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为何称别人“施主”?

施财之人,称为檀越(梵da^napati ,布施主之意,意译为施主、檀那主,简称为檀那);而所施之财物,称为嚫资、嚫财、嚫金、嚫钱、堂嚫(对僧堂之僧施物之意)、表嚫(分与施物之意)、信施(信徒施物之意)。此外,献上钱财,称为上嚫;施物供于佛前,称为下嚫。于日本,信者所属之寺院,称为檀那寺;而道场所属之信者,称为檀家、檀中、檀徒、檀方。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着,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阅‘达嚫’5677)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施主是谁对人称呼

施主,指僧道等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也泛称一般的在家人。
词语解释
即檀越。佛道对布施者的敬称。
唐杜荀鹤《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 宋张元干《满庭芳》词:“撞著门徒施主,蓦然箇,喜舍由他。”《西游记》第五六回:“老者猛抬头……被 三藏扯住道:‘老施主,千万慈悲,告借一宿。’”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星灯》:“观寺释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记注,於是夕受香仪,代具纸疏云马,为坛而祭。”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此时余乃战兢而前,至门次,颤声联呼施主。”参见“檀越”。
基本概念
梵语da^na-pati。即是指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檀越、陀那钵底、陀那婆。又作布施家。又梵汉兼举而称檀越施主、檀那主、檀主。依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大一·七二上):‘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中略)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中略)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又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谓,施主惠施有五功德:(一)名闻四远,众人叹誉。(二)若至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三)受众人敬仰,见者欢悦。(四)命终之后,或生天上,为天所敬;或生人中,为人尊贵。(五)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漏尽,不经后世。今施主泛指一切布施者,或举行丧葬仪式之丧家,亦称施主。[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士品、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一、梵网经卷下、大智度论卷三]。



【施主的意思】
“施主”梵文【da^na-pati】音为陀那钵底(其中“陀那”是施,“钵底”是主),又名【檀越】拼音:tán yuè (梵da^na-pati,巴da^na-pati,藏sbyin-bdag) 。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

【不布施是不是施主?】
首先看一看施主惠施的五功德:
(一)名闻四远,众人叹誉;
(二)若至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
(三)受众人敬仰,见者欢悦;
(四)命终之后,或生天上,为天所敬;或生人中,为人尊贵;
(五)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漏尽,不经后世。

可见,“施主”的称呼就是晨钟暮鼓般地警醒着你要做到五事: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那些和尚称你为“施主”,也不是非得让你布施东西,而只是为你好,提醒你有许多福分可以得到,至于你要不要这些福分,就是你的事了。

需要补充的是,举行丧葬仪式的丧家,亦称施主。


和尚为什么要给别人叫施主
1. 佛陀时代,僧侣不参与世俗劳动,以避免妨碍修行。在印度,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僧侣通过托钵乞食,这不仅不是乞讨,而是一种给予民众行善的机会,僧侣通过这种方式助人修德。2. 僧侣接受食物时,不论食物的质量如何,都会给予施主祝福。乞食的目的是为了修行,以及给予大众积累功德的机会。3. 乞食过程...

叫别人施主是什么意思
叫别人施主意思是和尚或道士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通常用来称呼一般的在家人。一般指出资供养僧众或者举办法会的在家信众。广义来说,乐于布施者都可以称施主。《佛学大辞典》:施主,(术语)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资财而开法会或供养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谓之施主。梵语檀越,陀那钵底Dā-n...

佛家为什么称人为"施主"?
和尚称呼某人为“施主”,并非要求对方一定要进行布施,而是出于好意,提醒对方有机会获得许多福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丧葬仪式中,丧家也被称为施主。

在古代和尚如果碰到陌生的人在叫什么?
在古代和尚碰到陌生人都应该叫“施主”,因为和尚经常出去化缘,所以一般情况都会称呼对方为“施主”。

出家人为什么叫人施主?
因为在印度出家人都是过着乞者的生活的。而布施的人就被称为施主。现在就沿用至今。

和尚所说的"施主"是怎么来的?
因为在印度出家人都是过着乞者的生活的。而布施的人就被称为施主。现在就沿用至今。

和尚为什么要给别人叫施主?
施主 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檀越,又作布施家。经云: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

为什么和尚管任何人都称其为 施主?
会不会是因为象西游记里的唐僧四师徒一样,和尚常常都去化缘,对施舍他们的人的称呼,结果弄着弄着就习惯了,把所有人都叫施主啊.施主可能就是施舍人的主,表示好心人吧!参考资料:个人猜想

和尚为何称别人“施主”?
施财之人,称为檀越(梵da^napati ,布施主之意,意译为施主、檀那主,简称为檀那);而所施之财物,称为嚫资、嚫财、嚫金、嚫钱、堂嚫(对僧堂之僧施物之意)、表嚫(分与施物之意)、信施(信徒施物之意)。此外,献上钱财,称为上嚫;施物供于佛前,称为下嚫。于日本,信者所属...

佛家为什么称人为"施主"?
“施主”的称呼就是晨钟暮鼓般地警醒着你要做到五事: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那些和尚称你为“施主”,也不是非得让你布施东西,而只是为你好,提醒你有许多福分可以得到,至于你要不要这些福分,就是你的事了。需要补充的是,举行丧葬仪式的丧家,亦称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