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康德美学”?到底如何来阐述它。

审美意象实质上是由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高于经验自然的创造。

“审美判断既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之所以无主观的目的,是因为审美时若带有主观的意图和要求,就会导致利害感,就不能称为审美判断。

之所以无客观的目的,是因为审美判断不是对客体的本质和功用的认识,不是逻辑判断或认识判断。


扩展资料:

康德美学的突出处和新颖点即是他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一独自的领域,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即情绪。

这情绪表现为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体,就象判断力在悟性和理性之间。他在审美领域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

康德一般地在情绪后附加上“快乐及不快”的词语,亦即愉快及不愉快的情绪,但这个附加词并不能算做真正的特征。特征是在于这情绪的纯主观性质,它和那作为客观知觉的感觉区别着。

在这意义里,康德说:“鉴赏没有—客观的原则。”此外这个情绪是和对于快适的单纯享受的感觉以及另一方对于善的道德的情绪有根本的差别。

美学是研究“鉴赏里的愉快”,是研究一种无利益兴趣和无概念(思考)却仍然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的愉快。

审美的情绪须放弃那通过悟性的概念的固定化,因它产生于自由的活动,不是诸单个的表象的,而是“心意诸能力”全体的活动。

在“美”里是想像力和悟性,在“壮美”里是想象力和理性。审美的真正的辨别不是愉快,愉快是随着审美评判之后来的,而是那适才所描述的心意状态的“普遍传达性”。这是它和快适感区别的地方。

因这个心意状态绝不应听从纯粹个人趣味的爱好,那样,美学不能成为科学。鉴赏判断也要纳入法则里,因它要求着“普遍有效性”,尽管只是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它要求着别人的同意,认为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愉快(美的领略)。

如果他(指别人)目前尚不能,在美学教育之后会启发了他的审美的共通感,而承认他以前是审美修养不够,并不是象“快适”那样各人有私自的感觉,不强人同,不与人争辩。所以人类是具有审美的“共通感”(Gemeinsein)的。

这共通感表示:每个人应该对我的审美判断同意,假使它正确的话(尽管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因而我的审美判断具有“代表性”(样本性)的有效性。当然按照它的有效价值也只具有一个调节性的,而非构造性的“理想的”准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德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德美学思想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中。前者主要分析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优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小巧,和谐,让人心生爱怜;崇高则是巨大以至于无形的“壮美”,让人心生畏惧,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优美与崇高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他后来集大成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这个一分为二的模式来处理的。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即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康德在这里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

《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是怎么阐述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的?(二)

康德在他的代表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阐述了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康德看来,在他的时代,形而上学已经丧失了以往崇高的地位,沦为被人妄加评判、日渐无人关注的边缘科学。其原因,康德认为是由于形而上学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理性的本性要求和它的能力之间的矛盾,而由于未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致使形而上学为这种矛盾所纠缠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导致哲学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而过去的哲学家们却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康德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同样,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批判的阶段,即摆脱独断论和怀疑论而成为科学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是以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为标志的,而这个批判本身就是科学,它含有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完整而有根据的方案,孕育着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胚芽。
在论述了进行理性批判的原因之后,康德接着指明了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书中指出,无论是理论理性,还是实践理性,都是同一个“纯粹理性”,是这个“纯粹理性”的两个方面。它们都追求一种超验的无条件的东西,这种无条件的东西是不能在经验范围内发现的,但是二者在应用上又有所区别。对此,康德写道:“我所谓批判,并不是批判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理性有可能不依赖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首先,康德指明了批判的对象是“一般理性能力”,即“认识能力”。其次,还指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出发点是要看理性是否真有能力提供先天的知识,以及它在这方面能够认识什么,其有效性范围如何。最后,指明了批判的范围不是纯粹理性的某一或某一些先天知识,而是要就它有可能去追求的一切先天知识,就其全部先天所有来批判它。显而易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质上是理性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说的理性的一切事业中最困难的事业——自我认识。
随后康德分析了理性批判应遵循的根本原理,第一个问题涉及这一原理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涉及它的内容,第三个问题涉及它的理论后果及意义。
首先,康德论述了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成为科学的。在康德那里,所谓客观的科学,就是数学和物理学。这些科学和哲学相类似,都是理性的学问,都要与对象打交道,但与哲学不同的是,它们都早已走上了正确可靠的科学道路,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因此,考察这些学科走上科学道路的过程和原因,对于探索理性批判的原理会有所启发。得出的结论是:理性所能先天认识的只是理性自己事先放进事物里去的东西,因此在研究中,必须以理性放到自然中去的东西为指导,这样来探求那种只能从自然中学到而不能单凭理性认识到的知识。
其次,康德认为哲学应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要追求关于对象的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另一方面要为自然科学能够得到普遍必然的知识,或为自然科学所证实的客观普遍必然规律做出哲学的说明和保证。哲学要成为科学,也要在思维上来一个革命,主张在知识与对象关系上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颠倒过来,对象依照知识。康德把他在知识与对象关系问题上提出的这个假设自豪地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就是康德进行理性批判时所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或根本原理。
这样一来,这一原理对人类认识能力进行批判考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必须把对象区分为现象和物自体这两个方面。康德认为,一旦我们把现象和物自体这样区分开来,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这就使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变成了科学。其次,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使超验的形而上学成为了不可能,同时还为实践理性留下了一块地盘。总而言之,康德提出的“对象依照知识”的这一根本原理,在形而上学哲学领域中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导致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

康德哲学的遗产
美国的康德研究专家贝克曾引述哲学家中流传的一句格言:“在哲学问题上,你可以赞同康德,也可以反对康德,但不能没有康德。”人们之所以给康德思想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在康德哲学精神中,既囊括了他那个时代人类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也凝聚了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发轫以来的一切理智生活的智慧结晶。在康德这里既有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的影响,又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代圣哲的思想启迪,还有文艺复兴运动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文化的熏陶;既有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的理论碰撞,又有法国早期启蒙学者和人文学者的思想浸染,更有像牛顿、卢梭和休谟等这些时代巨人的人格和思想的深层积淀。正是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康德以德国自身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学派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奠定了近代德国哲学和神学的基础,而这种哲学和神学的影响所及又大大超出了德国的范围。
然而要真正搞清楚康德在哲学史、神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生存本体论的影响,仅看到上述因素还远远不够,更主要的是要从康德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理解康德思想的历史意义。康德哲学和神学思想的根基是其《纯粹理性批判》,特别是其中的“分析篇”,当代西方哲学、神学的主要思潮大都从这里出发来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旨是以批判考察人类先天认识能力为出发点,以阐释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冲突为目的,其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有哪些先天要素及这些先天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最终为信仰留下足够的地盘。在“分析篇”中康德又把高级认识能力区分为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三种。他认为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是所谓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如质、量、因果性、必然性等),知性运用范畴综合统一感性材料才产生了经验或知识,而范畴之用于感性材料是以从范畴规定时间图形而引申出知性的先天原理这种形式进行的。知性的这些先天原理具有建构性,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的各种规律,正是知性通过其范畴或原理而颁定给它的,亦即人为自然立法,这就是康德自称的“哥白尼式革命”。
如果我们仅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看,康德似乎只是在讨论知识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但这仅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点,而康德的真正目的是要由此出发来构建其更为恢弘磅礴的理论大厦。换言之,康德建构其“分析篇”的主要目的远非仅仅要指明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而是要以人类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为基点,探讨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他要使其思想由前批判时期的驰骛于外在宇宙而返回于内在宇宙,由前批判时期向世人呈现出的壮观的自然之图转而再向世人贡献一帧人类深邃的心灵之画。
在康德看来,知识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理性的立法有自然和自由两大目标,即不仅包含自然法则,而且还包含道德法则;最初是在两种不同体系中表现它们,最终将在唯一的哲学体系中表现它们。基于这种考虑,康德在研究了人类心灵的认知能力后,又进一步研究人类心灵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以及这三种能力指向的三种对象——真、善、美。他认为其《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知识如何可能,它是理性的基本目的;《实践理性批判》论述了道德如何可能,它是理性的终极目的;《判断力批判》论述了审美趣味和自然的目的性如何可能,使真、善、美在反思判断力中综合统一起来,消除自然和自由、知识和道德的分离。康德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哲学研究进行了认真总结,他认为他一生中哲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与人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的四个问题展开的,即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与上述四大问题相对应,从而产生了四门学问题: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由于康德的思想涉及人类精神文化的全部学科,它在体系上博大恢弘,内涵上丰富深厚,几乎各个部分都闪烁着智慧的真知灼见。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它都呈现一种面貌,以致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不能不存在一定的困难。
上述现象的出现向我们提出了重新认识和理解康德的任务,即在对康德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还要进行综合的研究,把分析原则寓于综合之中,把康德学说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有着自身的宗旨、基本问题和逻辑线索,有着自身的风格和特质,它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表现出一种有机的递演关系,并服务于一种终极的目标和理想。基于此种认知,笔者认为康德在东西方世界之中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恒久的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学术思想的深层所包含的浓郁的人情味和生命气息。康德的精神包容了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一切实践领域,思考了人生的根本问题,度量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功能、条件和界限,它不仅揭示了宇宙的智慧,更是涵摄了生命的智慧,在茫茫无垠的自然寰宇中凸现了人的价值、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自由。因此,只有从人学的视角研究康德,才能真正抓住康德思想的精神实质。(靳凤林)


...中康德是怎么阐述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的?(四)
”由于形而上学是出自理性,所以要拯救形而上学,就必须对理性本身进行反思,康德叫做“纯粹理性批判”。“我所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对某些书或体系的批判,而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的,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

康德对艺术的哲学思考(一)美的分析
(解释为何普遍性)它并非借助概念和逻辑推理来实现普遍有效性的论证,同时这种普遍性不是对象本身所带有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对象在主体内心中引发的感觉来假定这种主观体验在人类之间就有共同感。这就是康德提出在审美判断中(康德的预设),必然具有 主观普遍性 的特征。康德美学主要围绕着主观普遍性的...

论述康德关于美的观点
3、美是自然界中的普遍价值。康德认为,美是自然界中的普遍价值,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4、美是对真理的反映。康德认为,美是对真理的反映,它是真理的表面形式。总的来说,康德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象征、感性的知识、自然界中的普谝价值和对真理的反映。康德美学基本观点为审美意象实质上是由人的想象...

如何理解康德对美本质的论点?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具有普遍性且必然性的感官愉悦,这种愉悦不具有概念的普遍性,也没有意志上的功利性。作为合目的的对象,它自由地与人发生关系。审美判断力与之前的判断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先确立一个普遍性(知性范畴)然后规范特殊性,前者从特殊性中找到普遍性(情感上的)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康德美...

黑格尔的康德哲学思想
但如果具体深入地探讨他们的思想,还是有很多矛盾和分歧的。黑格尔的画黑格尔和康德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主要的区别是他们的思想,如他们对美学的看法,对法律和婚姻的态度等。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审美的看法。康德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即对美的认同,以及如何美。同时,他注重情绪判断。此外,黑格尔...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康德
康德在哲学上极力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使二者妥协,结合在一个体系中。他表面是个二元论者,而根底却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正因为康德美学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所以康德哲学上的这种深刻的矛盾和两重性,也反映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康德的美学思想正如他的哲学思想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

关于康德的“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 1.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规定在康德美学中,目的与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规定,在探讨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须把这些概念厘定清楚。那么,什么是目的呢?康德给出了自己的确切...

康德美学的核心是什么?
优美与崇高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他后来集大成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这个一分为二的模式来处理的。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即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论美学与康德美学有哪些联系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论美学借鉴了康德美学。克罗齐在他的美学理论中借鉴了康德的概念,特别是康德对审美经验的重要性的强调。克罗齐认为,通过直觉和感性经验,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的表现,这与康德美学中感性认识和审美判断的观点相契合。克罗齐与康德一样,都关注艺术作品对观者情感和情绪...

康德的美学著作的名称是什么
康德总结并综合了以休谟、柏克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和以鲍姆嘉滕等人为代表的欧陆唯理派美学思想,确立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黑格尔说,康德构成了美学的真正出发点。不仅如此,如本文将要阐明的,更重要的是,康德美学从“美的分析”到“崇高的分析”,从纯粹美到依存美,从趣味到天才等一系列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