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

借这次读写结合工作室“文意兼得,多元读写”模式推广活动的契机,和学生们一起在高山流水的韵律中,体会了一次千古绝唱的知音情怀。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文言文。本组主题为感受“艺术的魅力”之所以是开篇之作,在于一曲《高山流水》的荡气回肠;在于伯牙、子期的“善鼓”和“善听”;在于沉浸在美妙乐曲中的“所念”和“必得”;也在于那声挥之不去悲而摔琴的最后巨响。

一、入心,做文本的“知音”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寄寓了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大夫,一个山野樵夫相识相知缘于此,千里有缘一琴牵“自琴而始,破琴而终”,演绎出一段千古佳话。

他们情感在于简单纯粹的“鼓、听”的一唱一和间。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也是一种内心的隐匿意象。子期所赞叹的“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也是因为听出了他像江河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志向而一语中的。这种默契与巧妙成就了知音者知志的玄妙色彩。伯牙用琴声抒“志”,子期就用赞叹言“志”,这也是一切景语皆志语的文化传承。

做文本的知音还源于初读的感动,细读的震撼,再读的余韵无穷。短短77个字掷地有声,结构严谨。全文五句话巧妙的与《高山流水》的“起、承、转、合”曲式雷同,抑扬顿挫,风生水起。正当我们沉浸在伯牙喜遇知音的惊喜中时,文风一转“子期死”三个字简短确似力千钧。由大喜到大悲的转折,是感同身受的心灵震撼,更是破琴绝弦无奈的悲壮,还是让后人唏嘘不已痛彻心胸的审美体验。

二、入情,做学生的“知音”

古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再加上读起来生涩难懂就更让孩子敬而远之。如何引导学生找到古典的亲切感,进而理解文意,走近文本,就是让学生做文本知音的过程。

读写结合模式提出高年级孩子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所以结合前置性学习卡,让孩子充分预习会降低学习的难度,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从容自信。通过检查预习,学生除了大致了解了文意,有些孩子还通过查资料对人物的背景有了初步认识,这也是理解文本的前提。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文的学习同样重视诵读。课前听了一下学生的朗读情况,一个同学读“洋洋兮若江河”时读的声音小且温柔,另一学生评价:“老师,他读的不好,没有读出江河的感觉。”我顺势引导:“读书不能只用好还是不好来评价,或者此时他想表达的是一条波澜不惊的江河。那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让江河变的波涛汹涌?”再找学生来读。再来评价。“老师我仿佛看到江河的水开始流动了”、“这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这是条潺潺的小溪”……我总结:“你们看,读书多好玩,同样一条江河,可以在你的朗读中,变成小溪,变成河流;时而宁静,时而汹涌。试着读出自己心中的江河吧。”学生一听到“好玩”顿时兴高采烈地自顾自地读起来,看他们若有所思的神情,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江河”。

古文更要读出特有的味道来。如何读出古文的味道呢?课上首先抓住了“哉”、“兮”这些在古文中才能经常见到的字。读准字音后理解字意,借助注释,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字是语气词,通过学生练习朗读比较总结:原来在这样的字后面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读好了词语,再来读句子,进而加上停顿来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俨然成了一个个摇头晃脑的小先生了。

三、入境,做情境的知音

学生的心灵单纯美好,只要沉浸在氛围之中进入特殊的情境中,就会因动之以情,而自晓之以理。

通过课外情境拓展,会让短小的古文变得厚重易于理解。借《高山流水》的音乐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怀,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志向像高山一样屹立。利用乐曲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情境引导: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在音乐和文字的情境渲染中学生的思绪也很容易进入那高山葱郁,空谷回音的流水在山涧中。

课文结尾处,当学生也为子期的死而叹息不已的时候,出示“高山流水纪念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这就是钟子期的墓碑,这是高山流水纪念园,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这里你会想起两个人——生:伯牙和子期。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这里你会想起一个故事——生:《伯牙绝弦》。如果有一天你漫步在园里你定会思绪万千……在这样的留白处再进行读写结合的切入,学生也会很自然的有感而发。

整整一周的时间,当我走着、坐着、睡前、醒后《伯牙绝弦》总回旋在脑海里形影不离的时候,忽然想起之前邹霞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因为要排好一个舞蹈,反复听一首曲子,所以就会在脑海里不断循环播放,这就叫单曲循环。虽然文字与音乐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当它们同样在脑海里“单曲循环”的时候分明也是一种知音感存在的模式。

看了老师们发到群里的观课体会,自知离老师们的评价还相差甚远,我想拨动大家心弦的更多也是因为绵亘两千多年在史书与民间跳动着的摔破的古琴,以及断弦闪烁出的光洁与灼灼。或许当琴声响起时每个人都偶遇了自己内心“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的美好知音情怀。感谢老师们的聆听与点评,也感谢王主任、仲双老师、孙光辉老师的课前指导和付出,我愿抛砖引玉,和大家在切磋中成长。知音不仅是一种古典情怀被传承的文化,更是我们现代情缘渴望不可求的美好遇见,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知音不在谁堪听?出自:琴曲《高山流水》作者:俞伯牙。内容: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白话释义:演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斜阳余晖下,焦尾琴弦断音绝,寻遍人间再也不复见。

“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是什么?
《高山流水觅知音》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琴艺。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

“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是什么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全诗是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首诗写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两个互相知己,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碎瑶琴再不弹琴了

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是什么?
《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一首表达知音难觅的诗,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音乐家伯牙所作,创作背景是子期去世后。这首诗的全文如下: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脚州个委干仍巴群。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诗中描绘了伯牙...

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
《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如下: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第一段:解释诗的背景和主题 这首诗《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一首表达知音难寻、友情珍贵的古诗。它描绘了人们在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过程中,真正的友情和知音变得越来越稀缺。诗中通过引用古代著名琴师伯牙和...

“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是什么?
“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是:仰望碧天游紫霄,拂落凡尘念娇娇。深山寻访寻幽静,巧遇知音似逍遥。佳人弹琴似宫娥,静思寻求流音娇。知音一曲动心弦,高山流水共悠扬。该诗出自对古典诗词的创编,并非古代文人所作,而后人为了纪念“知音难寻”的感慨而创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在高山之中,通过流水的声音寻找到...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作者是谁?是什么朝代的人?
《高山流水觅知音》作者:伯牙,这首诗是在子期死后伯牙所作。全诗如下: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白话释义:演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

高山流水觅知音下一句高山流水寻觅知音下一句是什么
“高山流水觅知音”没有下一句,只有上一句,其上一句为“相逢有酒且教斟”。语出我国宋朝时期著名词人张孝祥所作的《丑奴儿·玉节珠幢出翰林》一诗中。全诗为: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作者是谁?
《高山流水觅知音》作者:伯牙,这首诗是在子期死后伯牙所作。全诗如下: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白话释义:演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上一句是什么?
1、高山流水觅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2、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作 者: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字意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