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把一切现实世界中引发人内心欲望的东西,都称为什么

佛教把一切现实世界中引发人内心欲望的东西,称为五欲,内容是:财、色、名、食、睡。世间的一切法相称为六尘,就是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五欲六尘就是众生在六道中苦苦轮回的因。

好像是色,色在佛教经典中的广泛意义就是指一切物质,有光就能看见物质,脑海里呈现出来的所有影象都能称为色,引起烦恼妄想

自性,或实相。也可以说是佛性。

佛教把一切现实世界中引发人内心欲望的东西,都称为什么?

总称为五欲六尘。 欲,梵语chanda或 rajas,指对于特定对象产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大智度论》说:“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又说:“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这都是说明五欲之于人,为害甚大。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是能引起感官与心灵感觉、思惟的对象,因为它们具有污染情识的作用,有如尘埃一般,所以称为“六尘”。
无论是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或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能令我们流转六道,不过它们之所以造成祸害,并不在于其自身的不净,而在于人心的愚痴无明、贪爱染着。好比拳头的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是用来打人,就是坏事,必须立刻阻止;用来搥背,就是好事,不妨多多益善。经云:“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所以我们每天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应抱持一种不贪不拒的中道态度,时时返观自 省。

消不的是贪欲,不是消不一切欲望,吃喝睡有正常的部分有多余的部分


佛教 无欲无求,那么他们要达到这种心态算不算一种追求?
追求的过程中就是有欲有求的,因为还没到达这种境界,但是达到了就无欲无求了,呵呵。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

佛教对世界的本质是怎么看的呢
在佛法中,有一种苦称为行苦。行是有为法迁流变化的特征,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坏、空,这本是正常的现象。可众生愚痴,总期望这...佛教里有这样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佛教把生命分为十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佛,其次为菩萨、...

佛教中关于生命的真谛的佛语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二、私...

佛家静心禅语
一切皆为虚幻。不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总该万有而名法界,此法界悉为自己一心变造,叫法界唯心。 佛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谓之“唯心”。 空间、时间也不例外,所谓“三界唯心,三世唯心”。佛家说,所谓“外境”(外部存在)只不过...

佛教让人灭绝七情六欲,那佛祖做到了吗?
但是,他的欲望与其他人相比境界又是不同的,不一样层次的。二、佛从自己佛祖跟随的是他自己,是他的内心深处。他悟出的道理都是天地智慧灵气所结成,具有无法比拟的智慧。佛家所说的灭绝七情六欲的境界,我们是达不到的。常人理解的没有七情六欲,便是对一切都表现得视若无睹、不为所动,但佛家...

关于佛教中的一个故事:一个人走在孤独的路上,遇到白骨,老虎……_百 ...
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 够吃够用够穿就行 困了当然要睡 但不是贪睡 饿了当然要吃 但不是贪吃 努力工作也只是为了养活自己 得到了名利也很好 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力帮助更多的人 当然没得到也没关系 日子照样过 不必贪名贪利 ...

佛法是让人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唯一正确途径吗?
真正想觉悟和有智慧的人,他们怀疑一切,质疑一切,知道世间学和认知的本垢和有漏(就是可以继续让众生流转、造业的因缘)就好比,世间人都知道善行和规则乃至法律、各种面对不同事物的理论和世界的认知、但是他们有我见,做的善行好比放屁,知道杀人不对,有时经常内心诅咒嫉妒某人,见到他人作恶,就分别...

佛教为什么要禁淫欲?
经上开示修习禅定之道时,在在处处皆说:“离欲得初禅”,这是修定的最基本原理、原则。 因为我们身所在处为欲界,而禅定是属于色界的境界,是故必须离于欲界的粗重身心,方能与色界的禅定境界相应,接着才能得禅定。因为欲界的诸欲属于杂染,会扰乱身心,令身心急剧动乱不安,故以欲界的杂染心无法得...

学诚法师:释迦牟尼佛如何面对冲突纷争
在和平的环境中谋求人类共同发展,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主题。佛教能否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由此可知,净化人心,提升人的品质,实为世界和平的活水源头。人类无始以来,内心即为贪欲、瞋恚、愚痴、...《中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