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

中国有3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拓展资料

分别为:昆曲、中国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

还有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中医针灸、中医针灸、珠算、二十四节气、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鸣凤记》、《玉簪记》、《红梨记》、《水浒记》、《烂柯山》、《十五贯》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剧目,其中前三种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留存。清代中叶以后,昆曲主要以折子戏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来的昆曲折子戏有四百多出。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汀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牛羊、蓝天、白云、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截止2017年6月,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

扩展资料。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1986年,中国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里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53项) 。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

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7项),苏州是中国至今唯一承办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城市(2004年,第28届)。

百度百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



根据中国如报网中国日报网

如今,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

名录:

1~4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5~7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1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

11~12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3~16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

17~19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

20~22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23~25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27呼麦;羌年

28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9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6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9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其中包括:昆曲; 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 珠算。二十四节气。

《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几项

《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9项,它们分别是
1. 昆曲;
2. 古琴艺术;
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 蒙古族长调民歌;
5.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6. 南音;
7.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9. 侗族大歌;
10. 粤剧;
11. 格萨(斯)尔;
12.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3. 热贡艺术;
14. 藏戏;
15. 玛纳斯;
16. 花儿;
17. 西安鼓乐;
18.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19. 中国书法;
20. 中国篆刻;
21. 中国剪纸;
22.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23. 端午节;
24. 妈祖信俗;
25.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 呼麦;
27. 羌年;
28.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9.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
古琴艺术,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
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与技能性主要表现在原料配制、成型装饰、高温烧成等方面。
热贡艺术,这门独具一格的古老藏族文化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亮,富于装饰性。其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
藏戏,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汉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中国篆刻,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中国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汉族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指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步骤,其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41个。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4个,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4个)、昆曲-列入年份2008年、古琴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2008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中国篆刻-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

世界级非遗名录 中国有几个
世界级非遗名录中国有43个。中国茶申遗成功,“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中国“非遗”标识别具一格,外圆内方,循环往复不息;中央“鱼纹”,田耕人文意蕴。...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截至202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收录676项遗产项目,对应于140个国家;其中,中国列入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

世界级非遗中国总共多少项
中国目前共有42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近期举办了六千余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2项,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

中国非遗项目数量世界第一,现已拥有26项世界遗产
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包括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极具代表性的项目。这些遗产涵盖了中国各地的丰富文化传统,如昆曲、古琴、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宣纸制作等,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艺术魅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爱护非...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止2016年7月17日,中国共计拥有50项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5项,世界自然遗产11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文化遗产(35项)1.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沈阳故宫(辽宁),2004.7)2.秦始皇陵(陕西,1987.12)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1987....

世界非遗中国都有哪些
如今,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中国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中国有多少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
中国有3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有哪些非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3,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到39项,位居世界第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年:昆曲 - 2003年:古琴艺术 - 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 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

《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几项?
《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9项,它们分别是 1. 昆曲;2. 古琴艺术;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 蒙古族长调民歌;5.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6. 南音;7.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8.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9. 侗族大歌;10. 粤剧;11. 格萨(斯)尔;12.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13. 热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