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 字怎么读?

犛牛【máo niú 】

偶蹄目,牛科动物,学名为Bos grunniens。体形粗大,栖息在海拔4,300∼6,100公尺(14,000∼20,000呎)的青藏高原。雄体肩峰高约1.8公尺(6呎);雌体和驯化的变种小得多。野犛牛毛短,黑色,但两胁和尾部的毛长,蓬生。角向外向上生长,像美洲野牛一样头向下俯。雌体、幼仔和未成年雄体组成一大群,成年雄体组成小群。冬天交配,次年秋天产仔。以草为食,需水量大(据说冬天吃雪代水)。现已大为减少,在《红皮书》中已被列为濒危动物。主要分布于西藏北部。驯化的犛牛容易与家牛交配;毛呈黑白花色,在山区及高原用作驮畜、挽畜或座骑。野生犛牛及家养犛牛的皮均可制革,在印度用其尾制蝇掸。家养犛牛的乳及肉可食。胁腹部有流苏状长毛,此处的毛可用以编织绳索。犛牛的乾粪在无树的青藏高原上常为唯一可获得的燃料。
犛牛产于我国的青康藏高原,被称为「高原之舟」。形状好像水牛,角很长,但肩胛骨特别高,全身大都披满长毛,毛黑色,畜养的犛牛常为白色。
犛牛外表虽然凶猛,可是一点也不粗暴,性情温驯。常成群在高山地带活动,能忍饥耐劳,也能耐严寒的天气。不怕高原上强劲的西风,能在雪坡、巉岩间行走,能够翻山越岭,能在激流中游泳。认路的本领很强,负重也强,是高原居民运输的最好交通工具。
犛牛属于偶蹄目牛科,为草食性动物,冬天食物稀少时,会挖掘雪地找东西吃,它的视力不好,全靠灵敏的嗅觉行动。犛牛不只是重要的驮兽,更是高原居民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来源。犛牛的奶为金黄色,含有很多脂肪,可以制造酥油,毛可织成毛毡、衣服、帐篷。不过由于人类大量的捕杀,现在野生种的犛牛已不多见了。

犛 máo
部首笔画
部首:牛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五笔86:FITH 五笔98:FTDG 仓颉:JKMHQ
笔顺编号:112343134133112 四角号码:5825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9B

基本字义

1. 古同“牦”,牦牛。

犛 lí
基本字义

1. 〔~靬(qián)〕中国汉代西域国名。又汉代张掖郡县名,在今甘肃省永昌县。

详细字义
〈名〉

1. 牦牛 [yak],产于西藏

li四声

请问纛这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读音: dào
解释1:纛 dào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解释2:纛 dào 【名】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古文:柳营出号风生纛。——许浑《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
《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未集中】
【糸字部】康熙笔划:25 部外笔划:19
【集韵】【韵会】【正韵】
【玉篇】羽葆幢也。亦作翿。
【周礼·地官·鄕师】及葬执纛,以兴匠师。【注】杂记曰:匠人执翿。郑司农云:翿,羽葆幢也。尔雅曰:纛,翳也,以指麾挽柩之役。
又【前汉·高帝纪】黄屋左纛。【注】李斐曰:纛,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犛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或在衡。应劭曰:雉尾为之,在左骖当镳上。
又【集韵】皁纛,军中大旗也。
又【广韵】徒到切【集韵】【韵会】大到切。
又【广韵】【集韵】【韵会】??徒沃切,音毒。
又【集韵】徒谷切【正韵】杜谷切。
又【正韵】徒刀切,音陶。义同。


【未集中】【糸字部】康熙笔划:25
部外笔划:19
  【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音道。
  【玉篇】羽葆幢也。亦作翿。
  【周礼·地官·鄕师】及葬执纛,以兴匠师。【注】杂记曰:匠人执翿。郑司农云:翿,羽葆幢也。尔雅曰:纛,翳也,以指麾挽柩之役。
  又【前汉·高帝纪】黄屋左纛。【注】李斐曰:纛,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犛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或在衡。应劭曰:雉尾为之,在左骖当镳上。
  又【集韵】皁纛,军中大旗也。
  又【广韵】徒到切【集韵】【韵会】大到切,??音导。义同。
  又【广韵】【集韵】【韵会】??徒沃切,音毒。??或作纛。义同。
  又【集韵】徒谷切【正韵】杜谷切,??音独。义同。
  又【正韵】徒刀切,音陶。义同。
  相关词语:
  坐纛旗儿
坐纛
左纛
作纛旗儿
阵纛
皂纛
羽纛
牙纛
押纛
宝纛
白纛
大纛高
大纛
纛遫
纛章京高牙大纛
鼓纛
麾纛
横海纛
黄屋左纛
旌纛
狼纛
狼头纛
六纛
龙纛
龙幡虎纛
鸾纛
旄纛
牌纛
旗纛


字意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