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粮食,是怎样用陶囷和陶仓储存的?

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统治者也越来越重视粮食的储存问题,秦代有诸多完善的国家制度,西汉时期则在全国建立多个大型粮仓,东汉时期庄园经济不断发展,各地诸侯、地主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仓禀”进行屯粮。这一变化也让丧葬明器发生改变,随葬品中出现模型化的屯粮设施——陶囷和陶仓。

陕西关中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境内的秦汉遗存不仅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时代,而且类别丰富、规格高,分布范围广,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辉煌,该地区墓葬中出土大量囷和仓可以视为秦汉储粮建筑的代表模型。通过这些模型明器文物结合各地屯粮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可以还原秦汉时期的粮食储存设施,帮助我们了解秦汉农业史。

一、囷、仓的区别

囷、仓最初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粮食储存设施——窖藏,到夏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粮食有较多盈余,统治者便开始重视粮食储存,于是建设专门的粮食储存设施,产生了囷与仓。据模型明器出土情况显示,囷的修筑在仓之前,现已发现西周时期的陶囷,其通体呈圆形,顶部做成茅草状覆盖的形态,这与先民善于修建圆形房屋有必然联系。

仓或起源于东周时期,年代最早的仓年代为东周时期,与方形宫殿建筑的发展有关。秦汉时期囷、仓皆是常用的粮食储存设施,它们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古代文献中也并称,所以学术界常常将这两种不同的建筑设施混为一谈。实际上,详考文献可见古人对其功能、建筑形制有较多记载,如西汉许慎《说文解字》:“囷,禀之圜者,从禾在口中”。《说文·仓部》:“仓,谷藏也"。《苟子·荣辱篇》:“圆曰囷,方为禀"。

综合以上文献所载可知,囷和仓是为两种不同储粮设施,其区别在于建筑形制不同。囷是圆形建筑,大口框中的禾字表明其主要是储藏“稻米”,是从贮藏稻米的方形“禀”发展而来的;而仓则为方形,一般用于储藏谷物,也有储存其他粮食的,若用于存储稻米则专称为“禀”(也是方形),但文献记载有混乱、矛盾抵牾之处,难以明确辨析,现从考古发现的明器文物来看,秦汉时期的囷、仓不只是储存稻米和谷物,还有黍、粟、大豆、稷等多种的杂。

目前根据出土器物的自铭来看,无论内装粮食种类如何,囷、仓的判断标准应是“囷圆、仓方”。

二、模型明器陶囷、陶仓的类型

(一)、陶囷

秦汉时期陶囷早在先秦时期秦人墓葬中就已经出现,到春秋晚期甘肃甘谷毛家坪、宝鸡陇县店子秦墓中有少量发现,随后在武功、长安、临潼等战国时期到秦代的墓葬中都有较多发现,这表明秦人逐步推广使用这种建筑设施来储粮。

秦时的明器陶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平底囷,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这种囷呈圆筒形,顶部无盖,推测是覆盖茅草,反映出早期储量建筑仍然使用茅草屋顶的史实;第二种是带假圈足的陶囷,流行于战国中晚期,此时陶囷已带有圆形出檐顶盖,反映出此时的囷已经加盖屋顶,且有底部支撑,可以有效防雨,粮食也不再直接堆放在地面,有效防潮。

到西汉时期又产生三足、四足的陶囷,虽然足部模拟青铜器的“兽足”,但还是能反映出西汉的囷底部由三至四根底柱支撑,比秦时的圈足支撑方式节省材料,可谓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这也是囷的最终形态。

如西安北郊大白杨秦汉墓出土囷,褐陶绿釉,伞形屋顶,瓦棱较窄,屋顶与囷体两次制成。

(二)、陶仓

秦汉时期陶仓同样出现于春秋晚期,年代最早的秦文化陶仓发现于凤翔高庄春秋晚秦墓中,战国时期秦墓出土陶仓更多,如凤翔高庄秦墓、沣西客省庄秦墓。而陶仓明器真正开始流行则是在西汉前期,汉代关中地区大型墓葬群以杨家湾汉墓、大白杨秦汉墓和西北国棉五厂汉墓三处出土的最多。

仓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方”,正方形陶仓流行于西汉时期,而长方形流行于东汉时期。按形制不同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平底陶仓,主要特征是“圆口有盖、方身、平底”;第二种是方形有足陶仓,与第一种形制相似,仅是在底部多出三足支撑、顶部变为硬山式屋顶。

从年代和发展演变关系来看,第一种陶仓逐渐发展为第二种陶仓,平底圆顶的“仓”与囷的联系较为紧密,可以看作是仓的起源形态。这种仓没有支撑,直接在平地上建筑,虽然简化的施工过程,但粮食直接堆放于地面,不利于防潮、防鼠;后来发展出的三足型仓,宫殿式连体仓、楼仓,虽然建筑施工程序较多,但粮食不再放于地面,更有利于防潮防腐。

三、从秦汉时期陶囷、陶仓,来看秦汉时期的粮食储存情况

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以后,执行“耕战”政策,产生了军功贵族,对这些人的奖励也是以土地、官爵为主,

因此军功贵族逐渐成为最早的地主阶级,他们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这便促进了官府和民间储粮设施的建设

。在秦墓中出现的陶囷与武器同时并存的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些墓主是因“军功”获得土地的贵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开始统一征集、调配粮食,建立了与之相符的储粮制度且在各地兴建大型粮仓,同时也修建大量的囷,文献中记载在秋收季节官府、民间都要组织“修囷仓”和“涂囷仓”的活动,据文献分析可知一般官府多建设仓、而民间建囷。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不同类型的储粮建筑,如京、鹿、窖、庚等,但应用不太普遍。文献记载秦国县、乡各级设立 “啬夫”、“仓佐”等地方主管粮食仓储的官员,且建有著名的栎阳仓、敖仓、咸阳仓等多个大型粮仓。这些大型粮仓的建筑形制,经考古发掘证明与战国晚期、秦代出土的陶仓明器模型相似,普遍身形较矮,呈圆身束腰式。在粮仓中间偏高位置有仓门或彩绘仓门,仓门旁边饰有很多小窗图案,表明粮仓在建筑时充分考虑到通风防霉,仓门下常有一横线界隔,表示粮仓的底部,界隔线下捏制或描绘木梯,表明存储的粮食并未放置在地面,而是在悬空的仓底木隔板上。

秦国的囷据明器形制来看,一般有底部支架,通体圆形四周无窗,仅在囷的中上部有一开孔(象征大门),这表明囷内的粮食也放置于囷底隔板之上,且里面的粮食一般不予通风,可能与所存粮食的周转频次、存储量、谷物种类有关。

正是由于这些建筑科学的粮仓存在,秦国才能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最终平定六国。

汉代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闯,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腐败不可食。”所以囷与仓都有一定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大型建筑粮仓和楼仓出现。

汉代全国各地大肆修建粮仓,出现了长安城的京师仓和太仓、各县的县仓和常平仓等,特别是建立在陕西华阴的汉华仓,规模很大,储粮数十万石。华阴汉华仓可以看作是多个方形粮仓的累加组合,楼仓则是多层方形仓,各层可存放不同种类的粮食。汉代的囷形制变化不大,与秦代相比仅是缺少封门,表明囷内所存的粮食不再随时取用,仅作为长期储备粮。



用泥筑墙,将粮食放在里面,与外面的空气隔绝,这样进行粮食存储

陶囷是圆形建筑,大口框中的禾字表明其主要是储藏“稻米”,是从贮藏稻米的方形“禀”发展而来的;而陶仓则为方形,一般用于储藏谷物。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粮食,当时是陶囷和陶仓已经加盖屋顶,可以有效防雨,能够有效防潮。


秦汉时期主要关卡函谷关,为什么到唐末后就基本丧失作用了?
在汉朝以后,函谷关的作用已经下降了许多,因为整个个西安的地理环境和秦朝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就是西安因为是都城,所以人口居多,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逐渐不够吃,还得从外省进行调运粮食才可以满足都城百姓的需求。再加上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城的很多建筑破旧不堪,很多房子都不能使用了,如果要重新...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关中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关中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广大的半农半牧区的农业获得了发展;落后的江南地区也获得了一定的开发,从而扩大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 自殷周以来,我国长城以北和西北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能吃到什么?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能吃到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能吃到什么? 01 .饮食结构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

唐朝皇帝离开长安到洛阳就食。长安到底衰落成什么样?
所以秦时开郑国渠,汉时开白渠,用增加水利灌溉来提高关中粮食产量。但这却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在国家繁盛、人口庞大的时期,它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到洛阳就食这个办法首先出自隋文帝,当时关中地区粮食不够吃就到洛阳就食,所以他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讨食皇帝。为什么到洛阳就食呢?因为从东晋...

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的作用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秦汉迄隋唐时代,发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中心以及当时的政治中心。秦汉:从秦汉之际的国内形势来看,关中为中国人口最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地位上看,关中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首先: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附近巴蜀地区农业和西北畜牧业的...

秦汉时期的漕运事业是怎样的?
秦汉两代继续发展漕运事业。比如秦始皇令监禄凿灵渠,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运至前线,刘濞开挖“茱萸沟”运道,汉武帝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汉明帝时王景使黄河、汴河分流,东汉广陵太守陈登改道与疏通邗沟等。不难看出,古代的运河大多以运送粮草和军队为主,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经济的...

秦汉时代关中指哪一带
秦汉时代的“关中”指今陕西关中盆地,渭河平原一带,包含秦岭以北的秦地,今天的陕北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约八百余里长,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一方面与国家稳定的社会环境、关中地区地缘政治的优势、秦汉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

中国最初的“天府”是关中地区,为啥后来成了成都平原?
汉代赵过的代田法首先在关中地区推行,而《氾胜之书》更是记载了西汉中后期关中水利事业的发展盛况与农业技术的进步。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西汉中期以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所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相当发达了。从粮食的种类来看,西周时期关中的粮食主要以黍为主,到了战国时粟开始占主要地位。但到...

中国最初的“天府”是关中地区,为啥后来成了成都平原?
9. 汉代,关中平原经历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农业生产技术与工具相当发达。10. 西汉中期以后,关中地区的粮食种类多样,麦成为主要农作物。11. 西汉末年的战乱和董卓之乱对关中平原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12. 魏晋南北朝时,关中农业有所恢复,但已不如秦汉时期发达,“天府”之名逐渐失落。13. 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河南—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从公元前475年起, 历史 进入战国时期,按照史学界大部分同志的意见,我国封建 社会 也从这时开始。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从战国到鸦片战争前2300多年的 历史 ,分做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等5个时期。 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全国,共经历254年。经过200多年的兼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