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鼻涕虫。由蜗牛转变而来。喜食植物,为农业的害虫。
驱除鼻涕虫方法
1、把生姜粉撒在鼻涕虫出没的地方,鼻涕虫对生姜的气味非常敏感,会远远走开. 当鼻涕虫危害你心爱的植物的时候,在你植物的根部缠上一圈细细的铜丝也有同样的效果(鼻涕虫不喜欢铜丝散发出来的微弱的电磁场).
2、有种恶心的方法,效果很不错. 把捉到的鼻涕虫放在搅拌机里加水打成液体,加酸橙汁,或柠檬汁更好 用喷壶喷鼻涕虫出没的地方,几个月之内看不到一只鼻涕虫的.
3、晚上在鼻涕虫出没的地方放一个装满啤酒的盆子,第二天就会看到喝的胖呼呼的鼻涕虫。
4、往鼻涕虫上撒盐:如果往鼻涕虫上撒盐,它会“融化”像水一样的的东西和一层皮。原因它体内是含水量很高,造成体内盐度很低,水分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转移。因此,它就越来越小了, 给人的错觉是化成水了。
5、用硫酸铝撒于鼻涕虫出没的地方。硫酸铝对其它软体动物也有效。
扩展资料:
它是一种软体动物,所以它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亮晶晶的黏液,防止爬行时打滑,会把它身体里的水分全都吸出来(他也死了)。喜欢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它没有足,当我们把盐撒到他身上时,像一只没有壳的蜗牛,所以我们看上去他就好像化成一摊水蜒蚰 蜒蚰又叫鼻涕虫,因为盐的浓度大于他体内的水分的浓度,腹部下面的凹槽能分泌黏液。
是一种体内水分很多的常见软体动物(几乎蜒蚰身体里85%都是水 ),靠蠕动身体前进。
蛞蝓(kuoyu)(Limax)无脊椎动物,腹足纲,蛞蝓科。俗称“鼻涕虫”,陆生,像去壳的蜗牛。位于体背前端有1块退化的石灰质的壳,常被体背上的外套膜包被而成内壳。
体灰色、黄褐色或红褐色,有不明显的暗带纹或斑点。触角2对,眼位于大触角顶端。肺孔(呼吸孔)位于外套膜后缘右侧。身体能分泌粘液,爬行后留下银白色条痕。我国常见的是黄蛞蝓(Limaxflavus),活动时体长可达12厘米。
体黄褐色或深橙色,有分散的淡黄色斑点。生活在阴暗潮湿、多腐殖质处,畏光怕热,昼伏在石块落叶下,夜晚及雨天外出活动。有时在室内厨房也有发现。常危害园中的果树、蔬菜等农作物。
雌雄同体,异体交配,有时也可自体受精繁殖。卵生。受精卵孵化出的幼体,可立即独立活动取食。杂食性,喜食幼嫩多汁植物和地衣、菌类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鼻涕虫
蛞蝓
蛞蝓 [kuò yú](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为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动物的统称。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称蜒蚰(不是蚰蜒),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民间流传在其身上撒盐使其脱水而死的捕杀方法的确有用。
外形特征
常见蛞蝓像没有壳的蜗牛。成虫伸直时体长30~60毫米,体宽4~6毫米;内壳长4毫米,宽2.3毫米。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较短,约1毫米,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毫米,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毫米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毫米。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体长2~2.5毫米,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生活习性
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合其生活,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蛞蝓取食广泛,主要吃婆芋、面包树、雀榕、血桐、蟛蜞菊、双花蟛蜞菊、蔬菜、蘑菇球根、蘑菇等植物、真菌及其果实等。
生长繁殖
蛞蝓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且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
有一种虫子身长3厘米多特黏叫什么虫子?它没有壳,就好像蜗牛但是没处角...
蛞蝓,又称水蜒蚰,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称蜒蚰,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