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既有名了,还要再来个字?

名字是人与人之间之特定称呼,是一个人之符号标志。现今中国人之名字大多较简单,都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是沿袭祖辈、代表血缘关系,“名”则凝聚着长辈殷切之希望。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

字,是一个人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便于区分兄弟几个的不同。古代中国人认为直呼姓名是不礼貌的,所以把名叫做“名讳”。

字,也叫做“表字”,表就是表示、表达的意思。字一般是自己起的,须与名相对应。

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一般失意文人、贬谪官员都有号。

普通百姓也可以有字的。比如刘邦在布衣时,就有字。

曹操,字孟德。表示他是庶出的老大,操行与德行是相对应的;

孙权,字仲谋。表示他是嫡出的老二,权力与智谋相呼应;

刘秀,字文叔。表示他是嫡出的老三,文与秀相呼应;左宗棠,字季高。表示他是老四;马谡,字幼常。表示他是老马家的小五哥儿。赵云,字子龙。哥一个,云从龙、虎从风嘛;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这种情况叫做“以字行”。当名是动词、形容词时,要以字行。

古人只有到了成年后才能取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这“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之成人礼,男孩长到二十岁举行“结发加冠”的成人礼之时,就要取字,是出于对成年男子之尊重和避讳,以后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而女孩到十五岁举行“及笄”成人礼时才取字。

古人的“字”通常由“名”衍生而来,《白虎通·姓名》说:“或旁(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可见古人之“名”与“字”在意义上大体相近或有关联。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又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另种情况是名和字之意思正相反,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又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就是反义。

有些名与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比如陆羽,字鸿渐(《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另外还有些人名、字间很难发现其中意义上之联系,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里记录了“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很难猜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现代人的名和字已经连在一起,没有单独起字的习惯。在古代,子女一出生,父母或长辈就会为他或她起一个正式的称呼也就是所谓的“名”。这个名要记载在族谱中,以及以后人生中的重大事项都要用到这个名。

古代时,男子二十岁算是长大成人行冠礼,女子十五岁算是长大成人行笄礼,在这个时候他们的长辈会根据已有的名为他们起与名相关的字。

比如:屈原。原名屈平,字原。平是其名,《尔雅》中曰:“广平曰原”。“原”和“平”同义,所以字原。屈平作为正式的名被写入族谱,平时不常使用。屈原则常被长辈或者亲密好友称呼使用。

由此不难看出“名”和“字”的区别:名常常适用于正式场合,用来正体;字则常用于称呼使用,而且能够标示德行。还要注意一点的是“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的,寻常百姓是不可以取字的,只有达官贵人或者社会中上阶层人士才有取字的资格。



首先,字代表着一个男人的成年,一般到了二十及冠之年之后,才有资格行及冠礼,然后由家里长辈或者专门请附近德高望重的人帮忙表字,表了字以后这个人就可以带着冠,用字行走江湖了。

然后,用字行走江湖也可以多一层保险,就像爱情公寓吕小布说的“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保命用小号”,如果你出门远行的话,一般通了字就好,然后互相称字,这也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名,如果出了什么错,跑回家,但靠字别人也不好找。

最后,还有亲疏有别,一般的朋友只要互相知道字就好了,称呼也是称呼字,而且古代礼仪关系上,普通朋友问名也是不合规矩不礼貌的,所以一般只有自己非常亲近的朋友和亲人才会知道你的名,就像知道你小时候的小名一样,这个是一般普通朋友不能说的。



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古代人没有现代人开放,在现代名字只是一种称号,就是方便人们叫的。只不过,在古代直呼别人的名讳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古代人的名是由父母取的,字是他们自己取的,之所以给自己取这个字也是为了方便别人称呼。

在看《三国》的时候我发现每个人称呼别人都是称其字,比如别人在叫曹操的时候一般都是说曹孟德。但是,他们称呼自己的时候是说自己的名。

也就是说,对别人要说字,对自己则说名,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其实古人的字和名是相对应的,并不是完全没联系的。

对于名和字的区分古人还是十分讲究的,字都是他们在成年后根据自己的名为自己取的。取字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引经据典。

比较有水平的是,字的潜藏意思是和名相近的,但表面上并不容易猜透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为什么古人有字有号
原因:古时候,一个人出生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

古代人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字(如谁谁谁名什么字什么),后面的字是什么意思...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

为什么古代人都有名、字、号等称呼,这代表着什么?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综上可...

为什么古代人取名字时,还有有个字什么?
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

古代人既要有名又要有字,二者究竟有什么关系?
所以,一个来源于老爹,一个来源于嘉宾。后来,名字还是由父亲取,但不是不能改,遇到牛一点儿的嘉宾,不仅可以给取字,甚至给你改名字。比如,曾国藩原名曾子城,科举取第后,就被主考官改成曾国藩。但,不管怎么取名取字,名和字之间一般都要有相关性。简单说,就是得玩文字游戏。这种相关性的文字...

为什么古代人父母在起名字后,孩子还要给自己起个“字”?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风气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二十岁时 (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时可以盘发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后来亦称女子许嫁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看...

古人为何在「姓名」之外还要另取「字」、「号」?有什么讲究?
在古代社交场合,称呼有着严格的礼仪。对同辈或晚辈,我们通常使用字以示尊重,而面对尊长则使用名。比如,"我"姓徐,名博闻,字俊葵,号紫阁,在与人交往中,这样的称呼方式就显得恰如其分。号,在古代文人中尤其受到青睐,它承载着个人的志向、才情与风雅。比如郑板桥、齐白石、苏轼,这些名字背后,...

为什么古人既有名了,还要再来个字
现代人的名和字已经连在一起,没有单独起字的习惯。在古代,子女一出生,父母或长辈就会为他或她起一个正式的称呼也就是所谓的“名”。这个名要记载在族谱中,以及以后人生中的重大事项都要用到这个名。古代时,男子二十岁算是长大成人行冠礼,女子十五岁算是长大成人行笄礼,在这个时候他们的长辈会...

为什么古人不仅有名还会有字或号
古代为了表示对人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比如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一般人见到他就叫他东坡兄、东坡先生,而不叫他小轼之类的。古人为什么起字和号?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

古人为什么都要在名外再取一个号、字
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古人相见,在名 字 号的用法上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下对上,或尊称对方时,则字 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