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贬黄州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
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这就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之后被贬。
2、被贬惠州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但苏轼被贬后心里面也怡然自得,宋哲宗八年十月,苏轼被贬谪到惠州。时值深秋,苏轼看见驿站边的树木依然翠绿欲滴,便问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树,小吏回答是荔枝树,苏学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岭南”,原来苏轼本人生平酷爱甜食。
苏轼被贬谪到惠州 ,惠州地处岭南,气候温暖, 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 其中以出产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超甜果类出名。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3、被贬儋州
儋州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那个时候海南岛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到了那里,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的。家破人亡的苏轼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
“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
已经62岁的苏轼,随他的两位妻子先后去世,跟随他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也已在惠州离开了人间。苏轼四月十七日接到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诰命,第三天就与家人痛苦诀别,他孤身携带着幼子乘船离开广东惠州,一代文豪又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终于到达贬所中和镇。
他曾将自己的路线形象地描述为“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说的是自己在海南西北部走了一个半月形的弧线。开初东坡在官府租了一间房子暂避风雨,没几天被政敌知道后,下令把东坡逐出官舍。苏轼写到自己当年的惨景:“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
扩展资料:
人物总评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乌台,是指御史台,因御史台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身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父亲苏洵,号称“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1048年(庆历八年),苏洵因父丧居家后,把自己的一生所学都传授给了孩子们。
乌台诗案起因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从事改制。1079年(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到湖州上任知州后,他例行公事,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由于苏轼是诗人,在官样文章上也很自然地加上了个人色彩。他在文章后面加了一番感慨: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悲催的是,苏轼的这些言辞本不足以被定罪,但是当时恰好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dǎn)经过几个月的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罗列罪证后就上奏弹劾他。
在舒亶开始弹劾苏轼后,很快就在朝廷掀起了一场风波。御史何正臣和李定也随后上表弹劾苏轼,说他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并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弹劾苏轼的官员不仅污蔑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还说他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费尽心思,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了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因此,朝廷内很快就出现了一片反对苏轼的声音。
紧接着,刚在湖州上任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御史台逮捕押往京师。这个案子牵连了几十人。
乌台诗案经过
乌台诗案是苏轼生命中重大的转折点。一方要置他于死地,另一方又全力以赴要为他伸张正义。在这些救援他的人中,既有和苏轼三观一致的元老,也有原来是王安石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他们纷纷上书,劝谏神宗不要对苏轼下死手。就连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夜出面力挽狂澜。
最后,还是因为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而使苏轼逢凶化吉。
神宗之所以看了王安石的这句话而改变了杀苏轼的主意,是因为当年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是不杀士人,也就是不能因为读书人的言论而定他们的罪。如今正值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因而神宗对苏轼从轻发落,将他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苏轼在狱中度过了惊心动魄的103天,成了他终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
“东坡居士”的来历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还要被当地官员监管。苏轼一度感到郁闷和心灰意冷。好在他有诗人的浪漫与才情,他到了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一番和古人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远大的志向。
黄州物质贫乏,苏轼便在公务之余,向当地官员借了城东的一块坡地,开垦种田以贴补生活。不久,他便自诩为“东坡居士”,纪念在黄州的岁月。
成就
苏轼的一生,在文学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杆。除此之外,他在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各项领域中也颇有建树。后人把他当成最能代表宋代文化的精神。他的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也被人敬仰。
苏轼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苏轼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为什么会被贬?自身与社会都有原因
关于苏东坡被贬三次的故事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
关于苏东坡被贬三次的故事
苏轼的一生中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贬谪,这三次贬谪都与他反对变法的政治立场和文学影响力密切相关。首先,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场源于他诗词中对新法的批评和对朝廷的讽喻,导致他被权贵视为威胁,最终被指控为讪谤朝政,被迫离开京城。这次贬谪使他陷入孤立,但苏轼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
关于苏东坡被贬三次的故事
苏东坡一生中被贬三次。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至黄州。苏东坡深知自己的政治理念与当时的朝廷主流相悖,不愿妥协,最终被贬至偏远之地。在黄州,他历经生活的艰辛,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更深入地接触百姓,了解民间疾苦,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第二次...
苏东坡三次被贬,一生洒脱旷达
3. 第三次被贬——浪迹天涯,儋州 年轻的哲宗没有放过苏轼的意思,苏轼再次被贬至儋州。数百个受苦难折磨的大臣里,只有他一个人贬谪到此处。苏轼漂洋过海,浪迹天涯,始终认真生活热爱生活,没肉就吃羊蝎子,吃生蚝。60多岁的老臣被贬至蛮荒之地,可苏轼的达观让他活了下来,反倒熬死宋哲宗。最终...
苏轼哪三次被贬?
苏轼被贬的时间地点及原因:一、被贬黄州(1079年—1084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苏轼不仅锒铛入狱,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
苏东坡的三次被贬
首次贬至黄州,因整顿贪官而惹怒朝廷,被贬。但苏东坡并未消沉,反而为百姓谋福,创作出脍炙人口作品。次至儋州,任知州期间,因惩治贪官再遭贬。他仍不气馁,改善当地经济与社会,继续为百姓服务。第三次贬回黄州,依旧未放弃,继续工作,为百姓谋福利,创作不辍。三次贬谪,困难重重,但苏东坡以乐观...
苏轼三次贬官,每次所写的诗分别是
2、苏轼被贬居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
苏东坡被贬过几次
第三次贬谪发生在宋徽宗崇宁二年,苏东坡被贬至儋州。在儋州,他深入民间,与黎族人民交流,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生活的诗文,这些作品展现了苏东坡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第四次贬谪是在宋徽宗大观四年,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但不久后又被贬至广西宾州。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苏东坡依然保持乐观态度,...
苏东坡共遭遇几次被贬?地点分别是哪里?
苏轼被贬了四次。第一次: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所以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第二次: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他被李定诬陷之后才被贬的,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第三次: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
[求]中国历史上被贬次数最多的苏东坡到底被贬了多少次?(请具体列举)
在中国历史上,苏东坡的命运可谓多舛,他经历了三次主要的政治流放,这三次流放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第一次是在王安石当政时期,苏东坡因为政见不合而遭受贬谪。随后,当司马光执政时,苏东坡再次遭遇贬黜。紧接着,章惇当政时,苏东坡又一次被贬。在这三次主要的政治流放之外,苏东坡还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