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孝或忠的来历

你好!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在《论语·为政》里有几位弟子向孔子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是精僻。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来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尽了孝道。孔子再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这是反过来的说法。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还是想想你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吧!"言外之意,溢于言表。还有一种解释为"为人子女者应尽量做到只有在自己生病时才会使父母忧愁,担心。"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它的一切不致于犯法,不出去惹事犯法,这才是孝。无可否认,也因为这种孝道的外延,封建统治阶级从维护封建统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发,大力提倡和宣传孝道。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忠?查《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 也作如是说。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忠的涵义:“尽己之谓忠。”都是对“忠”字的正确理解。 《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这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忠的解释。但这解释已不只是单单对“忠”字,而是对忠的外延(忠的对象)来进一步剖析。 忠 忠,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但绝非汉以降特指的对上、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无原则的忠。 在孔孟那里,"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忠在众德中(克己、爱人、惠、恕、孝、信、讱、勇、俭、无怨、直、刚、恭、 敬、宽、庄、敏、慎、逊、让)的地位很高,忠做为众德之一,受着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之最高原则的"义"的节制,成其为美德。 忠,于今而言,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暂不论孔孟的这一正确的"忠"是可以照搬不误,即便是董子所谓的"忠"也可以拿来用,只是在忠的“对象”上略加改动便是。孙中山先生便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孙中山选集》)显然,严格来说,孙中山先生这段话中"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这句是笼统而有误的。但把忠的对象转化为为国为民,则所言甚是。 我们对于传统美德都应古为今用,并进行现代注解。于忠而言,亦复如是。

在三国人物中,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中每个字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1、礼:徐晃
(徐晃守礼)
2、义:关羽
(现在“江湖中人”还是会拜关二爷)
3、仁:刘备
(由织席贩履至一代帝王,靠的是笼络民心,但民心只有仁才能笼络)
4、智:荀彧
(被称为“王佐才”,为曹魏霸业的尊基者,曹操的子房。)
5、信:诸葛亮
(为白帝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温:诸葛瑾
(中庸之道)
7、良:鲁肃
(交友当如鲁子敬)
8、恭:简雍
(和妇人同乘一车,目不斜视。以恭谨谦让闻名)
9、俭:羊祜
(此人身居高位,立身清俭。百姓岘山立碑纪念,“堕泪碑”由来)
10、让:李典
(素有长者之风)

11、忠:周泰
(两番救主,生死相忘)
12、勇:张飞
(猛张飞,攻击力超强的勇猛之将)
13、孝:孙权
(奉母最孝)
14、悌:孔融
(孔融让梨)
15、廉:陆绩
(克己奉公,清廉正气)
扩展资料: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礼徐晃,(徐晃很守礼的)
义关羽,(大家都知道)
仁刘备,(由织席贩履至一代帝王,靠的是笼络民心,但民心只有仁才能笼络)
智荀彧,(被称为“王佐才”,为曹魏霸业的尊基者,曹操的子房。)
信诸葛亮,(为白帝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温诸葛瑾,(中庸之道)
良鲁肃,(交友当如鲁子敬)
恭简雍,(和妇人同乘一车,目不斜视。以恭谨谦让闻名)
俭羊祜,(此人身居高位,立身清俭。百姓岘山立碑纪念,“堕泪碑”由来)
让李典,(素有长者之风)
忠周泰,(两番救主,生死相忘)
勇张飞,(这个大家也都知道)
孝孙权,(奉母最孝)
悌孔融,(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吧)
廉陆绩,(克己奉公,清廉正气)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如何得来的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

什么是忠,什么是孝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

古人说的忠、孝、仁、义指什么?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

可以帮我搜一些孝和忠的事例???急用
忠——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

忠和孝的意义以及故事
孝 故事一:据记载,在一六一四年,即明代万历甲寅年的一天晚上,年仅十五岁的少年郭金科,家中失火,郭金科自己逃出来后,发现母亲仍在屋内,又纵身跳进火里去救母亲,当时街坊邻居都阻止他入火救母,但终没有阻挡住。第二天早上,大家发现母子双双遇难,紧紧抱在一起,分也分不开。此事不仅感动了...

“忠”“孝”是什么意思\/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孝”:孝心、...

如何理解忠和孝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柳诒徵: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孝:《说文...

为何中国人历史上会把“忠”“孝”二字看得特别重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孝”:孝心、...

什么是忠 ,什么是孝
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

...孝、仁、德的。!!最好有点名气,说出来人家知道的
2对百姓自开后门是仁。(“开后门”一词来源了包拯,原本是褒义的。因为公堂前门的衙役因为百姓不给东西就不让百姓进去报案,导致很多穷苦人家无法伸冤,包拯知道后训斥衙役但还是不能时刻看着衙役,担心百姓不能报官,于是自己开了个后门,让百姓从那里走可以找到他报案。)3敬爱父母自然是孝,但个人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