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名流千载,为什么他们的后代却默默无闻?

大家都只认识李白和杜甫,但是却从来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儿子是什么样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儿子简直就是碌碌无为,甚至还身有残疾,还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当时身处于乱世,自然,他们的儿子无法出名,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些都各有说法。

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就是我所了解的一些内容。大家都知道李白,因为不管是谁小学的时候都学过李白的诗,唐诗300首,其中就有很多都是李白的诗,李白又可以被称为诗圣,甚至可以被称为诗仙,因为李白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因为他经常沉醉于作诗,做诗的话,肯定就要有美酒相伴,天天酗酒,可能就是因为喝酒过度,所以导致了他的儿子智力有所下降,因为李白更追求与浪漫主义,所以他不会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所要求,更不会照看自己的事情,所以李白儿子的年华便就此浪费,此后,再难登大雅之堂。

至于杜甫,其实和李白的情景是一样的,但是杜甫他只是过于贫穷,杜甫所作的那一首《茅屋为秋风所所破歌》非常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老无所依的情景,就是因为当时战乱频繁,而杜甫正处于那个战乱的时代,生活难以维持,更不要说照顾妻子养儿子了。

从这些古代诗人的遭遇中都能够发现,当时的社会真的是对诗人,还有一些农民等阶级的人非常不公平,他们的生活真的是相当的困苦。



李白,李太白,号"青莲居士 ",被后人誉为"诗仙 ",据现代的历史学家考证认为,李白三代后便绝嗣了,没有了子孙后代,你到哪里去 听到他们的故事?此事不知真假。


杜甫,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被后是誉为"诗圣 ",后人把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


据旧唐书记载:“宗武,流落湖、湘而卒。”意思存杜甫的儿子叫杜宗武,在湖、湘流浪的时候死了。
杜甫还有一个幼子,据《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曰:“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另外《北征》诗有:“床前两小女”,意思小儿子早年夭折,有两个女儿。大儿子死了 ,小儿子早年夭折 ,还剩下两个女儿 ,嫁人之后生的子女不可能姓杜,所以说 杜甫也基本上等于绝嗣了。


这个应该就是"李杜",后代默默无闻的原因 ,但是专家的考证不能代替历史 ,"李杜"二人, 到底有没有子孙后代,这个事情谁有的说的清楚呢?



因为他们选择了平淡的生活,没有必要功成名就。
李白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成婚的,当时他26岁,娶得是湖北安陆的许夫人,许氏的祖父作过唐高宗时的宰相。李白一生和这个女人生活了10年,许氏很争气,她为李白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名唤平阳。这女孩天真活泼可爱,长大以后知书达理,可惜出嫁以后,就死去了。儿子伯禽聪明过人,知书能文,但是他一辈子都在自耕自读,从来没有做过官。
后来李白在山东娶了一个妾,只知道姓鲁,生子名叫颇黎,只可惜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的最后归宿。
李白有一个孙子和两个孙女,都是儿子伯禽子女。孙子早年效法李白,浪迹天涯离家出走,不知后来踪迹。倒是对这两个孙女史书中有记载。唐元和十五年,也就是李白死后58年,他的生前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通过多方努力打听,会同当涂县令,经过了三四年寻访,终于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
她们都嫁给了当地的农民,一个叫刘劝,一个叫陈云,虽然他们做了村妇,但是,史书记载他们“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俨然有太白遗风。
两姐妹嫁给了当地的农民以后,没有田地,以养蚕为生,生活十分穷困。虽然她们的祖父李白的大名如雷贯耳,但两姐妹羞于以自己的身份向当地的官员求助,担心辱没了祖先的声誉。
范传正见姐妹两人生活实在穷苦,想到他们是父亲的好朋友之后,便极力劝她俩改嫁给当地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是姐妹两却断然拒绝了:“要是我等这么贪图富贵怎么去见九泉之下的祖父?”她们只有一个朴素的请求,就是按照李白生前的最后遗愿,为他迁葬到青山。
范传正听了他们的告诉之后,十分感动,会同当涂县令把李白的墓迁至县东南郊十五里的青山西麓。还为她们免除了一些徭役和杂役,减轻了她们生活上的负担。

长子:伯禽,一生追随其父左右。李白死后,伯禽留在其父逝世之所,安徽余乐(今安徽宣州),伯禽有两女,生活窘困,嫁于当地农夫。
宣州太守因其祖父之名欲将其二人改嫁当地富商。可二女皆为贞洁之人。 从一而终,不愿改嫁!
伯禽亦有一儿,出外游历13载,不知所踪。
长女:平阳,出嫁后即死去。其后人无音讯!
次子:颇离,幼在山东,后下落不明!

至于说为什么他的后代默默无闻,倒要讲讲医学里面的遗传学拉。

大家知道,名人不是天生的,一般等到成名家时大都已进入不惑之年,早已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25—29岁)。 科学研究表明男子过了40岁,睾丸的重量就开始明显减轻,一种很重要的雄激素——辜酮水平下降,部分生精细胞开始萎缩;进入50岁以后,睾酮水平急剧下降,预示着男子更年期的到来。
此时,睾丸部分丧失了造精能力,精子数量减少而畸形率上升。我们不能误认为名人必是“全才”,连精子也是“优质产品”。 更不容忽视的是,人才的造就固然离不开先天的生理素质,更离不开后天的培养,且后天的培养又是成才的关键。
以知识型人才为例,遗传因素的作用虽不可忽视,而后天的良好教育、个人的艰苦奋斗和努力实践才是举足轻重的。谁都知道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生儿育女是男女双方的事儿,缺一不可,即使供精的名人生殖健康,精子100%合格,如果受孕的女方生殖并不健康,卵子存在问题,又怎能孕育出健康的孩子呢?。

杜甫惊人家世显赫世代当官持续三千年 杜甫后代下落状况揭秘。杜家家世显赫,周朝时被周成王封地于杜城,汉代时杜城改名为京兆杜陵县,故杜家提起郡望皆为“京兆杜陵人氏”,杜甫也称自己为“京兆杜甫”、“杜陵野老”。杜家是仕宦之家,家系清晰可考,家族成员在朝为官的记录几乎保持了三千年,其中不乏名人。
比如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杜审言身世显赫、才华出众、人脉发达;在机遇无数的武则天时代,朋友们纷纷得志、他不过尔尔;官场斗争中还搭上了儿子的性命;中年后放下斯文、趋炎附势,未受重用,反被罚得最重;终于盼来了升职,可生命到了尽头。正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开篇词中所说“人生南北多歧路”、“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四友中,他的官职最低,这与他不会为人处世相关。杜审言以“好大言”出名,说话太高调,口无遮拦。《新唐书》记载,他病重时,宋之问等去探望他,他居然说“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杜审言“大言”,他的大言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的成就太过夸赞,认为自己的文章比屈原、宋玉都强,诗歌超过苏武、李陵,书法令钟繇、王羲之羞愧;而且他具有“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等职场禁忌特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杜并的孝行轰动一时,侯门之后、文章与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苏颋为墓志,工文辞、与王勃齐名的刘允济为祭文。杜审言也由此被释放,免官调回洛阳。
杜甫家世显赫世代为官,爷爷杜审言也与武则天宠爱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过从甚密。未见史书记载他与张氏兄弟有何具体勾当,但在中宗反正后流放的张氏集团成员中,杜审言被贬得倒数第二远、仅次于沈佺期,可见其罪过之重,甚至重于为张氏兄弟“捧溺器”的宋之问。
入职不足一年,杜审言辞世。李峤为其上奏,中宗赠著作郎。但这一哀荣来得较晚,下葬时,宋之问为其写的祭文中还称其为学士。四年后,杜甫出生。杜甫非常钦佩祖父,称“诗是吾家事”,赞其“吾祖诗冠古”。
杜甫自己,青年和壮年时生活还可以,虽然功名不行,但过得似乎挺滋润,活得不错,安史之乱后,自然不行,危险的时侯能保命就不错了。有个儿子就是饿死的,自己和家人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情。

说到他和李白的交往和认识,有点意思,我再多说几句。算是结尾。744年的初夏,杜甫在洛阳第一次碰到了比自己大11岁的李白。当时李白求仙访道的热情很高,他就和李白一起渡黄河,到王屋山,然后又跟李白拜访了李白的从祖李彦允。
之后碰到高适,据说一起在陈留度过了“一个浪漫而放荡的秋天”。之后,他和李白一起去齐州,然后各干自己的事情。之后李白回兖州(第一个字有误)附近的任城,李白当时的家在那里。后来杜甫也到了兖州,在秋日里重聚,写诗访友加求仙,喝酒聊天与俗人无异。
当时,杜甫对于李白的评价并不高,只是把李白与南朝的诗人阴铿相比;李白呢,不知道他怎么评价杜甫,因为他除了在兖州城东的石门与杜甫分手时写过一首送别诗之后,可能是他的朋友太多,早把杜甫忘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起过杜甫。
这次分手,两人缘分已尽,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杜甫自己则在日后对于李白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可能他懂李白了,所以认为“白也诗无敌”。
杜甫后人现在分布在哪?
杜甫生三子:杜宗文,杜宗武,小儿子未满周岁因饥饿而夭折。杜甫正妻所出在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杜家村,出妾所生后裔聚居在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茅坦乡茅坦村。杜家人丁都很茂盛,分别出过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杜范和晚唐翰林学士、名诗人杜荀鹤等知名人物。江苏武进太村乡杜家村现在郑州,据说家谱中祖上是杜甫。河南巩县笔架山下杜甫故里早在1984年就前往拜谒。

为什么后代诗人推崇杜甫比推崇李白的多?

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生性洒脱,藐视权贵,诗文以浪漫著称,被后世“诗仙”。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空前绝后,不但创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而且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杜甫生活的时代比晚了十年,此时唐朝国运已经开始由盛转衰,因此杜甫的诗也多是现实主义风格,被后世称为“诗圣”。杜甫的诗词句精炼,沉郁顿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多被后世推崇。

李白作品特点时代造就诗人的诗歌,诗人的诗歌反映时代。李白生于盛唐,歌舞升平,民生富足,即使李白仕途并不显贵,但是社会背景使然,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氛围。李白的创作充满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他很少将一些大道理写到自己的诗歌中,而常常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或怀才不遇,诗歌的主旨多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后期李白的诗歌也有抨击权贵的内容,但也多与自己的满腹牢骚分不开。李白是一些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也常常意境开阔、景致盛大,这也是其诗歌风格的体现。所以李白的诗读起来常常令人感到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杜甫作品特点杜甫少年时期家境较好,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也有较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但是随着时局动荡,家道中落,仕途不顺等变故接连发生,杜甫的境遇越来越困难。但是杜甫无时无刻不关心着时局变化和民生状况,他也将这种忧国伤时,同情百姓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行,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是历朝文人士子所推崇的情怀。杜甫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时代声音的传唱。正是由于杜甫的诗歌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从文人角度诠释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于是被历代文人推崇。

总结来说,便是李白诗歌多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杜甫诗歌多是忧国伤时的感慨;李白诗歌是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杜甫诗歌是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杜杜甫能写出李白的诗,但是李白写不出杜甫的诗,时代不同使然。

李白和杜甫只差11岁,就是在这短短的11年间发生了唐朝最大的灾难事件安史之乱。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往日的繁荣景象。李白被人们称作时间,他的诗歌想象力极其丰富,在人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磅礴的画卷,把大唐王朝的繁荣景象用自己的笔展现在人们眼前,李白生活在唐玄宗执政前期的开元盛世,这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所以他的诗歌如此的奔流开放。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国力大幅度下降,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地方势力相互争抢地盘,已经再没有巅峰时期大唐王朝繁荣景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杜甫以大慈大悲,济世救人的情怀,用自己的笔刻画大唐王朝的乱世景象,李白的文字和杜甫的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所创作的诗歌都是时代背景的产物,他们流露出内心真实情感都是表达当时的社会景象。

唐玄宗每天生活在灯红酒绿之间,从来没有想到过一场战争会改变大唐王朝的命运,会改变自己帝王的身份。他早已经厌倦了权力斗争,拜倒在杨贵妃的石榴裙下,为了博得红颜一笑,甚至不惜重用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

安史之乱戴上自己伪装的面具,不断忽悠唐玄宗。背地里却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终于等来一击必中的机会,唐玄宗根本就没有心理准备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当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安禄山已经打到自己的家门口,在夜黑风高的晚上唐玄宗携带着杨贵妃等几个亲近的人离开了长安城,安史之乱也达到了顶峰时期,唐朝从此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李白杜甫名流千载,为什么他们的后代却默默无闻
大儿子死了 ,小儿子早年夭折 ,还剩下两个女儿 ,嫁人之后生的子女不可能姓杜,所以说 杜甫也基本上等于绝嗣了。这个应该就是"李杜",后代默默无闻的原因 ,但是专家的考证不能代替历史 ,"李杜"二人, 到底有没有子孙后代,这个事情谁有的说的清楚呢?

李白杜甫名流千载,为什么他们的后代却默默无闻?
因为李白更追求与浪漫主义,所以他不会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所要求,更不会照看自己的事情,所以李白儿子的年华便就此浪费,此后,再难登大雅之堂。至于杜甫,其实和李白的情景是一样的,但是杜甫他只是过于贫穷,杜甫所作的那一首《茅屋为秋风所所破歌》非常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老无所依的情景,就...

李白和杜甫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名扬全国,为何两人能做朋友?
杜甫,生于公元七一二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诗圣。年少游历吴越齐赵,中途赴洛阳应举不第,后又在长安落第。终于此,转向君主献赋又先贵人投赠。杜甫与李白两人皆是仕途不如意且献赋入官不得意,目观上流之风气忧心天下危机。李白与杜甫认识前就已天下名满,正所谓智者皆孤傲...

杜甫活着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名气?死后却和李白齐名?
2、为何死后却与李白齐名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杜甫生前没有名气,并不是因为杜甫的创作不好,而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决定的。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曾当过一些小官,虽然官职不高,却也能与张易之交往,家境想来也不会差。但是,神龙政变后,张易之被诛杀,杜审言遭到牵连,也被流放,并从此家道中落...

大诗人李白的一生,为何那么的悲剧?
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主观因素可概括为:知识分子的清高,桀骜不驯,狂放不羁。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客观因素不被外界认可。前有渝州刺史李邕不认可李白,后有李白被安州裴长史所拒,尽管李白曾多次谒见裴长史,却因人馋谤,失去了被举荐的机会。之后,李白到长安谒见宰相张说,又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行路难的历史人物的经历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

李白和杜甫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李白与杜甫,严格说,是不甚搭界的。宋人李纲《杜工部集序》称:“自开元天宝全盛之时,迄至德大历,干戈丧乱之际,凡千四百四十馀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发于诗。”杜甫是一位心系社稷,悲悯苍生,于颠沛流离中,始终忧国忧民的诗人;而李白,以杜甫那首《饮中八仙歌》,其中四句极...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所以,事实应该是杜甫崇敬李白,而在李白眼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粉丝朋友。这很正常,杜甫是晚辈,当时又没有名气,李白傲娇啊,偶像都是谢脁,曹植这些大家,关注的也是孟浩然、王昌龄、高适这些名流。至于杜甫,恩,意思一下,别让年轻人伤心就好,关键是要继续崇拜我!现在关于李杜的笃厚友谊,多半是后人...

请问有李白的生平和杜甫的生平吗?他们流传下来的诗各有多少?
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

李白和杜甫的生平事迹
但政治上不被重视,使其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有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志愿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