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
áng
①举起;仰起.《核舟记》:“矫酋~视。”②抬高。《促织》:“~其直,居为奇货。”③振奋。《五人墓碑记》:“激~大义,蹈死不顾。”
【昂藏】ángcáng仪表琳伟,气度不凡样子。李白《赠潘侍御论钱少阳》:“绣衣柱史何~,铁冠白笔横秋霜。”
【昂霄】ángxiāo高出霄汉,形容才能杰出。
白
bái
①白色。《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质而黑章。”②纯洁;干净。《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在人问。”③明亮;光明。《赤壁则》:“相与枕藉手舟中,不知东方之既~。”④清楚;明白。《荀子•天论》:“功名不~。”《书搏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犹无益也。”⑤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不各。”⑥禀告;陈述。《孔雀东南飞》:“便可~公姥,及时相遣归。”⑦单单;只是。《红楼梦》:“要是~来逛逛呢便罢。”⑧指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左思《吴都赋》:“飞觞举~。”
【白衣】1.白色的衣。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斯须改变如苍狗。”2.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犹言“平民”,“老百姓”。《后汉书•崔骃传》:“以为不宜与~会。”3.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汉书•龚胜传》:“闻之~,戒君勿言也。”
保
bǎo
①抚养。《论贵粟疏》:“虽慈母不能~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②保卫;保守。《隆中对》:“若跨有荆、益,~其岩阻。”《失街亭》:“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之。”【又】守住;保住。《原君》:“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此产业。”《谭嗣同》:“有朕位几不~。”③:保存;保全。《活板》:“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藏。”【又】使……安定。《齐桓晋文之事》:“~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④担保;保证。《赤壁之战》:“~为将军破之。”⑤仆役;佣工。《史记•栾布传》:“(布)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⑥旧时户籍编制单位。⑦通“褓”。《后汉书•桓荣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
答案补充
必
bì
①一定;必然。《论语十则》:“人无远虑,~有近忧。”②一定会。《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辱之。”③果真,如果。《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无人,臣愿奉璧往使。”④一完定执行或实行。《韩非子•五蠹》:“罚莫如重而~,使民畏之。”⑤坚决做到。《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之者,愚也。”
鞭
biān
①打马;驱赶马。《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马不出者,助之~之。”②马鞭。《左传•宣公十五年》:“虽~之长,不及马腹。”③古刑名,古代官刑之一。《国语•鲁语上》:“薄刑用~扑,以威民也。”④竹根。张公宾《新竹》:“新~暗入庭,初昃两三茎。”⑤古兵器名,有竹制、铁制两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操~使人,则役万夫。”
答案补充
裁
cái
①剪裁;裁制。【引】制作;写作。杜甫《江亭》诗:“帮林归未得,排闷强~诗。”②删减。【引】节制。《国语•吴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与之,救其不足,~其有馀,使贫富皆利之。”③裁断;裁决。《战国策•秦策一》:“臣愿悉言所闻,大王~其罪。”【又】主宰。《吕氏春秋•恃君》:“然且犹~万物,制禽兽,服狡虫。”特指杀,自杀称自裁。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在尘埃之中。”④衡量。《淮南子•主术训》:“取民则不~其力。”⑤体制;风格。张衡《西京赋》:“取殊~于八都。”(八都:八方。)⑥用于布帛之类。《新唐书•归崇敬传》:“学生谒师,贽用腶脩一束,酒一壶,衫布一~,色如师所服。”⑦通“才”。仅仅。《战国策•燕策一》:“~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⑧通“材”。材器,材质《管子•形势》:“~大者,众之所比也。”
【裁察】明察裁断。《汉书•晃错传》:“愚臣无知,唯陛下~。”
【裁度】量度而定取舍。《新唐书•李泌传》:“泌谓:‘废正月晦,以三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
答案补充
差
chā
①差别;相差。《狱中杂记》:“无~,谁为多与者?”②差错;错误。《失街亭》:“若有~失,乞斩全家。”③略微。《后汉书•光武帝纪》:“令军士屯田,粮储~积。”
chāi
①差遣;派遣。《陈州粜米》:“特地~两员官来这里开仓卖米。”②差役;公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使不寻俗。”
chài
病愈,后写作“瘥”。《祭妹文》:“后虽小~,犹尚,无所娱遣。”
cī
①长短、高低不齐。《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互,不可知其源。”②比并;挨着。《祭妹文》:“予幼从先生授经,汝~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
【差池】差错。
【差互】1.错乱。2.交错。
【差可】犹“尚可”。
【差品】等级,品级。班固《汉书•货殖传序》:“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
【差强人意】尚能使人满意。《周书•李贤传》:“术祖喜曰:‘李万岁所言,~。’”
尝
cháng
①吃;品尝。《察今》:“~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②尝试。《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试之。”③经历;遇到。《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而况大軱乎!”④曾;曾经。《劝学》:“吾~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尝敌】试探敌人的强弱。《宋史•苏洵传》:“故古之贤将,能以兵~,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尝鼎一脔】尝其一二,可知其馀。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脟:同“脔”。)
【尝新】尝食新收获的五谷。
帝为谪昂,意思是:明武宗为此贬谪了王昂的官职。
帝:明武宗。
谪:贬谪。
昂:担任给事中官职的王昂。
语出《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的杨一清传,上下文是:给事中王昂论选法币,指一清植私党,帝为谪昂。一清更申救,优旨报闻。
译成现代汉语是:给事中王昂上书议论选用官吏的弊端,指责杨一清扶植私党,明武宗为此贬谪了王昂的官职。杨一清又上书皇上解救他,明武宗温和地回答说“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