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历史

灌县是都江堰市的别称,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都江堰在新石器时代是古老蜀族活动地区,与古蜀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前约2500—2300年,古蜀先民开始在芒城一带活动。
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
汉朝,湔氐道升为县。
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
自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这里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平原西通藏卫、北达甘(肃)青(海)的交通枢纽,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西晋后期战乱频繁,政区设置变化极大。刘宋,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三国蜀汉,改称湔县、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徙都安于今聚源镇导江村,在都安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
刘宋时期(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县部分地置齐基县(治所在今青城乡五里村),与都安、晏官同隶汶山郡。
南梁,于齐基县置齐基郡,郡县同治。
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汶山郡还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废都安县以其地入于郫。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所在今石羊镇古城村),属犍为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汶山县,以其地并入郫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汶山县旧址设镇静军,于都安旧址置盘龙县。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盘龙县为导江县,属蒙州,清城县属蜀州。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改清城县为青城县。
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8年)改镇静军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隶彭州,青城隶蜀州。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南宋末年废永康军为灌口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撤崇宁县入于灌县。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崇宁县。
清代、民国沿袭。
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9年2月郫县并入灌县,8月又分置。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

都江堰的历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扩展资料: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
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扩展资料:
修建背景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历史意义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丈人观的意思是什么
明朝学者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灌县》中提到,《续博物志》记载,青城县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用蔬菜等食物祭祀丈人山,由官员亲自前往行礼。这说明丈人观不仅是道教圣地,更是当地民众心中的一座神圣之山。丈人观位于青城山北面大约二十里处。青城山作为蜀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其周围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吸引了...

崇义镇历史沿革
崇义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蜀汉时期,因位于都江堰的源头而得名灌县。据《今县释名》记载,汉代文翁通过开凿漕江进行灌溉,这里被称为金灌口。唐朝时置灌宁县,随后孟蜀改为灌州,明朝时期再次改为县名。其名称的由来与治水英雄李冰的贡献密不可分,他在此疏导江水,使之灌溉平地,因此得名灌口。1988年5月...

灌县古城有门票吗,灌县旅游景点
灌县古城有门票吗?没有门票。灌县古城以“世界水文化旅游古城”为主题,是一处“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文化休闲景区。历史上,灌县古城在国内、国外有着独一无二的“水文化”特质并享有盛誉,从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始,2000多年来“水文化”一直滋养着这座不平凡的城市。1. 有...

古城探秘 | 你知道为什么灌县古城的轮廓是圆形吗?
历史上,灌县位于青城山附近,道教文化深厚。有一种说法认为,灌县的圆形设计与道教的太极图相呼应,暗示着与道教文化紧密联系。此外,灌县名称与“罐”谐音,罐为圆形,这或许是将县城筑为圆形的另一个解释。圆形设计便于城墙防御,也能更有效利用地形资源。实际上,灌县古城的圆形格局与都江堰的修建和维护...

都江堰市的详细资料?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灌县古城有哪些适合一个人散心的景点?
灌县古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这里有许多适合一个人散心的景点,让人可以在这里放松心情,感受古城的魅力。首先,灌县古城的古城墙是一处非常适合一个人散步的地方。这座城墙建于明代,全长约3.5公里,保存完好。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感受到历史...

都江堰历史是什么?
都江堰(Dujiangyan),四川省直辖,由成都市代管,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6街道、5镇。根据第七次...

蜀地印迹|王克明:老灌县的城隍庙
据1943年灌县一区“本城城隍庙档案”记载,老灌县城隍庙所在地古名龙王塘。它背山面城,依山势而建,上连松茂古道,下瞰灌城全貌,殿宇重深,庙貌巍峨,十分壮观。 它的始建时间和原地址都不详,但由朱元璋在洪武二年(1369年)册封天下城隍以相应爵位的 历史 可知,老灌县在明代就应该建有城隍庙。 据《乾隆灌县志》及...

四川灌县古城有哪些值得游客打卡的景点?
四川灌县古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城。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以下是一些值得游客打卡的景点: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

灌县古城和都江堰景区的区别
地理位置不同,历史背景不同。1、地理位置不同:灌县古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北部,而都江堰景区则位于成都市西南部。2、历史背景不同:灌县古城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江堰则是一项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水利和农业意义。

字意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