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提到的代世子朱逊煓,是明朝代简王朱桂的嫡长子。至于他为什么会得到一个“戾”的恶谥,还要从他和生父朱桂的矛盾说起。徐达的外孙朱逊煓,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10月25日。其父朱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三子。其母代王妃徐氏,是大明开国第一武臣魏国公徐达的次女。换句话说,朱逊煓和日后成为皇帝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一样,都是徐达的亲外孙。
都说自朱棣以后所有明朝皇帝身上都带有徐达的DNA,那自朱桂以后的历代代王又何尝不是呢?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第二年年号为建文。在建文君臣的心目中,领兵在外的各地亲王,都说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其中年龄最长,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成为了众矢之的。对于如何削藩,朝堂上有以兵部尚书齐泰为代表的擒贼先擒王的那一派,也有以太常寺卿黄子澄为代表的先剪羽翼,再灭燕王的那一派。最终黄子澄一派占据了上风,而封国大同的代王朱桂作为燕王的连襟,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清算。
大同代王府建文元年四月,朱桂被削去爵位,废为庶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于是年仅7岁的朱逊煓也和父王一起吃起了牢饭。这碗饭一吃就是三年,直到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朱桂父子才算重见天日。当年八月,朱桂带着10岁的儿子来南京朝拜新君。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12岁的朱逊煓被册为代世子,表明他就是代王爵位的第一继承人。按理父子二人一起吃了三年苦,双方应该情比金坚才是。可事实上重享富贵之后,朱桂和世子的矛盾却一发不可收拾。父子失和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听说四伯朱棣巡视北京的消息,17岁的代世子朱逊煓逃出大同,赶赴北京向永乐皇帝求救。
从事后朱棣给朱桂的敕书来看,当时代王父子之间已经势如水火,甚至到了刀剑相向的程度。丙申,敕代王桂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尔不能以礼正家,惑于妇言,陷世子于恶。且世子未有极恶大过,尔必欲杀之?屏居于外,使惶惶无依,为人父者,此独何心?古语,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兹遣人送世子回,用全尔父子之恩。尔其改过自新,谨守礼法,不可复蹈前失。—《明太宗实录卷九十六》
朱棣说得很清楚,朱桂是“惑于妇言”。这里的这个“妇”,明显就是代王的宠妾徐氏。朱桂因为她和王妃徐氏不和,连带和世子朱逊煓不和。而世子的性格,可能更多地遗传了其父。因此父子之间犹如天雷地火一般矛盾不可调和。
朱棣画像从宣德年间代府左长史戴礼给朝廷的上书可知,在徐小妾的挑唆下,代王妃和代世子被赶出王府,或者至少没有享受到王妃和世子应有的待遇。甲辰,代府左长史戴礼奏:…其一昔王世子失爱于王,令与其母异居…—《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一》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12月3日,朱逊煓去世,年仅26岁。《实录》对其的评价是:“狠傲荒淫,违越礼法,不顺其父云”。可能在当时的礼法之下,虽然朱桂不像个父亲,但朱逊煓不顺其父,那就是不对。故而其死后得到的谥号是“悼戾”。谥法年中早夭曰“悼”,不思顺受曰“戾”。从这点来说,“悼戾”这个谥号还是十分符合朱逊煓的生平所为。
结语:朱逊煓共二子,长子朱仕壥在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正月袭封代王。九月,代悼戾世子朱逊煓被追封为代王。不过据《英宗实录》,朱逊煓被追封为代王之后,谥号仍然是“悼戾”。按理亲王谥号均为单字,若无特殊原因,只能理解为《实录》誊录时有误,朱逊煓的最终称呼应为追封代戾王。丁酉,追封故代世子逊煓为代王,谥悼戾。故世子妃胡氏为代悼戾王妃。—《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
帝王谥号是根据生前的所做所为作出的评价。其实多数并不恰当,大多偏向褒美之辞。 具体每个谥号的意思如下:
刘拒的谥号为戾,而戾在谥号中戾的意思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
早年
刘据在元狩元年获立为皇太子,当时七岁。后来武帝为成年的太子修建“博望苑”,让太子在那里跟宾客往来,“从其所好”。
太子性格“仁恕温谨”,但武帝“嫌其材能少”,认为他跟自己不相似。随著武帝的其他宠妃生下儿子后,武帝对卫皇后和太子的关爱减少,令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察觉此事,曾对太子之舅、大将军卫青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叫卫青安抚太子。太子经常劝谏武帝减少跟外族的战事,武帝却说这样做是为了太子将来可以安享太平。
太子宽厚虽然得到民心支持,但是也令到一些主张严刑峻法的官员不满太子。卫青死后,朝臣对太子的攻击更多。
巫蛊之乱
武帝晚年,卫皇后开始失宠,江充受武帝重用。江充与太子及卫皇后不和,恐怕将来太子继位后会诛杀他,便想到利用当时闹出几宗大案的“巫蛊之术”去制造阴谋。这时武帝因年老而性情变得多疑,以为身边的人懂得“蛊道祝诅”,为此查根究底而导致多人被杀。江充当时负责处理有关巫蛊的案件,他说宫中有蛊气,武帝派其他官员协助他追查。江充来到太子宫掘蛊,掘出桐木做的人偶。当时武帝去了别处避暑,太子召问少傅石德,身为太子师傅的石德惧怕自己受诛连,建议太子越权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们的阴谋,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壬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韩说怀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诏,被来人杀了。太子派人禀告皇后,又分发武器给侍卫。太子向百官宣布江充谋反,把江充杀了。当时江充另一助手苏文逃到武帝处,向武帝控诉太子,武帝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里,回报武帝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刘屈牦率兵平乱。太子纠集了数万人,与丞相军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长安民众以为太子谋反,所以大多数人不支持他,太子势孤力弱而兵败,唯有逃离长安。皇后自杀,太子宾客多人亦被捕杀。
太子逃到湖县一户贫家,户主常卖屦以维持太子生活所需。太子有一位富有的故人在此地,因为派人找他而被人发现,官吏围捕太子,太子自杀,户主亦被杀。
太子有三子一女,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只有一位孙子刘询生还。
平反
后来武帝不甚相信巫蛊之事,知道太子刘据本无反心,把江充家灭族,处死苏文,在湖县建“思子宫”。
刘据之孙刘询在十多年后登上帝位,是为宣帝,即位后谥刘据曰“戾”,所以刘据又称“戾太子”。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自己的爷爷刘据被害时,被当时的家臣张贺,念及恩情寄养在掖庭!汉宣帝对于自己的祖父刘据是没有多少感情的,因为祖父受“巫蛊之祸”时他都没记事!毕竟他是在别处长大的,所以我说这爷俩没有感情。
汉宣帝给祖父刘据上“戾太子”这样的谥号,一切根源都怨“汉武帝”刘彻!刘彻到了晚年,自己的家务事处理不好,因为巫蛊事件冤枉自己的儿子刘据。也逼的自己的皇后卫子夫自杀。自己后来也知道错误,后悔余生,但这些都没有用毕竟儿子也死了,妻子也不在了。作为帝王家,死后就应该有个谥号,刘彻也许害怕自己死后无法面对自己的儿子,所以就没给他追封谥号。等到刘据的孙子汉宣帝上位以后,给自己的爷爷增加了一个谥号“戾”。
“戾”这个字,即使放到现在怎么看也不好看,怎么听也都不好听。大致也就是指责有罪过,为人不好等等!但是历史上记载刘据是一个富有仁爱之心的人,温顺自律的人。他的孙子汉宣帝为什么给她加这样的谥号?这其中有更深刻的原委。
关于刘据的谥号“戾”,据《逸周书·谥法解》: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这是因为奸臣江充,诬陷太子刘据搞巫蛊之事。太子就起兵抓了江充,这就没把汉武帝放在眼里。但是有人劝刘据让他赶紧对自己的爸爸请罪,低头认个错。刘据没听就带兵见自己的母亲卫子夫。所以孙子给他谥号:“不悔改、不思过、知错不改的戾。”
还一种说法,汉武帝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爷爷刘据不是,如果给爷爷封个好的谥号,也是间接承认爷爷起兵造反了!所以只能委屈自己的爷爷给他谥了个“戾太子”这个称号!也还有说这是汉宣帝话里有话,为了给爷爷申冤才谥的“戾太子”!
明朝大将徐达的女儿
靖难兵起后,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进围北平。当时朱高炽以世子的身份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御之事,大多受命于徐氏。李景隆猛烈攻城,而城中兵力缺乏,徐氏便激励将校、士兵、百姓的妻子,发给她们铠甲,让她们都登城拒守,北平城这才得以保全。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登基为帝,十一月...
徐达有多少子女?徐达子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册封徐达第二女为代王妃。丈夫朱桂,时年十七周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王妃徐氏生嫡一子朱逊煓。明史《明史·卷一百十七》朱桂传中的所记,徐氏“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婢妾)。姐夫明成祖因徐达的原故,未对徐氏问罪。以致朱桂迁怒于世子朱逊煓,...
朱元璋有多少孙子
朱元璋一共有一百余个孙子,他有二十六个儿子,平均每个儿子有四五个孙子。二十六子:高皇后马氏生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胡充妃生楚王朱桢;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郭宁妃生鲁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胡顺妃生湘王朱柏;韩妃生辽王朱植;...
徐达是怎么死的?死后徐达后代怎么样
在电视剧《大明天子》中,俞飞鸿扮演的徐妙云同时被朱棣和朱允炆喜欢,其实这是不可能的。6,次女徐妙清。嫁给了代王朱桂,据说次女十分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因此朱桂迁怒于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7,三女徐妙锦。徐妙锦算是徐达儿女中最有传奇色彩的人。据史料记载,靖难之役中,徐妙...
明朝王爷列表!!!还有对应的皇帝!!!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446 代戾王 朱逊煓 简嫡一子 追封代隐王 朱仕[土廛] 戾庶一子 1448~1463 代惠王朱成炼 隐嫡一子 1466~1489 代思王 朱聪 惠庶一子 追封 代懿王 朱俊 思庶一子 1499~1527 代昭王 朱充耀懿庶一子 1530~1547 代恭王 朱廷崎昭庶一子 1549~1573 代定王 鼐铉 恭庶一子 1581~1594 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