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取名字还要取字?现代却不取字了呢?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直到近代,才归类为”姓氏”和”名字”两个单元。

一、姓氏

从最早的母系氏族说起,每个部族都有着共同的女祖先。这时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与其他氏族的同辈男子实行群婚。而男子则要前往外氏族,和别的女性生育后代。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也就只能随母取姓。在古姓之中,不少都有”女”字旁,比如:姜、姬、嬴等等。这些都是族姓,”姓”是旧有的族号。

随着人口的扩大,一个部族自然分成不同的支系,并且逐渐独立。此时为了加以区分,每个支系会为自己设立另外的称号,这就是”氏”的来源。例如,商族人祖先姓子,后来才分出殷、来、宋等氏。氏的来源多样,可以来源自祖先的称号,例如轩辕。可以来源于祖先的职业,例如巫、陶。此外还有很多来源,不再一一列举。

姓的历史比氏悠久,并在社会变迁中逐渐被氏取代,并呈现出一定的阶级特征。《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司马、司徒”就是脱胎于官位的氏,”文、景、武”是多发源于祖先谥号的氏,”鲁、楚、秦”是来自生活地点的氏,往往”氏”不是贫贱之人可以有的。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间,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则可以通婚。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子,公输班叫”鲁班”却不姓”鲁”,只是”鲁国的班”。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才逐渐统一成一个东西,发挥同样的社会作用,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称呼。出嫁以后,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国名,比如”齐、秦、鲁”。称呼妇女的时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后面加上一个”氏”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氏、王氏、徐氏”。这类体制,后世多有演变,但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

二、名字

名和字的区别在很多文献上写得明白,如《礼记·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这就是”幼名”。而在成年之后,行冠礼,则”冠而字之”,可以走入社会了。《礼记·士冠礼》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长辈们起的”名”就不适宜在社交场合直接称呼了,得取一个供平辈、晚辈人称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独占。《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问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说了名字。但宝玉问”表字如何”的时候,林黛玉说”无字”。这是因为黛玉年龄未到十五岁,又没有婚配,就没有自己的”字”。《礼记·内则》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这是说女子的成人礼在十五岁,之后就可以嫁人了。在这个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字”。所谓的”待字闺中”,就是来源于此。

“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但以双字者居多,更长的少见。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单字。岳飞,名飞字鹏举,就是双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与”名”有所关联,《颜氏家训·风操》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义,也可以进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义相对,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因为古代人是不能直接叫别人名字的,所以会有一个字来宫别人叫。现在的可以直接叫别人名字了,就不取字了。古代人觉得直接叫别人名字是不尊重人的一种行为。

因为古代非常的看重礼貌,取一个字是为了让别人称呼起来,显得别人有礼貌。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注意礼节了,所以就不取字了。

古代会给孩子起“名”还会取“字”,为什么现代人不取“字”了?

古代人们的思想中觉得直呼别的的名是不尊敬的,都是取有名还有字,但是我们现在人都没有这个想法了。而且古代这种最开始也是那些文人雅士流传出来的吧,我们现在人聚会都是随意的闲聊,更愿意直接叫名字,听着很亲切呀,我们不觉得什么有什么尊敬不尊敬的。而且后来名和字也都已经合为一体了。

古代人取名,取字,取号都特别的有讲究,一般来说字可能更正规一点,就是那些上下辈之间的称呼,名字就不一样了,就是很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互相叫名,他们都觉得要是陌生人之间叫名都是不尊敬人的。所以说古代就有了特别多这种讲究。像号的话,不是每个人都会起的,这个是有没有都可以,想有一些文人喜欢起号。

在古代如果是晚辈叫自己长辈的名,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人们都会谴责他,这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要求可真是很多很多,可这也没办法,毕竟当人们的思想也很老旧,都太严格了。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取名,取字都是很文雅的事,这也和我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到了现代,人们自然也就不想那么麻烦了,反正是不必要的的呀,一个名字不就是代表一个人吗,容易区分才是关键。所以说差不多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人们都开始不怎么取字了,名字也合二为一了。而且我们现在都是有身份证的,你有名还有字当然也不方便登记呀,所以说现在人都不再取字了,名字合二为一了。

古代的中国人需要起名也要取字,是因为有一些比较讲究的传统,每个人的名只能父母用来称呼,而同辈之间只能称呼对方的字,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现在的人们之间也没有这么多的讲究,所以基本上就不再取字。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有一次人口普查,为了方便统计户口的需求,所以说建国后出生的人口都不再取字,取消字之后,彼此之间在称呼的时候也方便了许多,就可以直接称呼姓名。

而中国古代人既要取名,又要取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传统,从西周后期的时候周礼就记载,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之后三个月由父母命名,男性20岁之后为他取字,而女性是在15岁之后取字,而平时在用来称呼的时候,一般大家都互称对方的字。

像名这种称呼,只有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个人才会写上自己的名,或者是用来父母称呼晚辈的时候直接喊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之间不但有姓名之分,而且还多了起“别号”的风俗,比如说苏东坡,号东坡居士,这些一般是文人雅士用来称呼的名字,但是在建国之后,这些逐渐用不到,也就取消了取“字”之说。


古人的名字为什么有字,而现代人的名字没有字。比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
古代人的字,大多数是对名字的解释,比如苏轼,轼,是古代车的扶手。古代人的字一般是亲戚密友之间称呼的.

为什么古代人取名字,都要整个字什么的?有必要吗
这个都是古人规定的,本来取字都是上层社会的流行,后来才越来越普遍,《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也就是说男子20岁成人有字,代表着成人礼,女的嫁人了有字,所以才有待字闺中的成语,也就是说以前都是成人的标志,后来当作有文化有身份的象征,反正咱现在...

为什么古代人除了本名,还要额外取一个字号?
古代女子在未出嫁前叫未字或待字,到了出嫁年龄要举行笄礼,并进行取字。取字也是为了区别尊卑,字是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和尊辈之间要称字,如果是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古人取字十分讲究,按照行辈中的长幼次序排行,比如三国时期东吴孙氏以伯、仲、叔、季取字,长子孙策,字...

在古代,一个人有姓名还有个字,字是单纯的第二个名字吗?何必呢?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代表着什么?
他们则会说:年幼,无表。所以取字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尊重他,避免直呼其名。其实更多的古代平民百姓甚至是没有名字,特别是古代的女孩子,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地方。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认识什么字,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给孩子起名字。只是随便给个称呼如狗蛋,猫蛋之类的。

为什么古代的人都有名字和字号,而现在的人却没有字号了?
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姓氏、姓名和数字在古代仪式文化中是如何标准化的。在你理解之后,记下你的姓氏、名字和号码肯定会很有帮助。在这里,你可能想说,我暂时不需要知道。事实上,你这样想是错误的,因为古代人的数字与我们现代的网络名称相似。你不相信!让我慢慢地告诉你。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学习西方...

古人为什么除了名字还要取个字
(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

古人为什么有了姓名还有字呢?‘字’是什么意思?
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

为什么古人既有名了,还要再来个字?
刘秀,字文叔。表示他是嫡出的老三,文与秀相呼应;左宗棠,字季高。表示他是老四;马谡,字幼常。表示他是老马家的小五哥儿。赵云,字子龙。哥一个,云从龙、虎从风嘛;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这种情况叫做“以字行”。当名是动词、形容词时,要以字行。古人只有到了成年后才能取字,《礼记...

今人所说的“名字”与古人所说的“名字”区别于何处?
古人起名字有“男自《楚辞》,女自《诗经》之说”。历史上文人学士的名字多数取自经、史、子、集。可是,一个人的名加上古人习用的字,总共也不过两个字、三个字,最多也是四个字,有怎么能将一段文意或一个典故概括成两三个字变成名字呢?笔者在书上看到这样几个例子:晋代·潘岳字安仁,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