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旁加戊是什么字

“金+戊”(注意,该字右半部分是“戊”不是“戉”)见附图或见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BEZdicAF.htm

经查在线《异体字字典》:

1、该字是“钺”的异体字。

  见在线《异体字字典》截图http://hiphotos.baidu.com/%B0%FC%D4o%BE%B1/pic/item/6aa62ec7c5a52c219d163db4.jpg

2、该字是“銊”的异体字。

  见在线《异体字字典》截图http://hiphotos.baidu.com/%B0%FC%D4o%BE%B1/pic/item/dd36c62ee969ca021f30898c.jpg

钺,拼音:yuè 。

  ①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②古星名。

銊(多音字)

1、拼音:xù 。锯声。

2、拼音:huì 。【~~】象声词,车铃声。



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yuè)、钩、叉、鞭、锏(jiǎn)、锤、抓、镗(tāng)、棍、槊(shuò)、棒、拐、流星。

钺(钺)yuè
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古星名。钺星,即天枪三星,,也称天钺〖astar'sname〗。

钺(钺)yuè

一个金字边旁 加一个戊是什么字?

钺,拼音yuè。
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军师指挥权。
钺,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

扩展资料:
武术器械
子午鸳鸯钺,是武术短双器械,状如日月相叠,形似鹿角立竖,前后左右皆是刃尖,共有四尖八刃,锋利无比,握把于日月相交月弓处,用棉布丝绳缠绕以便握持。此器械小巧玲珑,变化多端,利于近战,以短取长,专破长兵利刃。
它与古代之钺相差甚远,无论从形状上或技术特点上,已无多少相同之处,而成为武术运动中八卦门专门器械之一。其基本技法为拉割挑扎,身挂擒拿,撩裹劈剁,削抹攉带等。基本招式有狮子张口,海底捞月,蛟龙翻身,仙人指路,金鸡独立,双手推月,玉女纫针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钺

是这个字么 “釒戊” 钺 yuè
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同本义
戉,大斧也。――《说文》
王左杖黄戉。――《书·牧誓》。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
钺,车銮声也。――《说文》。伟借为戉。
一人冕执钺。――《书·顾命》
授铖四七。――张衡《东京赋》
斧钺汤镬。――《汉书·李广苏建传》
碧汉中百十队翔鸾振羽,黄旌白钺。――《梼杌闲评――明珠缘》
又如:钺钺(车铃声。也作“哕哕”);钺斧(圆刃大斧);钺下(书笺开头表示尊敬的套语。在主管将帅的指挥之下)
星名。钺星,即天
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古代兵器,武术器械之一。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其用法除有斧、矛和枪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此处所选两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
此图是比较精细的作品,钺的柄上铸有各种细密纹饰,同器形一起构成点线面的堆积变化,在统一中又寓以多样,在各样艺术表现手法中追求协调平衡。侧面饰以雕像,活泼而灵秀,同商代盛期流行的那种狰狞恐怖、威严之至的艺术风格已相去甚远。器物中惟一显得庄重威严的是钺身造型,宽大而精密对称的钺身是君王权力的代表,不容半点调笑与马虎,同时也使饰件有所附丽,使各种轻巧的饰物显得轻松而不轻浮,可以为作品增添富有生机的细节结构而不显得浮夸不实。
对 钺 古代长兵器。杆长一丈,杆两端各有一钺。二钺下端又各有一只小钺与其杆垂直。其主要击法与钺相同。
两头钺 杆长八尺,杆两端均有一钺,其杆两头可用。其主要击发如钺,惟比钺更为灵活多变。
铲 钺 其一端为钺,另一端为铲,故得其名。具有铲钺的功能,其击发与铲、钺相同。
单 钺 其钺形似月牙铲,柄下端有一三棱形铁钻。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仿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构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仿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
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
汉刘熙《释名·释兵》:「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释名未见)
钺、铖是同一类兵器,脱胎于斧,然而有大小的区别。《尚书·顾命》载:“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郑玄注:”钺,大斧也。”说明钺类确有大小之分,两者区别极为显著,大型者是钺,小型者是铖。
春秋、战国时,钺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这是因为刀剑广泛应用在战场,而使笨重的钺退伍了。


旄钺是什么意思
钺是一种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戊则是斧头。“戊”字可释为“大斧”,出现时间更早,与“斧”字一样,是斧类兵器的统称,它既可用于农耕与伐木,也可用于战争;而“钺”则诞生于青铜时代(且看它的大金旁),是带有自己特点(或者说它有特殊文化内涵...

“鬼”字加个“戊”读什么?
“鬼”字加个“戊”是“魆”,念【xū】释义 “魆”【xū】:暗:~黑,黑~~。组词 魆黑【xū hēi】:犹漆黑。黑魆魆【hēi xū xū】: 形容词,形容黑暗。造句 颜氏魆地里被他钻进来说这句话,到惊了一跳。——《醒世恒言》满屋魆黑,并未点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谁家一俊豪,...

女字旁加戊是什么字
您要查的可能是𡛟,跟“越”同音。;,女+戊这样的字好像不存在。请参考:《康熙字典·女部·五》𡛟:《唐韵》《集韵》𠀤王伐切,音越。《说文》𡛟,轻也。

"金兀术"是什么?
至是,人以其言为襳(言旁)。获贼舟千余,鄂渚水军为沿江之冠。诏兼蕲、黄制置使,飞以目疾乞辞军事,不许,加检校少保,进封公。还军鄂州,除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 六年,太行山忠义社梁兴等百余人,慕飞义率众来归。飞入见,面陈:“襄阳自收复后,未置监司,州县无以按察。”帝从之,以李若虚为京西...

带有谐音的古诗、歇后语、对联和字谜
小明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总写大白字。这天他有事真的不能上学了,于是写了一假条,让同学捎给老师,老师一看,吓坏了,但见假条全文如下:“老师您好!我上午上我爸单位给他送终,下午一定穿孝服上学”。还上什么学啊,人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老师连忙代上几个班干部来到他家,以示关怀,附代哀思。到他家一看,啥事...

顺治之死
第四件事情,他母亲让他撰写叫做《内则衍义》在宫里头写,他并且做了一个序,这也算不上什么,我数了一下,这四句话,就记载顺治跟他母亲关系的文字六十个字,一共六十个字。同样这篇传记记载康熙和他奶奶,就是孝庄跟康熙关系是七百一十五个字,这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和他母亲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 这...

清朝有几个皇帝,叫什么?
那这二十九个字不好记,努尔哈赤最关键是五个字,就是“太祖高皇帝”,实际上属于他的就是三个字因为“皇帝”那两个字每人都有,单独属于努尔哈赤的“太祖高”,就是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的特点,这个“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说她是高皇帝的皇后,这...

要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字谜,笑话故事
175、正字少一横,不作止字猜,猜一个字答案是:步176、田中,猜一字 答案是:十177、田里雨后长青草,猜一个字 答案是:蕾17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猜一字 答案是: 旱179、白头谐老,猜一字 答案是: 舌180、目字加两点,别做贝字猜,猜一字答案是:贺181、伊丽沙白,猜一字 答案是: 瑛182、休要丢人现眼...

清朝有什么皇帝,按顺序来
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如果临时需要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过来。 按照清宫的饮膳制度--也就是膳食制度,皇帝饮食有日常膳和各种宴会之分,日常膳是由御膳房负责,各种宴会由光禄寺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宫内的御茶膳房共同承办。皇帝的御茶膳房下面设官员、厨师杂工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多人,两处还有太监一百...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者故事?
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