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发展史 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意义 汉服的特色

中国服饰发展史

1、考古学证明,我国最早的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山顶洞人已经发明了骨针,出现了以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到了氏族公社后期,农业和手工业相继产生,人们将采集来的野麻加工成麻线,织成麻布衣服,还开始饲养家蚕,发明了丝绸。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标志着中华服饰制度的基本确立。黄帝时期,衣服是上衣下裳,颜色为上玄下黄。其中,上玄下黄象征着天地,这种对天地的崇拜也给后来的冠服造成深刻影响。

2、夏、商、周三代,服饰事实上成为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商代的衣服主要是上衣下裳,一般以小袖居多,虽然基本服饰样式相同,但还是有着相当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贵族阶层会穿戴蔽膝来显示身份,衣服的材质也是高级的帛、丝和皮料,还会在衣服上施以镶边工艺,而底层民众只能穿麻布、葛布等材质的衣服。周代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宗法观念和礼仪制度,对衣冕的形式、质地、颜色、纹饰、佩饰等都有严格规定。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而诸侯兼并、民族融合的社会背景,也使得此时既有中原传统服饰,又有北方民族的胡服。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还出现了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并因其简洁方便的特质而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3、秦汉时期,服饰日益讲究,呈现古朴、庄重的特征。秦代兼收六国的车骑服饰,创立了有利于国家统一的衣冠服饰制度。此时的男女服饰都是交领右衽,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系腰带;士兵衣长齐膝,左右两襟为对称直裾式,皆可掩于背侧,两襟下脚如燕尾,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两汉时期的服饰日趋华美,且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对官员服饰等级的要求更加严格,此时流行的服装主要是连身的长袍,样式以大袖为多。此外,秦代中国在政治上初成大一统之制,汉代时开辟丝绸之路,同西域国家交往甚繁,这些也对服饰的发展及中华服饰的传播造成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此时,男子服饰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有所改进,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魏初,曹丕定九品中正制,以服饰颜色来显示等级,这一做法为后代所沿用。由魏而晋,政权更迭,经济衰弱,礼制难以实行,宽衣博带遂成风气。

5、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此时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或女装,都展现出华贵富丽、开放大度的特征。隋唐统治者都曾在前朝的基础上改革舆服制度,天子、百官的服饰皆以颜色区分,以花纹表示官阶。圆领袍衫是隋唐男子的主要服饰,除祭祀及典礼之外,官员的常服总是如此。唐代女装开放程度空前,由于吸纳众多民族之风尚,妇女服饰样式、花色极多,胸前的领子也突破传统限制,呈现各种形状。

6、宋代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社会崇尚内敛、简约,服饰制作娟秀、精巧。宋代官服为大袖袍服、平翅乌纱,依据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平民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女装讲求瘦长,喜穿抹胸加褙子,流行花冠,外出时多戴盖头。

7、元代统治者为蒙古贵族,服饰特点是色彩醒目、装饰明朗,款式多适合骑射。其服饰制度对帝王、百官的服色做了统一规定:蒙古族官员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汉族官服多穿唐式圆领袍服和幞头;后妃穿交领、左衽、齐膝的袍服,下面穿裙子,脚上穿着软皮靴。皮衣皮帽是蒙古贵族的民族装束,衣服多为宽大的袍式。

8、明代极力去除蒙古服饰的影响,恢复汉族服制,服饰端庄传统、华美艳丽。棉布成为此时人们服装的主要原料。女装上衣拉长,露裙缩短,衣领也从宋代的对襟领变成以圆领为主,裙边均有装饰的花边,裙褶十分盛行。明代女子冠服制度更加完备,凤冠霞帔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

9、清王朝时以满族服饰为主,讲究精巧工艺和高贵质地,风格精美繁复。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袍褂是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礼服。妇女的服饰则满汉并存,满族女子穿直通式旗装,脚穿花盆底鞋,身穿坎肩,头梳把头;汉族女子则沿袭明代,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袖口阔至一尺多,肩上有云肩。满汉服装均不体现腰身。

10、随着清代统治的灭亡,服饰制度也随之瓦解,中国古装的复兴、西方服饰的引入,在此时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孙中山提出了服装制作四原则“卫生、动作、经济、观瞻”。民国时期共颁布了3次服制条例,包括1912年的《男女礼服服制》,1929年、1939年的《服制条例》、《修正服制条例草案》,涉及了礼服、公服的规定,包括长衫、蓝袍黑褂、旗袍、上衣下裙等,彻底改变了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服制体系。

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向多元化发展,国人在自由的土壤中充分发挥智慧和创意,打造着属于自己的时尚。在新时代,传统服饰文化精髓仍以新的面貌大放异彩。汉服、唐装、旗袍不断掀起流行热潮,体现出人们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古典之美的热情,也说明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历久弥坚的生命力。

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审美和文化观念,而且反映了中国历史、民俗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古至今,中国服饰文化一直承载着多重意义,包括社会地位、性别、地域、职业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2、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与社会地位紧密相连。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来表达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例如,官员穿着朝服、宫廷服等,来彰显他们的权威和高贵。而平民百姓穿着的服饰则更加朴素,反映了他们的贫困和平凡。

3、中国服饰文化还反映了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国南方的汉族服饰以绸缎为主,色彩鲜艳,而北方的汉族服饰则以毛呢为主,色彩相对素雅。此外,中国还存在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例如,少数民族的服饰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华丽的图案和绚丽的装饰,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4、除了承载着象征意义,中国服饰文化还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们表达尊重和感恩之情的方式。在中国古代,人们在各种场合都需要遵守特定的礼仪规范,以表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而服饰则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婚礼、葬礼、宴席等场合,人们需要穿着特定的服饰,以表达对环境和他人的敬意。

5、中国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例如,中国传统的旗袍、唐装等服饰在时装界仍然有着很高的地位,成为了时尚的代表。此外,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应用,例如在商务场合中的礼仪交往、婚礼等场合的礼仪规范等。

汉服的特色

1、形制美

中国古代四大汉服形制是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和襦裙制,有别于西方表现人体线条美的立体裁剪,汉服一直以平面造型与直线结构裁剪方式为主,面料完整、形制宽大,体现了中国传统理念崇尚的宽博大气、含蓄自然的审美模式。

2、色彩美

古人穿衣讲究用色,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甚至不同季节都要穿对应的色彩。比如五色朝服,即春青、夏赤(朱)、季夏黄、秋白和冬黑,颜色的搭配也注重对比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色彩理念。

3、图案美

汉服的图案美主要体现在纹样和刺绣上。汉服的纹样从最初的雷龟文、菱形纹、几何纹等,发展出丰富多样的花鸟纹、山水纹、连珠纹,风格从单一到繁复。人们也会把对和谐、吉祥、富贵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通过服饰上的图案样式表现出来,常见的有牡丹、松柏、梅花、龙凤、仙鹤、喜鹊等等。

4、配饰美

要了解汉服,只知形制而不知配饰当然也是不行的!“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配饰在整体的汉服形象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5、细节美

汉服不仅注重整体的搭配效果,也很关注细节。例如衣袖的褶皱、襟领的翻边、裙摆的流苏等,都体现了线条的流畅和对于细节的处理。同时也很看重对材质的选择,例如丝绸、棉麻等天然材料的选用,以及染色、涂金、剪裁、缝织、熨烫等程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服文化精湛的制作工艺。

6、文化美

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打扮,也超越了衣服的本意,承载着衣冠之外的其他深层特质,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的表达。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热爱汉服,汉服更加成为了民族内涵和文化自信的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