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驱逐, 一面放行出自什么典故

1.出自《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有逃跑希望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诸葛亮七擒孟获将欲擒故纵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典故源于【战国策·知伯索地于魏桓子】。主要是讲“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魏桓子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消灭了骄狂膨胀的知伯。
【原文】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2.也适合“请君入瓮”的典故。在战争中三面驱逐, 一面放行,让敌人自动进入设伏圈,便于消灭。
典故出自于《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唐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揭发制度,并奖励告密的人。武则天手下的一些酷吏们便想方设法诬陷自己的政敌,并不断改进刑具对犯人进行严刑逼供。其中,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最臭名昭著的酷吏。一次,有人向武则天密告周兴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前去审理此案。来俊臣与周兴平时关系不错,觉得很为难。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请周兴来府中闲聊,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犯人进行逼供。周兴不知来俊臣这次是冲着他来的,于是他得意地告诉来俊臣,可以准备一个大瓮,然后用炭火围烧,再把犯人放进去,这样,他一定忍受不了,对罪行供认不讳。来俊臣听后,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周兴正感到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周兴一听请君入瓮的意思,吓得魂飞魄散。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磕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

即:“围师必阙”、“围城必阙”,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是书中列举的用兵打仗八条原则之一。围三阙一是一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通常,无论在野战阵地还是在城寨防守作战中,面临被围境地的敌人,很可能出现三种想法,一是投降,二是死战,大多数则是第三种:观望,听命于指挥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四面合围敌人,就可能促使敌军指挥官下定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相反,如果故意留一个缺口,就可能使敌军指挥官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使得敌军士兵斗志涣散。
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的必经之地预设埋伏,或在重点在那个地方封打,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埋伏圈中。
特别是围困坚守城堡的敌人,一旦敌人弃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战战场上彻底消灭敌军。相比之下,与逃窜之敌作战的难度显然要比与死战之敌作战要小得多,代价也会少得多。稍微有头脑的将领都能算过这个账来,所以“围师必阙”是历代战将常用的一个战法。

相关的典故很多,比如:官渡之战时,曹仁从围高干于壶关。当时曹操下令城陷尽坑敌军,结果连月不下。曹仁向曹操建议“围城必阙”,曹操从其言,城池果然立降;1241年,蒙古西征东欧,攻打匈牙利时,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

“网开一面”的释义是: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不太符合你的题目。
”欲擒故纵“的释义是: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理和”围城必阙“一样,对于拼命抵抗的敌人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使其降伏)或歼灭敌人。

出自“网开一面”。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成语 网开三面 是出自谁的典故


网开三面
wǎng kāi sān miàn
[释义]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近义] 网开一面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成语故事]
商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帝王,他姓子,名履,是商族先祖契的第十四代子孙。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帝舜即位后,任命契为司徒,令他施行五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君仁臣忠)),来教导老百姓做人的道理,更封契于商,赐姓子,这就是商部落的始祖。从大禹到桀,夏朝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夏桀是一个极端残暴、放荡的人。他的暴政激起了各部落人民的极度不满。而商部落的领袖汤是一个贤明的首领,他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很受拥戴。一天,汤外出处理政务,在路上看见一人个人正在捕鸟。那人支开一张像笼子般的大网,将四面都拦住,准备捕获来自各方向的禽鸟。此时,那猎人正向天祷告,期盼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嘴里还喃喃地说:“凡是天空落下的,从地面洞穴里钻出来的,自四面八方跑过来的,无论是飞得高的还是低的,向东走的还是向西行的,都统统进到我的网里来。”他祷告的声音刚落,汤就走过去对那个人说:“哎呀,你这种方法太残忍了!这不是把所有的禽兽都打光了吗?不能干出这种赶尽杀绝的事情来啊!”说着,汤亲手收拢起三面网,只给猎人留下一张网。然后,像做祈祷那样,他轻轻的低声说道:“哦,飞禽哟,走兽哟,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向右的就向右;愿高飞的尽情飞,乐钻洞的块入穴;随意而去,投奔自由。如果没有办法,无可遁逃,就进入这张网吧!这也是自投罗网,无可奈何!”四方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情,都非常感动,无不由衷地赞颂汤的盛德,高兴地说:“汤王真是仁德到了极点了,对禽兽都爱护有加,何况是对人呢?真是圣君啊!”于是纷纷来归顺商汤,前后总共有四十六国之多。汤王统治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力也越来越强盛。而夏桀这个贪酒好色的君主,却拿人命当儿戏,又时常掠夺劳力,导致农民不能按时耕种庄稼,最后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恨桀恨到了极点,都希望他早早灭亡。于是汤顺天命,应人心,讨伐夏桀,诸侯归服。汤取代夏桀,平定海内,建立了商朝。商汤还任用伊尹为宰相,辅助国政,使国内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治。

错了,是只围一面,这个典故出自《孟子》,这个君王是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