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 穿井得人全文翻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中的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寻求这样的消息,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 求《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原文、注释、含义
《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中的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寻求这样的消息,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③及——等到。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讲述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⑦得一人之使 使:(指劳动力。)⑧穿井:解释为“打井”、“钻井”。⑨国人:指国都的人。⑩丁氏对曰:姓丁的回答说 对:(回答)⑪者:…的人。
启示:1.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2.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3.不要道听途说。
3. 文言文《裘》翻译
凡取用兽皮制作的服装,统统叫作皮衣。贵重的达到用貂、狐的皮为料,便宜的可取用羊、麂的皮,价格的等级有百种之多。
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大概貂鼠喜好吃松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查、观察在树下,抑制住呼吸悄悄没声地射取它。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仅仅能够做成一件貂皮衣。
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以它很贵重。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一种是暗黄的。
大概说来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当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
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
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
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人所穿用的罢了。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
如果南方短毛的皮用硝鞣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灯罢了。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
然而当寒冷的程度减少的时候,皮衣也就没什么用了。
4. 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选自《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译文:
陶潜,字元亮,年轻得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曾写作《五柳先生传》说:“看我所住得环境,不能挡风遮阳。穿着简陋,经常没有吃喝,又怎么样呢。”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门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7. 古文《被裘公》的全文翻译
【原文】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


文言文《裘》翻译
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

与狐谋皮文言文翻译
2原文 周人①有爱裘②而好③珍馐④,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⑤其皮;欲具⑥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⑦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⑧。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3注释 (1)周人:周地的人。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巩县一带地方。(...

反裘负刍文言文翻译 反裘负刍文言文翻译答案
《反裘负刍》翻译:魏文侯出去游玩,道路上看见有个人反穿裘衣背着柴草,魏文侯说:“(你)为什么要反穿皮衣背着柴草呢?”此人回答说:“我爱惜这裘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明白假如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了上贡礼单,其中的钱财增加了十倍。大夫们都...

出裘发粟的文言文翻译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

出裘发粟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命出裘发粟,与...

文言文启蒙读本21.22原文及翻译, 尽快,急用!!最好还有注释和练习题...
1.解释:①及 ;②乃 ;③方 2.翻译:驻马观之,良久而去。22.公冶长与鹞鹰 世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即鹞鹰)来报长(公冶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过...

披裘负薪文言文
1. 披裘而新文言文翻译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

披裘公文言文
1. 披裘公译文 原文: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时夏五月,公披羊裘而负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而言曰:“子何子居之高而视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

披裘公者,吴人也翻译
披裘公者,吴人也翻译:披裘公是吴国的人。一、出处 披裘公者,吴人。这句文言文出自黄姬水《贫士传》中的一篇《披裘公贫而有志》。二、《披裘公贫而有志》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吴国有一个名叫披裘公的人,他穿着破旧的皮衣在田野里工作。一天,齐景公看到他,认为他很贫穷,就派人给他送去...

文言文翻译——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
“最正直的好似弯曲,事理本来就是曲折向前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事情吧?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 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