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既平天下,开始出仕。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以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①,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基,自京师至四方,皆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②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公卒乃赠谏议大夫。姓曾氏,讳某,南丰人。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译文】
宋朝平定天下之后,曾公才开始出来做官。当时,太祖、太宗已制定好治理国家的法度准则,曾公在这个时候敢于直言当时的过失。他在朝廷上痛恨当权者的不忠,所以凡是他谈论国家大事,一定从皇帝爱护百姓、劳心万事之意出发,而指责大臣、从官持观望态度、心怀奸邪,和皇帝委任他们做官的初衷不能相称,所以国家治理很久还不能和谐融洽。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则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虽然多次因与当权派意见不合而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就动摇自己的本意。
刚开始曾公特别被太宗称奇,他在任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官时被召见,让他任职直史馆,然后做两浙转运使。不久真宗即位,他更凭借才能被真宗赏识。最初试用他做知制诰,起草皇帝诏书,后来西夏侵优,又让他任陕西经略判官。但曾公常常言论激切的议论大臣,当权者都不高兴,所以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真宗终于被他的话感动,所以让他出任泉州知州,不到一年,又任苏州知州,五天后又任扬州知州。就要再次召他还京时,曾公此时又向皇帝上书,言辞间斥责大臣尤其激切,所以,最后曾公在同朝廷意见不合中去世。
曾公的谏言,大的方面有:认为自从唐朝衰亡以后,人民穷苦困顿已经很久了。国内安定下来以后,皇帝正修明法度,但掌权的人还是做事烦琐细碎,主管财利的大臣又更加急功近利,曾公独认为应该遵从简易,以便让人民休养生息,消除天下人的怨恨。祥符初年,各地争着报告符应之事,皇帝就着这种情况,于是到泰山封禅,祭祀汾阴后土神,而道教思想更加泛滥,从京师到各地,都大造道观。曾公更加直言进谏,认为天命不会被独占,应该罢黜奸臣,修明人事,反复言说,达几百千字。唉!曾公的尽忠,皇帝的纳谏,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古人身上呢!这不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皇帝圣明,人臣耿直”吗?多么兴盛的事啊!多么兴盛的事啊!
曾公在两浙为官时,上奏罢免苛税二百三十余项。在京为官时,又与三司争论,免除民租,放弃了民间的拖欠,曾公为政大致如此。
曾公最终因与当政者意思不合而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有载入史书,即使记了下来,当政者喜欢他的就少,史书就果真可信吗?后代如果有人要推究考证他的行状,读他的碑文和书籍,以及我的这篇序,就会一五一十的看到他的一切。对那些真假评价就可以核实了。
曾公去世后,朝廷赐予谏议大夫的称号。祖父姓曾,名某,南丰人。为他的书做序的,是他的孙子曾巩。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
译:我们的先大夫子常则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们吃了败仗。
易:改变。
“一念勿忘先大夫”的出处是哪里
“一念勿忘先大夫”出自宋代孙应时的《送别宋金州》。“一念勿忘先大夫”全诗《送别宋金州》宋代 孙应时安康使君发成都,群公祖送车塞余。秋风关山二千里,王命不得辞崎岖。使君世族楚彭城,家今会稽之上虞。我居咫尺不早识,万里相逢天一隅。眼中豪杰未易得,使君人物当代无。连年三取太守印,赫然帅...
古代对去世父母的尊称
先考\/先妣。“考”是指已故的父亲。“生曰父,死曰考”。“妣”则是指已故的母亲。先考:自己称去世的父亲叫先考。先妣:自己称去世的母亲叫先妣。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意思就是说就像死了父母一样(悲伤),相对于先父先母更文言一些。
大夫古代官职
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袁可立)盖先朝之宝臣,而亦后来学士大夫出处之榜样也。” 大夫基本含义 战国时期的“大夫”具有多种含义。 首先谈...
大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8、在秦朝,如果丞相的位子空了,御史大夫就可以替补上位。所以,大夫们总会努力工作,尽力去挑丞相的毛病。大夫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权阶层,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意思是如果大夫犯了罪,不能用一般的刑罚去对待。9、古代官名,“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子之先大夫”的出处是哪里
何以将别意,时菊有清香。《送张升甫三十韵》强至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一年多客秦,在俗失大方。眼前众多朋友游,外同异中肠。最得到张仪晚,一看到合刚柔。拜我十年哥哥,根本不是因为它长。直缘父兄旧,当这三纪强。的先大夫子,过去纯粹余杭。我当时用儿童,进升公堂拜见。二哥齿给亚,同学隶州...
大夫在古代是什么职务 大夫在古代是什么官职
大夫在古代是什么职务 大夫在古代是什么官职1、在古代,“大夫”是一种官职。西周时期以后,直至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中,大夫位于国君之下,卿、大夫、士形成了一个官职体系。大夫是世袭的官职,拥有封地。随着时间的
大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1. 在古代,"大夫"一词通常指的是官职。在西周及先秦时期,大夫是位于国君和卿之下的一个官阶,负责管理国家事务。2. 到了秦汉时期,大夫这一官职变得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如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不同的官职。3. 唐朝和宋朝时,大夫这一官职开始与医学职业联系起来。宋朝的翰林医官院设有多个...
大夫在古代是指什么职业 大夫在古代怎么叫
1、大夫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2、至唐宋尚有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旧时医生称为郎中,近现代以后随英文doctor译为大夫,念作(dàifu),后为医生,医师,至于民间仍有以大夫(dàifu)...
大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拼音
1. 在古代,“大夫”一词指的是官职名称。先秦时期,国君之下的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个等级。2.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夫”逐渐演变为对担任官职人员的普遍称呼。在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的高级职位如御史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都被称为大夫。3. 到了唐宋时期,官职体系中仍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
到了唐宋时期,仍然保留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等官职。然而,这些职位在明清时期逐渐被废除。此外,从隋唐开始,大夫成为了高级官阶的荣誉称号。在清朝,高级文职官员被称为“大夫”,而武职则称为“将军”。除了作为官职,“大夫”一词在另一领域也有其特殊含义。宋徽宗政和年间,官阶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