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至1949大连历史(附近出过那些名人有什么

尧、舜、禹、姜子牙、周文王、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左丘明、荆轲、管仲、晏婴、信陵君、廉颇、蔺相如、晋文公重耳、齐桓公、范雎、屈原、子产、秦始皇、刘邦、项羽、韩信、贾谊、晁错、刘彻、司马迁、曹操、司马光、李广、霍去病、卫青、马援、刘秀、刘备、班固、、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李世民、薛丁山、杨家将(一家)、岳飞、秦桧、赵匡胤、李时珍、成吉思汗、文天祥、李白、李密、李清照、杨贵妃、诸葛亮、关羽、周瑜、陶渊明、王羲之、刘禹锡、范仲淹、郑板桥、海瑞、朱元璋、郑成功、崇祯、史可法、韩非、李斯、赵高、秦始皇嬴政、陈胜、吴广、孟尝君、毛遂、张良、萧何、樊哙、英布、曹植、诸葛亮、黄道婆、杜甫、李渊、郭子仪、安禄山、西施、王昭君、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纳兰容若、 袁崇焕、雍正、康熙、乾隆、多尔衮、慈禧、林则徐、黄兴、袁世凯、孙中山、陈独秀、谭嗣同、胡适、鲁迅、毛泽东、蒋介石、张学良、周恩来、共和国十大元帅
唐寅(1470—1523),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唐寅,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由于唐寅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也不很有规律,所以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也就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
唐寅在拜周臣为师后,主要是宗南宋院体,但其画有时也有与沈、文画风相近的作品,如《南游图》。这是唐寅三十六岁时当琴士杨季静离开苏州时赠送给他的。画上人物、车、驴用笔细劲,如纸上游丝。近景的坡上有三四株杂树交柯攒影。中景左侧山岩前一高士骑驴缓行,后面一童仆拉着车负琴紧随。刚出岩口,右面两个推车人,匆匆赶路。山路曲折,溪水波动,颇见旅途之辛苦。整幅画不着色,山势平缓。而其中一株树用胡椒点点叶,与沈、文画树叶法神似。
唐寅学南宋院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图轴。虽画的是雪景,不宜用很多皴笔,但山石结体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画立方块的造型。高山峻岭中的草堂有两翁正围炉驱寒,还有一高土骑着马由童仆支伞挡雪,行走于琼山玉树之间。画的前景主要是枯树三株,枝干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别浓黑,以示雪意。此外《溪山渔隐图》、《灌木丛筱图》也是这种风格,特别是《溪山渔隐图》是一幅长卷,分十个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以南宋院画风格为主的还有《清溪松荫图》、《看泉听风图》、《抱琴归去图》。这些作品用的皴法基本上是小斧劈,皴笔绵密厚重,有的表现了南宋院画的某一方面特色。《清溪松荫图》是典型的小斧劈作品,这是唐寅学周臣时期的精心之作。画面上的远山迎面如巨碑,山头为密密,逐渐疏淡。山腰用云勾烘托山之高峻。这幅画上画一高士呋坐在松荫下昂首观景沉思的样子。高士身上的线条端庄、静穆,势态清高。而其中一松树穿插在岩壁之间,古藤缠绕山峦,有随风微扬之势,用笔老练。
《看泉听风图》主体部分是二高士并坐,正观赏着由岩 洞中流泻的瀑布。瀑布虽不大,然奔流急泻,数处飞流腾跃。唐寅把水势画得极其生动,这是宋院画家们绘画的特点之一。而这幅画的山势突兀,用墨勾皴,明暗清晰,这也是南宋院画特色。树后山岩的皴笔轻而淡,逐渐消失在云间。远山则起走明显,略见山峰,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马远和夏珪作画的一贯作风。《抱琴归去图》也有这些显著特色。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方三的父亲沈*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徒至周东*(土宅),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一、垦殖说。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方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说沈万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他有了立业的根本。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更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关键。他有了这样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从贸易中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漳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日,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除沈方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冢墓)。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汀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诛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但他毕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遗迹,也使中外旅游者及专家学者深感兴趣。

大连附近就是关向应

辽宁张学良 张作霖

大连的历史

大连,1899年建市,民国时曾相继沦为沙俄(苏联)、日本殖民地,1945年至1954年一度为中央直辖市(旅大市),1955年回到祖国怀抱,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有包括大小岛屿260个。是中国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也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辽宁省的一个重要沿海港口城市,省内第二大城市,是中国东北主要的对外门户;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

元代,大连地区大部属辽阳行省辽阳路(1301年改隶盖州路)的金复州万户府,小部属秀岩县。1371年7月(农历),建定辽都卫于金州,1372年,建金、复、盖三州,隶山东布政使司,专理民政、财政。1395年,废金、复、海、盖四州,专行卫制,由卫所统一管理军事兼民政。   
明朝时,大连地区的人口已由明初的10余万人增至30余万人。金、复两卫共有耕地77万余亩,占全辽东耕地的22%。   
十七世纪初,兴起于长白山以西建州(今辽宁省新宾县)的女真部,在其首领努尔哈赤率领下日趋强大。1622年,攻下金、复二卫,唯有旅顺口还在明军手中。此后13年间,后金军和明军多次争战,于1633年7月(农历)攻陷旅顺口。1633年3月(农历),总兵官黄龙率军民战至火药矢石俱尽,自刭殉国。为纪念这位将军,在旅顺黄金山下,修建了'黄龙墓'和'显忠祠'。   
康熙年间,清廷为巩固在辽东的统治,又拨款重修了金州城、复州城和旅顺北城,奖励移民垦荒,辽东半岛始恢复生机。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史。大连地区一直是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略要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浩劫,被俄、日统治半个世纪。清朝统治者的残酷压榨,沙俄铁蹄的野蛮践踏,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屠杀和奴役,使大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大连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反压迫、反奴役的英勇斗争。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英国兵船就曾屡侵大连地区沿海。   
1860年6月,英海军舰队184艘舰船,载陆军一万余名,闯入了大连湾。然后,英舰还占据了西自旅顺口、羊头洼,东至骆马山一带各港。英军先后在大孤山、和尚岛、青泥洼等处登岸,进行侵扰活动。   
鸦片战争后的1843年,清政府为加强旅大防务,移熊岳副都统为驻金州副都统。同年7月,升宁海县为金州厅,增设海防同知一员。在平定新疆之乱后,由于沙俄重兵压境,清政府开始重视'京津门户'--旅大的海防。旅大海防工程建设从1880年开始,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共用了十四年的时间,花费了几千万两白银。这些工程包括:疏浚旅顺港和修筑旅顺口船坞,供北洋海军舰船停泊和修理,后来又添设海军提督署,与威海卫刘公岛的海军提督署并称北洋海军两大基地;1883年开始修建旅顺口船坞,1890年秋竣工。当时不仅在国内,就是在东方,也是一座规模相当大的现代船坞。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以保护中国为幌子,派出舰队,于1897年12月武装侵占旅顺口。1898年3月27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沙俄军队占据旅大,根本目的是以此为根据地进行扩张,鲸吞我国东北直至整个北方,从而称霸远东。 沙俄占领旅大的七年间,人民的抗俄怒火,燃遍城乡。 从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到1905年1月结束,在大连地区共进行了329天,终以俄军失败而告结束。   
1905年9月,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日俄两国代表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根据这个条约,俄国把旅大租借权转让给了日本,从此,大连地区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连地区工业转入军事工业轨道。1943年,大连的工厂已发展到l,825个,生产额达到6.13亿元朝鲜币,为历史最高水平。   
大连地区在日本殖民者残酷统治下的四十年,也是大连人民反日斗争的四十年。   
1906年7月26日,辽南义军首领马福连领导的袭击日本貔子窝出张所的战斗,威震敌胆。百余名义军勇士分三路袭击貔子窝,打死日伪警官8人,重伤多人,造成其财产损失10余万元。五天后,抗日武装吕永发部20余人,袭击了金州老虎山派出所,击毙日本警官1名,重伤伪巡捕2名,其余警察巡捕落荒而逃。仅从1922年到1923年两年间,在貔子窝就袭击日本派出军17次,造成其财产损失7万5千余元。庄河长岭子抗日农民组织的大刀会,最多时曾拥有会员三四千人,控制了当时庄河的第四、五、八区。   
1932年12月16日,日军少将森秀树率靖安游击队二千官兵,分三路入侵庄河,在土城子与大刀会展开激战,大刀会击毙日军少将森秀树及其官兵三四十人,大灭了日军的威风。   
1923年12月,在全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影响下,以南满铁道沙河口工厂一批爱国工人为骨干组成的华人工学会成立,并很快发展成为全市性的工人组织。第二年12月更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这是东北工人第一个最大的工会组织。1926年1月,中共大连地下组织--中共大连特别支部建立,从此大连人民的抗日斗争和大连工人运动有了领导核心,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中心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春,工学会出面领导的'福纺'(今大连纺织厂)工人'四·二七'大罢工,坚持了101天,取得了胜利,在大连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7月,大连地下党组织遭到第一次破坏。8月,大连中华工学会被查封。此后,大连地下党组织 又连续遭到了三次大的破坏。 '七·七'事变后,国际反帝组织的成员陆续放火烧毁日本的工厂、仓库、军用物资50余次,给日本殖民者以严重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胶东区党委领导的大连支部和胶东抗盟总会大连分会等地下组织,深入工农之中,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发展了组织,扩大了队伍,为迎接大连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1945年8月1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2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的部队空降旅顺土城子机场和大连周水子机场;8月24日,苏联近卫第六集团军的坦克部队进驻旅顺和大连,解除日军武装,自此大连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根据1945年2月11日的《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14日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中苏关于大连之协定》、《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旅顺口地区为苏军海军基地,大连市为自由市,大连港为自由港,旅大由苏军管制。   
1950年2月14日,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旅大又由苏军管制改为苏军驻防。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苏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   
1955年1月,奉命从朝鲜东海岸撤退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进驻旅大,与中央军委调派的海军、空军、公安部队共同接受苏军防务,并于当年的4月16日零时起独立地担负起保卫旅大的任务。至5月末,约30万苏军自旅大地区全部撤退回国。   
1981年2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旅大市'改为'大连市'。之后,复县于1985年1月改称瓦房店市(县级),金县于1987年4月21日改称金州区,新金县于1991年11月30日改称普兰店市(县级),庄河县于1992年9月21日改称庄河市(县级)。   
1982年10月,大连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确定大连市的城市性质为'港口、工业、旅游'城市。   
1984年10月,大连市在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村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成立开发区管委会。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9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于同年10月15日正式动工兴建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并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的经济区域。 大连市人民政府在开发区设立管理委员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开发区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84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大连市从1985年起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于大连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同年7月,大连市召开第六次党代表大会,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科学发达,文化昌盛,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港口、工业、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   
1990年5月,大连市召开第七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或更长一段时间,把大连市建设成为开放度高,吸引力、辐射力强,多功能、综合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  1992年10月,大连市根据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制定了《大连经济上新台阶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大连初步建设成北方香港,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东北亚地区的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之一'的目标。   
1994年5月,大连市由地级市升为副省级市。   
1995年6月,大连市召开第八次党代表大会,市委根据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北方香港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具体化。'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努力把大连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北方香港,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东北亚地区的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之一。使大连具有类似香港的城市功能和经济运行机制,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民主法制健全,社会风气良好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1999年初,江总书记为大连建市百年题词:'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同年12月,大连市委召开八届十次全会,提出'力争在下世纪之初的几年内,全面开创政治建设新局面,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尽早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市风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2000年,朱镕基总理视察大连时提出,大连有条件成为国际名城。 2001年1月,大连市委召开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到'十五'期末,要使城市基本具备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功能,成为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努力建设文化、体育和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民国至1949大连历史(附近出过那些名人有什么
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方三的父亲沈*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徒至周东*(土宅),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

大连历史简介
16、1949年8月,隶属东北人民 *** 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旅大市为东北行政大区直辖市,1953年3月,改中央直辖市。1954年8月,改为辽宁省辖市。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旅大市改称大连市;3月5日,大连市 *** 正式挂牌办公。17、1984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大连市从1985年起实行计划单列;...

大连的历史
1945年8月1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2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的部队空降旅顺土城子机场和大连周水子机场;8月24日,苏联近卫第六集团军的坦克部队进驻旅顺和大连,解除日军武装,自此大连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根据1945年2月11日的《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14日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

民国至1949大连有什么历史大事)
没什么啊9

大连这座城市的历史。
大连的历史:1、战国时期,大连隶属燕国辽东郡。秦朝时亦属辽东郡。西汉,南部属辽东郡沓氏县,北部属辽东郡平郭县和武次县。东汉,南部仍属辽东郡沓氏县,北部属辽东郡平郭县和西安平县。东汉末公孙氏政权割据辽东时,今大连地区属平州辽东郡沓氏县、平郭县和西安平县。2、三国时期,今大连地区南部属...

大连历史
大连名称,源于大连湾。大连湾一名首见于1879年李鸿章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20世纪初,大连湾西岸形成城市规模后,即移植为城市名称。中华民国建立后,复县和庄河县先后隶属北洋军阀[奉系]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1913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改金州厅为金县,改复州为复县,改庄河厅为庄河县,均隶属奉天省。翌年...

大连基督教历史
1947年(民国36年) 是年 海城北关基督教会牧师吕仲岩,转任北京市西城缸瓦市教会牧师,姜学廉继任该会传道员。1948年(民国37年) 是年 基督教会由铁东又迁回铁西原址,因陈秉正患病辞职,无人传道而停止活动。建国后的大事记(1949~1988)1949年春 董德嘉长老因刘二堡教会已停止活动,经沈阳“东北大会”和“辽阳...

大连市有几个区
据2019年9月大连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大连共分为12个区。大连现辖2个县级市(瓦房店市、庄河市)、1个县(长海县)和7个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普兰店区)。另外,还有金普新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以及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花园口经济区...

大连历史文化简介
包括汉族前身)的燕、秦、西汉、新、东汉、魏、西晋、唐、明,鲜卑族的前燕,氐族的前秦,扶余族的高句丽,契丹族的辽,满族(包括满族前身)的金、清,蒙古族的元,俄罗斯族的俄罗斯和大和族的日本。2、大连地区没有历经过被其统治的主要政权,除了夏商周,还有东晋、南北朝、隋、宋和中华民国。

大连基督教传播历史
大连基督教传播历史建国前的大事记(1867~1948)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年 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宾维廉到营口赁房传教。清同治八年(1869年) 是年 英国爱尔兰长老会派很德医师和万特教士来营口施医布道,成立教会。同治十一年(1872年) 是年 英国苏格兰长老会教士罗约翰到营口购地建房,继有王静明、林万镒信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