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pp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时候。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到北边大湖里喝水。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译为: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10弃:遗弃。 夸父逐日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编辑本段成语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ǔ zhú rì
解释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出处: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示例
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编辑本段解释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ǔ zhú rì
解释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出处: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示例
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编辑本段山海经记载
原文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③饮,饮于④河、渭(wèi)⑤;河、渭不足⑥,北⑦饮大泽⑧。未至⑨,道渴而死⑩。弃⑾其⑿杖,化为邓林⒀。 注释: 夸父逐日雕像
①逐走:竞跑,赛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得:能够。(直接翻译时可不译) ④于:到。 ⑤河、渭:即黄河、渭水。 ⑥不足:不够。 ⑦北:向北。 ⑧大泽: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⑨至:到。 ⑩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而:表修饰关系。 ⑾弃:舍弃。 ⑿其:代词,他,指夸父。 ⒀为:成为,作 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14)逐日:追赶太阳。逐,追赶。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编辑本段其他典籍记载
漫画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物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让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编辑本段现实寓意
夸父追日原因
邮票夸父逐日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夸父逐日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这个决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于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为例证: 日出于易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再者,现代汉语的最常用词语中仍旧遗留着远古时对太阳运动认识的痕迹。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古代的观念:太阳从大地上升起,落下。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逐日,是一个部族的活动而非神之间的争斗。证据很明显:前一篇记载是贬义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而后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另外,如果把这两篇记载中提到的河、渭理解为沙漠中的季节河,而不是理解为黄河、渭河,则两篇记载都是写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夸父遗址能够被发掘出来吗?也许,只有中国的施利曼才能做到。当年,德国的施利曼仅仅凭着他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凭着他的财力和毅力,终于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仅是神话的东西变成了考古发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编辑本段山海经简介
【“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读音辨正】 夸父逐日 kuā fǔzhú rì ,不能把“夸”读成“kuà”
编辑本段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争的精神,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去奋斗。表达了古人想要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2)本文为我们编制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①夸父逐日,道渴而死,杖化邓林。 ②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4)本文表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呢? 表现了夸父为追求光明顽强不息 坚持不懈 勇于献身的精神。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时候。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到北边大湖里喝水。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译为: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10弃:遗弃。 夸父逐日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编辑本段成语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ǔ zhú rì
解释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出处: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示例
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编辑本段解释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ǔ zhú rì
解释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出处: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示例
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编辑本段山海经记载
原文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③饮,饮于④河、渭(wèi)⑤;河、渭不足⑥,北⑦饮大泽⑧。未至⑨,道渴而死⑩。弃⑾其⑿杖,化为邓林⒀。 注释: 夸父逐日雕像
①逐走:竞跑,赛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得:能够。(直接翻译时可不译) ④于:到。 ⑤河、渭:即黄河、渭水。 ⑥不足:不够。 ⑦北:向北。 ⑧大泽: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⑨至:到。 ⑩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而:表修饰关系。 ⑾弃:舍弃。 ⑿其:代词,他,指夸父。 ⒀为:成为,作 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14)逐日:追赶太阳。逐,追赶。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编辑本段其他典籍记载
漫画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物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让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编辑本段现实寓意
夸父追日原因
邮票夸父逐日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夸父逐日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这个决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于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为例证: 日出于易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再者,现代汉语的最常用词语中仍旧遗留着远古时对太阳运动认识的痕迹。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古代的观念:太阳从大地上升起,落下。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逐日,是一个部族的活动而非神之间的争斗。证据很明显:前一篇记载是贬义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而后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另外,如果把这两篇记载中提到的河、渭理解为沙漠中的季节河,而不是理解为黄河、渭河,则两篇记载都是写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夸父遗址能够被发掘出来吗?也许,只有中国的施利曼才能做到。当年,德国的施利曼仅仅凭着他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凭着他的财力和毅力,终于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仅是神话的东西变成了考古发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编辑本段山海经简介
【“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读音辨正】 夸父逐日 kuā fǔzhú rì ,不能把“夸”读成“kuà”
编辑本段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争的精神,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去奋斗。表达了古人想要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2)本文为我们编制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①夸父逐日,道渴而死,杖化邓林。 ②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4)本文表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呢? 表现了夸父为追求光明顽强不息 坚持不懈 勇于献身的精神。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共工怒触不周山 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时候。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到北边大湖里喝水。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译为: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10弃:遗弃。 夸父逐日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编辑本段成语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ǔ zhú rì
解释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出处: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示例
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编辑本段解释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ǔ zhú rì
解释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出处: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示例
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编辑本段山海经记载
原文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③饮,饮于④河、渭(wèi)⑤;河、渭不足⑥,北⑦饮大泽⑧。未至⑨,道渴而死⑩。弃⑾其⑿杖,化为邓林⒀。 注释: 夸父逐日雕像
①逐走:竞跑,赛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得:能够。(直接翻译时可不译) ④于:到。 ⑤河、渭:即黄河、渭水。 ⑥不足:不够。 ⑦北:向北。 ⑧大泽: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⑨至:到。 ⑩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而:表修饰关系。 ⑾弃:舍弃。 ⑿其:代词,他,指夸父。 ⒀为:成为,作 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14)逐日:追赶太阳。逐,追赶。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编辑本段其他典籍记载
漫画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物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让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编辑本段现实寓意
夸父追日原因
邮票夸父逐日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夸父逐日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这个决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于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为例证: 日出于易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再者,现代汉语的最常用词语中仍旧遗留着远古时对太阳运动认识的痕迹。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古代的观念:太阳从大地上升起,落下。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逐日,是一个部族的活动而非神之间的争斗。证据很明显:前一篇记载是贬义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而后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另外,如果把这两篇记载中提到的河、渭理解为沙漠中的季节河,而不是理解为黄河、渭河,则两篇记载都是写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夸父遗址能够被发掘出来吗?也许,只有中国的施利曼才能做到。当年,德国的施利曼仅仅凭着他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凭着他的财力和毅力,终于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仅是神话的东西变成了考古发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编辑本段山海经简介
【“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读音辨正】 夸父逐日 kuā fǔzhú rì ,不能把“夸”读成“kuà”
编辑本段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争的精神,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去奋斗。表达了古人想要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2)本文为我们编制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①夸父逐日,道渴而死,杖化邓林。 ②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4)本文表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呢? 表现了夸父为追求光明顽强不息 坚持不懈 勇于献身的精神。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共工怒触不周山 夸父逐日

原文
漫画中的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注释
  1、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4、河、渭:即黄河,渭水。
夸父形象(2张)  5、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6、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7、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8、未至:没有赶到。   9、渴:感到口渴。   10、弃:丢弃。   11、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   北:名词活用做状语,向北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
  饮: ①欲得饮 饮: 名词,饮食,食物和水   ②饮于河、渭 饮: 动词,喝
古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编辑本段成语
词目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
  [1]   近义   夸父追日   反义   半途而废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自不量力。   出处:《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现比喻自不量力。示例:真谓~,必渴死者也。 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   近义词:夸父追日、自不量力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形容自不量力
编辑本段古书记载
原文介绍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③饮,饮于④河、渭(wèi)⑤;河、渭不足⑥,北⑦饮大泽⑧。未至⑨,道渴而死⑩。弃⑾其⑿杖,化为邓林⒀。   注释: 夸父逐日雕像
①逐走:竞跑,赛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得:得到   ④于:到。   ⑤河、渭:即黄河、渭水。   ⑥不足:不够。   ⑦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⑧大泽: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⑨至:到。   ⑩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而:表修饰关系。   ⑾弃:丢弃   ⑿其:代词,他,指夸父。   ⒀为:成为,作   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⒁ 逐日:追赶太阳。逐,追赶。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编辑本段其他记载
漫画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夸父逐日雕塑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物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让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可是还是不解渴;于是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编辑本段现实寓意
原因
邮票夸父逐日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这个决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于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为例证: 日出于易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再者,现代汉语的最常用词语中仍旧遗留着远古时对太阳运动认识的痕迹。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古代的观念:太阳从大地上升起,落下。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逐日,是一个部族的活动而非神之间的争斗。证据很明显:前一篇记载是贬义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而后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另外,如果把这两篇记载中提到的河、渭理解为沙漠中的季节河,而不是理解为黄河、渭河,则两篇记载都是写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夸父遗址能够被发掘出来吗?也许,只有中国的施利曼才能做到。当年,德国的施利曼仅仅凭着他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凭着他的财力和毅力,终于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仅是神话的东西变成了考古发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向西北方向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往东南方向流去.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1、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4、河、渭:即黄河,渭水。
  5、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6、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7、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8、未至:没有赶到。
  9、渴:感到口渴。
  10、弃:丢弃。
  11、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的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于是,于此”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为:做,动词
  共工:水神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时候。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到北边大湖里喝水。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译为: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10弃:遗弃。 夸父逐日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夸父逐日》
  1.词语积累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5. 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6. 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感知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训练: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五、有关资料: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 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谜,不断向西迁移。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 [清]郝懿行 夸父族聚居于 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
  解释二:月神
  台湾 杜而未:月与日的竞赛,“入日”—日蚀。成功后即死亡。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仗,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茅盾《神话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地下阴间神
  ①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罗司)。夸父为后土的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②从北方成都载天山出发,逐日一周后又回到此山。北-东-南-西(禺谷)-北
  神话之本质:以夸父为代表的阴间势力与天神争霸,被天神所征服。
  解释四:水神
  吕思勉,王孝廉:夸父神话的“夸父逐日”和“夸父之死”水神与火神之争,而作为火神光明神胜利的神话象征。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状如夸父而彘(zhì)(猪)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什么题材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什么题材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匿名用户 2016-06-01 展开全部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

...狼、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口技划分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1、而:道渴而死 因 怒而触不周之山 ...地 eg:愤怒“地”撞上不周山 成语:夸 父 逐 日 & 日 月 星 辰 特殊用法:不知道对不对 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 焉: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的作用 弃其杖:“弃”前面加上主语“夸父”...完全一字一字打上去的啊!!......

语文七年级下25,30课的古诗五首都是什么啊
不是古诗五首 25课是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30课是文言文 《狼》希望帮到您

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短文两篇》复习习题
④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译:⑤天柱折,地维绝 译:⑥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3.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4.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

初一下册必背古诗文有哪些
人教版:木兰诗、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触怒不周山、课外古诗十首: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滁州溪涧、江南逢李龟年、送灵澈上人、约客、论诗。 ---以上是七下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背诵课文有哪些
4课《诗两首》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0课《木兰诗》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附录诗词:吴均《山中杂诗》王维《竹里馆》李白《峨眉山月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岑参《逢入京使》韦应物《滁州西涧》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赵师秀《约客》赵翼《...

初一文言文
25《短文两篇》 原文: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0《狼》 原文: 一屠...

语文七年级下册有那些要背的??? 急急急!!!
要背的一般都要求默写,,我都贴上来了。不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很少在考试中出现。《木兰诗》(七下课内)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七年级下册语文要背诵的课文有哪些?
七年级下册语文要背诵的课文如下:《童趣》《论语》《春》《古代诗歌四首》《散文两篇——金色花、荷叶母亲》。《世说新语》《郭沫若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木兰诗》《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