜读”绝非主观臆断,而是依据文章内在的语法、语义、结构等关系所作出的准确断定。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教学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钱锺书先生在论述乾嘉朴学时曾说过:“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句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者是也。”(《管锥编》)由字而句而篇的领会,靠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它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桄耳”,并不能完全解决阅读遇到的理解问题。这时则须由篇而句而字地进行“循环”之“阐释”,才能完成对文章的透彻理解。

下面仅就文言文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猜读”作些示例。

一、猜词语含义

1、依照相对应的词语猜

文言文,往往运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叙事抒情、说明议论。而各个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所使用的词语,多具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特点。据此,我们便可以对其含义作出合乎实际的断定。

例如:

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未必有审期也。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 。

————王充《论衡?气寿篇》

这段文字中,比较生疏的是“渥”,它是什么意思呢?试看原文,“强”与“弱”、“寿”与“夭”在词义上分别构成对立关系,而“渥”与“薄” 在词义上也分别构成对立关系。一个人体“强”命长则“寿”,是因为所禀之气“渥”;一个人体“弱”命短则“夭”,是因为所禀之气“薄”。因而,就可以根据“渥”与“薄”在词义上的对立关系来断定“渥者,厚也。”

2、依照相应语法地位猜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等充当。据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知它的词义。《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前一“急”字作“有”的宾语,肯定是名词,可断定其含义为“急事”,后一“急”字带了宾语“困”字,肯定是动词,可断定其含义为“以……为急”、“救急”。

另如: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这段文字中,两个“罪”字的语法地位不同。前一个用在结构助词“之”字之后,作“为”的宾语;后一个带了宾语,前有状语修饰,肯定是动词。这样一分析,就可以断定第一个当名词“罪过”讲;后一个当动词“怪罪”讲。“纾”字,前有连词“而”,后有宾语“患”,肯定是动词。再结合语境,就不难断定其含义应为“解除”。

3、依照一定语言环境猜

积字成句,积句成篇,一篇文章是由在意义上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制约的词语、句子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词语、句子间的相互同义、反义,承接、补充、相对、因果等关系,对词义进行推断。

例如: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子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畜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晏子春秋?卷七》

此段文字中的“质”、“服”都是多义词,在这段文字中究竟作何解释呢?从上下文来看,景公“射出质”,而“堂上唱善”却“若出一口”,这才引发景公“作色太息”。显然,景公的箭射得并不好。据此可以推断,“质”应为“箭靶子”。 “服”字,孤立地看,作“服从”讲亦无不可;但其后句“君嗜之,则臣食之”,是从对食物偏好的角度讲上行下效的道理的,所以“服”就只能是从“衣饰”角度来讲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它只能解释为“(喜欢)穿”。

二、猜句子含义

(一)、依照语法知识猜

书面上的文字是静态的,但在这静态的文字中隐含着作者动态的思维。句子与句子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总是受到内在的语义关系的制约。而语法知识中的复句、句群知识,恰恰就是对分句之间、句子之间关系的抽象和概括。我们凭靠这一工具,就能够“遵路识斯真”。

1、依照并列关系猜

并列关系是指几个分句或句子,分别说明和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者同一个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我们只要抓住了其中一句的意思,就可以“比例而知,触类长之”,准确地推断出句子的含义。

例如: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魏源集?默觚上??学篇》

加线的几句是从几个方面论述实践知识比书本知识重要。“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意为“翻阅(有关)五岳的图册就认为自己懂得了有关山的知识,实际上还不如樵夫在山上走一步(了解得多)”。只要读懂了这一句,或其它一句,全段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2、依照转折关系猜

转折关系是指几个分句或句子,前面提出某种事实或情况作为前提,后面转而叙说与之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据此就可以准确地推断出句子的含义。

例如: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刘悚《隋唐嘉话》

理解本段难点在于“有功讯之在宽”,关键在一“反”字。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今公反欲出之”,“公”指谁?“之”指谁?(公,指徐大理;之,指皇甫文备)②“公反欲出之”,为何言“反”?( 皇甫文备诬陷徐大理,使其入狱。后受徐所审竟被其宽大释放,故言“反”)如能沿此思路考虑,则可断定徐大理就是徐有功。全段也就完全理解了。

3、依照因果关系猜

例如: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陈寿《三国志?华佗传》

理解此段,首先要搞明白“盛怒则差”是后来华佗所作所为的原因,也是华佗追求的结果。华佗正是用激怒郡守、使其吐黑血的办法治愈其病的。据此可知,差,通“瘥”,就是“病愈”的意思。这样,全段也就文意贯通了。

(二)、依照修辞知识猜

文言文中,常用比喻、对比、排比、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我们正好利用这些特点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下面仅举比喻一例说明。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阅读本段文字,关键是要能看出这里是在用比喻说理,只要能找出本体和喻体及两者的相似点,文意就不难把握。这段比喻说理的文字,其本体是“吾子爱人则以政”,喻体是“未能操刀而使割也”。这样,就明白了子产认为尹何太年幼,让他治邑是在害他。

以上对“猜读法”作了举隅性的介绍,远没有概括尽各种情况。而在实际的猜读过程中,也不会只运用一种方法。读者可根据文章特点,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猜读作为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是必须建立在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此文转载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说钓 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我在村中居住,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了解其中的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天气晴朗,蓝天绿水,波光泛然。我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置挂好饵料的鱼钩等候。
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不久,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它仍旧没有动静。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一动不动得和先前一样。大概过了一会儿,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说:“这是想偷吃鱼食的小鱼,大鱼就要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站起身等候着,聚精会神,希望可以得到它。有时,才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
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
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些道理来。我也曾在合适的时候考试求取功名,(那情形)与我现在这样钓鱼有什么区别呢?刚开始去有司衙署考试,就象看到了别人垂钓,就前住观瞧,蹲下注视一样;那些久试不中的,便如同钓了许久却无鱼上钩,那些有幸蒙学官赏识,乡试中举的人,就象钓了条小鱼;如果受吏部认可,朝廷点了天官,就是钓着了大鱼。我是那种学钓不久的人,还没有这般的境界。
但是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想得到的呀。那些能钓到大鱼的人(做大官的人)必须要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终尽一生也没有满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啊。想跟我现在那样到了日落而归,因一无所得而博取老婆孩子一笑,怎么可以呢?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但不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心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原文如下: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文中有几句话:“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是作者借钓鱼阐发的议论,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来满意。因为失去了就想得到,得到后更想得到,终身都要劳神与忍受艰辛,到死都不会停止,只能不满意地度完一生。而这样的道理仍有太多世人不知。
文章表明,作者的隐退是源于他早已看透世事,也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所在。
创作背景: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巴陵铜木半 湖(今岳阳县友爱乡)人,因有书斋建于故里南屏山,遂自号南屏,学者称南屏先生。他自幼才智超群,见者惊叹以为非常人。8岁入塾,拜乡儒秦石畲为师,受读《五经》、《四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及《史记》、《汉书》等传记史书。
秦石畲通晓古今,推崇秦汉以来的古诗文,认为“俗师教人以八股为正业,而他艺皆名为杂学,此大谬也,人文无自而起矣!”吴敏树在这位良师的指导下,嗜好古文,“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
1832年(道光十二年),29岁的吴敏树乡试中举,1844年,朝廷挑选举人任官吏,吴敏树受命到浏阳县任教谕,因厌恶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年余则称病告退。从此谢绝声华,不求仕进,家居诵弦,潜心于诗、古文之学,终成大器,成为中国木半 湖文派的创始人。
1868年(同治七年),吴敏树乘船沿江而下,游庐山、石钟山、大小孤山和杭州西湖等江南名胜后到达南京。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迎至府,尊为上客,曾的帅府幕僚,众多名流及才智之士,都争先与吴建交。曾国藩在题为《赠吴南屏》的诗中叹曰:“黄金可成河可塞,惟有好怀不易开”。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和诗者达300余人,海内传为“邰唱和诗”,金陵的诗会极盛一时。
吴敏树在家建有“听雨楼”,与其弟吴云松一起潜心研习文章,吟诗作赋,磨练文锋。他有时独骑毛驴,缓步行吟于洞庭湖畔,遇到相识的父老乡亲便系驴饮酒,并自谱小词为赠;有时则辗转于家乡的新墙河、大云山、相思山以及湘南的南岳等名胜之间,让文笔得山水之助。
他在弟弟去世后,又同堂弟吴士迈入居君山,在吴的“九江楼”前构筑“鹤茗堂”、“北渚亭”,常从家里驾舟载书,行90里到此博研诸学,勤奋写作,即使在兵荒马乱之时,他以书自随,依然诵读之声不绝,著书立业不废。他还与本地同辈翰林毛贵铭、晚辈举人杜贵墀结为至交,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并互相酬唱。
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磨石厉 ,吴敏树的诗文经史造诣日益深厚,著述丰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史文学财富。文学方面有《木半 湖文录》、《木半 湖诗录》、《木半湖诗稿》、《钓者风》、《湖上客谈年语》、《东游草》、《鹤茗词钞》。
经史方面有《周易注义补象》、《春秋三传义求》、《诗国风原指》、《大学考异别钞》、《中庸考异别钞》、《孝经章句》、《论语考义发》和《孟子考义发》。撰修同治《巴陵县志》。这些诗文造句矜慎,意味醇深,雄而有韵,淡而能厚,出自桐城学派,却又自成一格,独树木半 湖文派。他的文章被曾国藩称为“字字如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
吴敏树还是一个十分孝顺仁爱的人。父母死时,他坚持古代丧制,居丧斋食,庐墓终丧,枯瘦如柴。1836年(道光十六年),其弟半圃不幸病逝,年才30岁,遗有寡妻幼子。他抚育孤儿寡妇,比自己的亲生子女还周到,每年清明节必到弟弟的坟前去吊祭,常常痛哭不止。
家中丰厚的财富,全委托他的长侄昌烈、昌煜等去办理,不问其盈亏。本身自奉俭约,凡朋友亲戚邻居有难,便尽力帮助周济,不问偿还,深得亲友乡邻的尊重与拥戴。
1872年(同治十一年),湖南省通志局聘请吴敏树主持编修《湖南通志》,续修《沅湘耆旧诗文集》。当时吴已年过花甲,且疾病缠身,但为了造福桑梓,惠及后代,他毅然抱病赴任,待名贤旧交集于长沙,修志之事略具端倪后,始归家养病。
次年5月,吴敏树见疾病久治不愈,自度终不起,屡念编修之事中辍,又决定再赴长沙履任。行前,家人都执意劝阻,吴敏树以笑答之:“有是命焉,虽殁于外,何伤乎”。他扶病强起,辞别群从子弟后,又去省通志局,此一去再未回家,1873年(同治12年)8月在省通志局谢世,终年69。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说钓

“钓鱼”的古文说法与现代文一样是“钓鱼”,也可以单说“钓”。
与钓鱼相关的古文:
《钓鱼记》
作者:林昉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译文: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改变,鱼(自然)就逃离,哪里还会有收获呢?”
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句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就应该记下来。

扩展资料
古人钓鱼的装备:
1、鱼钩
鱼钩,在没有金属冶炼技术之前,最早出现的鱼钩叫做鱼卡,是由几节木头或者骨头进行打磨,然后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线捆绑而成,裹上一大块饵料放进水中,当大鱼将其吞入时,拉动鱼线使骨头或者树枝卡住鱼嘴,只能钓起体型较大的鱼类。
后来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质鱼钩,这也是第一次出现与现代鱼钩形状结构类似的鱼钩。再后来冶炼技术出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社会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弯曲金属制作鱼钩,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
2、鱼线
鱼线,钓鱼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最早的时候,古人用树皮树茎揉搓制线,但是因为很粗无法用于钓鱼。
随着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棉线开始出现,柔软细腻的特性,让古人把它运用到了钓鱼之中,慢慢的人们开始养蚕缫丝丝绸出现,古人开始使用蚕丝作为鱼线,在化纤材料没有出现之前,蚕丝一直是作为鱼线的最佳选择之一。


垂钓者说……(猜文言文一篇)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刘悚《隋唐嘉话》理解本段难点在于“有功讯之在宽”...

关于钓鱼文言文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5. 说钓 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我在村中居住,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 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了解其中的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

形容钓鱼的文言文
钓鱼湾储光羲 垂钓绿弯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詹何钓鱼故事文言文
詹何说:“听我曾经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蒲且子射箭啊,曾经用很弱的弓、很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在云端射到两只鸧鹒,(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

《任公垂钓》文言文怎么翻译?
【译文】:任国的公子做个黑绳的大鱼钩,用五十头阉牛做鱼饵,在会稽山上蹲着,投鱼竿于东海,天天去钓鱼,一年也钓不到鱼。不久大鱼食饵,牵动大钩深陷水中,没而向下奔驰,上翻而奋鳍,白色波涛如山,海水震荡不已,声音等齐鬼神,震撼显赫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剖开而做腊干,从浙江以东,苍梧...

文言文詹何钓鱼阅读答案
文言文钓鱼的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txt>;班级:姓名:座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

钓鱼的人坐在岩石上饮酒用文言文怎么说
骚老头垂钓于岩石之上,酒葫芦缠与腰间。

观溪山文言文答案
曾经说有某星某夜当过某分,当时正是深冬严寒季节,他仰卧在床上,揭开屋顶的瓦来观看。偶然在霜下睡着了,就被寒气入侵而死去。他的学问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5. 古文《入蜀记》翻译 《入蜀记》译文【原文】(七月)十四日,晚,晴。 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 垂钓挽罟者...

初中语文易考文言文
4. 在线急求中考语文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文言文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

有关钓鱼的文言文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文: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