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荍 二字出自哪里

这篇文章是在网上搜索到的,可惜没有出现作者。请网友们看看,出自谁的手笔。有兴趣的也可讨论,这两个字的读音。

溱洧二字的读音

溱、洧在诗经中皆为水名,这里溱字读[zhēn],洧字读[wěi]。溱水古为秦水,东南流入洧水(今称双洎河)。然而,溱洧两字的读音,在我们泰州一带就完全不同了,溱潼的溱读成[qín];泰州城里的洧水桥读成[yǒu]水桥。
据史料记载,河南省的溱水古为秦水,溱潼的溱字在过去也是没有三点水的,其演变过程基本相同。民国初年出土的《唐李符墓志铭》中所载“东临吴渚,北傍秦泓”(溱潼的古称)、清嘉庆二十五年《东台县志》所刊“秦潼水云楼图”、现存的民间大量文书资料,都足以证明这一史实。直到上世纪末,上海大达码头售票处的站名表上,秦字也是没有三点水的。即便时至今日,地方尚有少数文人墨客在书写时仍沿用旧秦字,他们的目的是想竭力还其庐山真面目。
遵从地名从方言的说法,我们这里的秦字在加了三点水后其音仍读[qín],而河南的古秦水则早已按照字面读[zhēn]。这就难怪2005年在宣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时,主持人把溱潼镇读成[zhēn]潼镇了。
溱潼地区水网交织,地名从水秦字演变成溱字,情有可原。然而,泰州人把洧水读成[yǒu]水又作何解释呢?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泰州知名学者黄炳煜先生,据黄先生介绍,洧水桥原名右水桥,是位于中市河之右故名。清光绪年间,绅士们在重修此桥时为取文雅之意而更名,而当地群众一直没有认同,仍称右水桥。我非常尊重他的说法,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尚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其一,相对右水而言,泰州城里当年是否有过“左水桥”?其二,既然初衷是想用风雅文字,难道在当时偌大的泰州城里就没有人知道洧字不是右字的谐音字吗?这个错误不同于秦字加了三点水,秦、溱二字在古代读音上同属一个韵部,是一个大家都容易共同犯有的错误。就像现在人们经常把泰州写成太州,把姜堰写成姜埝那样随便。洧字却不同,这个字生冷得很,一般人不认识它。我坚信当年取用它的人肯定具有极高的学问,因此在冠名的初期是不可能搞错的。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本来就应该读[wěi]字,可大家都把它读错了,或者叫做“字识半边不为白”的缘故吧。这就像今天秦潼的秦字被误加上水旁一样,时间一长也只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地名多种写法,多种读音。
溱、洧二水河流之名,位于河南省,那已是几千年前的事了。然而,为什么在泰州地区也有两条与之完全相同名称的河道呢?这是笔者最感兴趣的,也是一直为之困惑的。在查阅了大批文史资料后,只有一点能够牵强附会,那就是与宋代岳飞这位英雄人物有关。他曾在这里做过通泰镇抚史,兵驻过秦潼村。是不是这里有两条河与他家乡溱洧河的地貌特征和水势流向十分相似,当时为了便于将士们在作战时容易掌握地形而模拟这么叫的呢?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可这样惊人的相似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另外,据《太平御览》引《韩诗》之说: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在溱洧两水边“招魂续鬼,拔除不祥”,现在研究者多认为此诗即写当时“仕与女”在岸边聚会,互赠香草的情况。“招魂续鬼”也罢,“仕女聚会”也好,这种风俗和我们延续至今的“溱潼会船节”又何其相似乃耳!其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人群完全相同,甚至和我地诗人陈二指笔下所描写的“如云仕女看船来”的句子也如出一辙。
河南是岳飞的家乡,泰州是岳飞的第二故乡。每年的清明时节,位于河南和江苏两省,同为溱洧两水边的人们,都会在同一时间,用同一种方式纪念同一个伟大人物。难道说这当中没有一点点渊源关系吗?也许,溱洧二字在当初就是为了区别两处地域的不同,特意把它规定成两种读法的吧。
2008年溱潼镇人民政府专门筹款,在溱潼古镇通往喜鹊湖的溱水河上,也就是当年岳飞驻防过的岳家军水寨旧址、老会船赛区,建起了一座水关,名叫“溱洧关”,并在水关上修建“岳飞点将台”,再现当年岳家军在这里操练水师的壮观场面。这个关名的由来就是根据上述的三个相同之处而定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读音应该是溱[qín]、洧[yǒu]关,因为它是属于我们泰州的。

“ 颦儿”二字出自哪里或什么意思?

典故: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见面时为其取字“颦颦”,原文如下: ……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道:“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道:“何处出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

“溱洧”的读音是:zhēn wěi
一、洧的读音:wěi
二、汉字释义:
〔~川〕地名,在中国河南省尉氏县。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部首:氵
五、相关词组:
洧渊、鬴洧、洧津、洧外、洧水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点、点、提、横、撇、竖、横折钩、横、横

二、词语释义:
1、洧渊[wěi yuān]
古潭名。在今 河南省新郑县 东。《左传·昭公十九年》:“ 郑 大水,龙鬭于 时门 之外 洧渊 。” 三国魏阮籍 《清思赋》:“沐 洧渊 以淑密兮,体清洁而靡讥。”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 洧水 又东,为 洧渊水 。”
2、鬴洧[fǔ wěi]
锅。 喻身世卑下。
3、洧津[wěi jīn]
洧水 边。 典出《诗·郑风·溱洧》。借指男女结成恩爱之情。
4、洧外[wěi wài]
洧水之岸。
5、洧水[wěi shuǐ]
古水名。即今双洎河。源出今河南省登封县阳城山,自长葛县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
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延长县一带。此水中有石油成分,可以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