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相如以及他的著作?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他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叫「武骑常侍」,不过并不受重用而使他有不遇知音之叹,后来他辞官投靠梁孝王,并与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他为梁王写了著名的那篇”子虚赋”。后来这篇文章被汉武帝看到大为赞赏,并且以为是古人的文章,经人奏报才知道是出於一个当代的年青才子之笔,惊喜之余马上召他进京,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 ”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算不了什麼,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文字辞藻也都更华美壮丽、好大喜功的武帝读毕非常高兴,立刻封他为侍从郎,即为「郎」。

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年)武帝派大将军唐蒙征南越,通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他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度他又奉命出使巴蜀这一次回到成都他受到当地士绅热烈的欢迎,他的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阐明为什麼要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道理,文章苍劲优美,说理透彻,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贡献,可惜好景不常,有人告发他接受贿赂,因而被免官。

相如晚年出任「孝文园令」,这是管理皇帝墓园的闲差事,但是他对朝廷大事仍然关心,他见到武帝喜好神仙之术,因此上了”大人赋”欲以讽谏,想不到效果适得其反,”长门赋”中就可以窥见他对自己际遇不幸的感叹,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遗有”封禅文”一卷,这就是司马相如的绝笔了。

3.代表著作:
《子虚上林赋》,司马相如把田猎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展开了全面的具体的描写,并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具体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子虚上林赋》是歌颂的作品,作者所描写的是帝王贵族的生活,竭力宣扬的是汉天子的豪华和富有,这固然有揣摹帝王心理,投其所好的一面,但通过这些描写,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统一的汉帝国在上升时期所具有的气象和面貌,其视野之恢弘、胸襟之开阔,是以前文学作品所没有的。《子虚上林赋》还是一篇讽喻性的作品,作通过作品中三个人物一浪高过一浪的描写以及最后子虚、乌有先生俯首受教、态度的转变,表达了对诸侯的奢侈和僭越礼法行为的不满,以及维护中央王朝统一的政治态度,这与汉初政论家贾山、贾谊、晁错等人论政所表达的认识是一致的。至於赋末作者通过天子之口所发表的抑制奢侈、崇尚节俭的议论,其社会效果也许是十分微弱的。

《长门赋》,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上与《楚辞》相近,是一篇很好的抒情作品。司马相如写作这篇赋的起因,并不单纯是对於后宫妇女的同情。而是以后宫女子的悲惨遭遇来寄托个人身世之感慨。屈原利用话传说的材料,采用的是幻想、象徵的手法,人们容易发现其中的寄托,而司马相如转而写入人间男女的情爱,采用的是写实的手法,人们容易从其描写的生活出发对作品进行分析,不容易想到作者另外的寓意。司马相如的这种写法,实际上开创了古代诗歌中以男女之艳情写个人情志的一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4.轶事:
「文君夜奔」景帝中元六年,司马相如回到蜀地,恰巧那里的富豪卓王孙,备了宴席请客。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一起参加了宴会。客人被司马相如的堂堂仪表和潇洒的风度所吸引,正当酒酣耳熟的时候,王吉请司马相如弹一曲助兴。司马精湛的琴艺,博得众人的好感,更使那隔帘听曲的卓文君倾倒。这卓文君是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因丈夫刚死,才回到娘家守寡,她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如痴如醉,又见他的相貌堂堂,有了好感。此后,他们两人经常来往,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夜里,卓文君没有告诉父亲,就私自去找司马相如。他们一起回到成都,结了婚。这就是有名的「文君夜奔」的故事。

正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沈浸在甜蜜的新婚日子里,卓王孙却暴跳如雷,发誓不给文君钱财。这样一来,文君和相如穷得没法过日子。他们只得回到临邛,在街上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坐柜台打酒,相如穿上围裙,端酒送菜,洗碗刷碟子。日子虽然清苦,但两口子相敬如宾,过得和和气气,过了一些日子,卓王孙在朋友的相劝下,才消了怒气,给了文君一些钱财和奴仆,这个故事就是「文君当垆」。

「文章西汉两司马」,这是班固对司马相如文学成就的评价,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二人的文学成就虽有差异,但他们都各自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在各自的领域中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为推动文学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他们有相同的努力和贡献,二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都不仅局限於各自擅长的那一方面,而是全面的、巨大的。汉赋经过他揉和各家特色加上他自己的创造建立起固定的散体大赋,后来学诗赋的人都能以他为典范。

763213678 - 助理 二级 你再不要亏先人了 写史记的 那是司马迁 再说人家司马迁也不能说是太监 你应该被打入地域十九层

他是个太监,史记

http://baike.baidu.com/view/61362.html?wtp=tt

天府巴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数千年来,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学。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文学大家。其中最早的一位,便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字长卿。他小名犬子,由于仰慕[战国]时期以完璧归赵、将相和衷而大名鼎鼎的蔺相如,因而改名相如。然而,他所生活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正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国日益巩固和发展的时代,[战国]时群雄割据的现象已经逝去,蔺相如折冲尊俎的业绩也难以重演。所以,历史使司马相如把聪明才智转向了文学。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司马相如是一个俊雅倜傥的风流才子。诚然,司马相如仪表堂堂,风度潇洒,多才多艺,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才士;他琴挑卓文君,赢得这位美女芳心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美谈。但是,如果仅仅将他视为“风流才子”,那就是皮相之见了。事实上,除了一表人才,满腹诗书之外,司马相如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堪称一代伟丈夫。与寡居的卓文君自由结合,固然是惊世骇俗之举;婚后生活拮据,夫妻二人开店卖酒,他让卓文君当垆,自己穿上酒保的衣服,涤器市中,旁若无人,也是一般儒生做不到的。更为难得的是,身为汉赋大家,他在汉武帝身边十几年,却从来不把献赋当作向最高统治者献媚取宠的手段,从来不与那些阿谀逢迎、鲜廉寡耻之徒为伍,不愿作没有灵魂的御用文人;而是有条件时争取有所作为,难有作为便努力保持自己的节操,“故其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疾闲居,不慕官爵。”(《汉书?司马相如传》)所以,他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终其一生,除了出使西南临时挂过“中郎将”衔以外,长期担任的不过是“郎”、“孝文园令”等低级闲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俸禄从比三百石到比六百石不等。另据司马贞《史记索引》引《百官志》:“陵园令,六百石,掌案行扫除也。”而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六百石到一千石,由此可见相如官职之卑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一则寂寥,一则被刑。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这才是独具只眼的高明之论。

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凭着雄放的气魄和富赡的才华,勇于创新,锐意开拓,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29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天子游猎赋》(一般称之为《上林赋》,不当)、《哀二世赋》、《长门赋》、《大人赋》等几篇。这几篇作品,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几个“第一”。首先,作为司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天子游猎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体现汉赋特色的大赋。在内容上,它以宫殿、园囿、田猎为题材,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声威,又对最高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在形式上,它摆脱了模仿楚辞的俗套,以“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结构宏大,层次严密,语言富丽堂皇,句式亦多变化,加上对偶、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全篇显得气势磅礴,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确立了汉代大赋的体制。鲁迅先生指出:“盖汉兴好楚声,武帝左右亲信,如朱买臣等,多以楚辞进,而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汉文学史纲要》)这就概括了司马相如在文体创新方面的非凡成就。正是这种成就,使司马相如成为当之无愧的汉赋奠基人。其次,《哀二世赋》是整个赋史上第一篇直斥秦朝暴政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全文只有158个字,写得情致蕴藉,感既深沉,警策凝炼,与《天子游猎赋》的铺排夸张、雄浑宏丽形成对照,开后代抒情小赋的先河。再次,《长门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描写被锁闭深宫中的妇女的作品,通过表现她们的孤独和哀愁,暴露了封建宫庭的阴森黑暗,可谓文学史上宫怨体的滥觞。作品善于描写景物,烘托气氛,以情景交融的笔触,把人物感情的起伏跌宕写得维妙维肖,委婉动人,对后代的宫怨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几个“第一”加在一起,足以使司马相如成为汉赋的第一大家。

司马相如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谕巴蜀檄》写于元光五年(前130)。当时,唐蒙从巴蜀通夜郎,由于处置不当,引起巴蜀民众的惊恐,汉武帝便命司马相如责备唐蒙,并作文告谕巴蜀民众,一方面说明唐蒙“发军兴制”等举措并非朝廷之意,另一方面又要求巴蜀吏民理解和支持“通西南夷”的行动,迅速达到了安定人心的目的。《难蜀父老》写于元朔元年(前128)。当时,为“通西南夷”而修理道路的工程已开展两年,尚未修通,民力消耗很大,朝中一些大臣因此认为“通西南夷”毫无益处。司马相如力主恢复秦朝便已在西南地区设置的郡县,得到武帝赞同,于是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获得成功,为加强汉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多民族的国家作出了贡献。使毕,相如又写了《难蜀父老》一文,进一步阐述了“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谏猎疏》大约写于元朔六年(前123)。其时,司马相如随汉武帝到长杨宫打猎,便写了此文,着重从保卫皇帝安全,防止发生意外的角度来劝武帝不要“自击熊豕,驰逐野兽”,而没有进一步指出耽于田猎给人民造成的危害,意义显得比较狭隘。不过,此行返回时路过杜南宜春宫,那里是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7年被逼自杀后埋葬的地方,司马相如触景生情,又写了《哀二世赋》,以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对武帝进行讽谏,认识上深化了一步。这三篇散文共同的特点是语言畅达有力,有辞赋之气。其中《谕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对后代的某些政论性散文很有影响。[东晋]文学家李充在《翰林论》中说:“盟檄发于师旅,相如《谕蜀老》(即《谕巴蜀檄》)可谓德音矣。”南朝梁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也指出:“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人随者也。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对这两篇文章作了较高的评价。《封禅文》则是司马相如临终时留下的“遗札”。它颂扬了“大汉之德”,主张举行封禅典礼。相如的出发点,仍然在于颂扬国家的兴盛强大,体现中央王朝的尊严声威。但文中对[西汉]王朝溢美过甚,颇有周颂的遗风。后代许多文人在褒美本朝,粉饰现实时,往往仿效它的写法。所以,《封禅文》在历史上是起了一些消极作用的。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在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司马相如对汉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作家,绝大多数对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的生年(前145)比司马相如晚三十四年,当他于公元前108年担任太史令时,上距司马相如去世仅仅九年。对于这位前辈作家,他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还可再比较一下:在《贾生列传》中,司马迁主要是把贾谊当作和屈原一样关心国事而不遇其君的进步作家来尊敬和同情的,而对贾谊的文学作品,只收录了《吊屈原赋》和《服鸟鸟赋》,著名的《过秦论》则附于《秦始皇本纪》之后。而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司马相如列传》的篇幅大约相当于《贾生列传》的六倍。这就表明,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以后的历代文学家,或者将司马相如与司马迁相提并论,遂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说;或者将相如与枚乘并称“枚马”,与扬雄并称“扬马”,屡屡加以推崇。南朝梁著名作家沈约说:“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即屈原)、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道:“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他还以司马相如自比,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杰出的边塞诗人岑参这样称颂司马相如:“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在阐述其著名的“不平则鸣”说时,认为“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明代]著名作家张溥说:“《子虚》、《上林》非徒极博,实发于天材。扬子云锐精揣炼,仅能合辙,犹《汉书》于《史记》也。”[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指出:“昌黎(韩愈)诗文中效相如处极多,如南海碑中叙景瑰丽处,即效相如赋体也。”类似评价,不胜枚举。我认为,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还是鲁迅先生对司马相如的评价最精炼,最权威:“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汉文学史纲要》)

PS:除了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016436.html
还有http://baike.baidu.com/view/61362.html?wtp=tt供参考

司马相如的知名著作有哪些

代表作品 《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司马相如 (西汉文学家)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成就贡献
辞赋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
十九篇”,现存《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相如还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从现代美学的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是有益的和必要的。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司马相如的辞赋呈现出了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从而获得了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两汉赋作家中,以司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赋甚至成为汉大赋创作的范式,故研究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特点,对研究汉赋乃至整个汉代文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散文
司马相如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虽然有部分著作在历史上起了一些消极作用。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在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司马相如对汉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作家,绝大多数对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司马相如列传》的篇幅大约相当于《屈原贾生列传》的六倍。这就表明,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
 文学影响
《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长门赋》,《凤求凰》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历史评价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他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同时,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将西南夷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被称之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的果敢行为,远在公元前就演绎了自由恋爱的爱情经典,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闻名中外。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把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1、《子虚赋》
《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所作,有着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时在汉景帝年间,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但是景帝不好辞赋并没有得到景帝的赏识。却为后来的汉武帝所赏识。
此赋写楚国之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
其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汉族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2、《上林赋》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此赋先写子虚、乌有二人之论不确来引出天子上林之事。
再依次夸饰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类之胜,然后写天子猎余庆功,最后写天子悔过反思。全赋规模宏大,辞汇丰富,描绘尽致,渲染淋漓。
3、《大人赋》
《大人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
此赋先写“大人”驾云乘龙遨游仙界,然后分东南西北四方写遨游盛况,文末归于超脱有无,暗含对汉武帝好神仙之道的讽谏,同时流露了作者对于自己仕途进退的矛盾之情。全赋想象丰富,文字糜丽,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4、《长门赋》
《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据其序言,这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失宠皇后陈阿娇的百金重托而作的一篇骚体赋。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君主许诺朝往而暮来,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幸临。
她独自徘徊,对爱的期盼与失落充满心中。她登上兰台遥望其行踪,唯见浮云四塞,天日窈冥。雷声震响,她以为是君主的车辇,却只见风卷帷幄。
此赋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陈皇后被遗弃后苦闷和抑郁的心情,艺术表现上反复重叠,表达女性感情极其细腻,是一篇优秀的骚体赋。
5、《美人赋》
《美人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
此赋开头假设自己(第一人称)受诽谤,引出下文自己不好色,而且用古代圣贤作衬托,重点写赴梁途中的艳遇,再次突出自己不好色,从而表现作者坚守高洁品格的思想。全赋语言清丽华妙,调动多种感官来完成对美女的铺写,在艺术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相如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辞赋上,他还与卓文君之间流传着一段美谈。他们的私奔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这段故事不仅反映了司马相如的个人情感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鲁迅在其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司马相如和司马迁进行...

西汉时期文化代表是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

文章西汉两司马指的是谁
司马相如:他是西汉的辞赋家,以其才情横溢的赋作而闻名,如《子虚赋》等。他的作品词藻华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司马迁:他是西汉的史学家和散文家,以其著名的历史著作《史记》而闻名。《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位文人...

筒述四川古代文学名人及成就.
(2)扬雄'西汉辞赋家、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入朝后所著的四赋:《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甘泉赋》,有因袭屈原、司马相如的痕迹.此外扬雄还有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法言》;哲学著作:《太玄》;语言学著作:《方言》;天文学著作:《难...

司马相如和司马懿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汉文十才子”之一。他曾任汉武帝的骑都尉、太中大夫等职务,主持编纂“平准书”,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管理人口、土地、财政的著作之一。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子虚赋》,以“背负青天,而莫之知”的形象...

司马相如的两部贬低著作
临邛富人卓王孙得知“(县)令有贵客”,便设宴请客结交,司马相如相如称病不能前往,王吉亲自相迎,相如只得前去赴宴。“一坐尽倾”。酒酣耳热之际,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听到了司马相如的琴声,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不由得为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产生了敬慕之...

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是真的吗
是的。司马相如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虽然有部分著作在历史上起了一些消极作用。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在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司马相如对汉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9]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

西汉时期两司马分别指的是谁?
两个人都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长处。司马迁利用自己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记载了上古传说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帝年间的史迹,长达3000年的历史,是千古绝唱了,也是非常出色了,而司马相如的词也是非常有名了,出国的著作也是数不胜数了,《汉魏六朝百三家》里有他大量的著作,真的是...

求司马相如《凤求凰》全文。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7年),字长卿,四川成都人,幼时喜好读书、舞剑,因为仰慕赵国名相蔺相如的行止,所以就更名相如。相如精通楚辞,善于写辞作赋,汉景帝年间任武骑常侍,但因为景帝不喜欢词赋,所以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常常称病,被景帝免职。以后他和枚乘一起游于梁孝王门下,在那里作...

司马家族有哪些名人、事迹以及形容他们的成语?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四川蓬州(今南充 蓬安)人,汉族,一说成都人,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