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个人背景知识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间著名道教徒、医药学家、化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家世奉天师道术,少时受熏陶,研读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以父为妾所害,终身不娶。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即深以为耻。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便被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隐居句曲山(今江苏句容茅山),从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沈约任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请他下山,不从。萧梁代齐,他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自此书信不断。武帝每次收到他的书信,都烧香敬受。

屡加聘请既不出,国家每有大事,武帝无不前以谘询,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性好著述,尚奇异,尤明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

著作

所著《学苑》百卷、《孝经集注》、《论语集注》、《帝代年历》、《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记》、《图像集要》、《玉匮记》、《七曜新旧术疏》、《占候》、《合丹法式》等,都有一定的价值。

其中,《神农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的天然属性为标准的新分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熟谙炼丹、冶锻技术,首次提出用火焰分析法鉴定化学药品;发现置换反应的范围不只限于硫酸铜,对以后水法炼铜技术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首次记述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即灌钢)的先进技术,并对夏朝至萧梁的各种刀剑进行研究,著《古今刀剑录》。又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为道教重要经典著作。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陶弘景是哪里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幼年受葛洪的影响,立志修仙学道,在37岁时辞去官职,隐居句容茅山,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炼丹修道。他知识渊博,在药物、天文、地理、冶炼、生物、数学方面都有研究。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医学方面。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共收集药物730种,比《神农本草经》多出一倍。他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作了校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新搜集到的药物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逐一的鉴别和补充,而且按照药物的天然来源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蔬、米食6类。这种分类法在药物学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还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规程,统一细分了秤量药物的斤两标准。这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之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原因如下: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
当时,陶弘景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

扩展资料:
陶弘景成为山中宰相的背景:
他学识渊博,读过一万多本书。17岁时,他与江学文、朱宣宣、刘军交上了朋友,齐高祖出道时,被封为诸侯。然而,虽然他在朱门,他独自住在一个房间。他闭上他的影子,什么也不泄露。经过这么多年,他逐渐觉悟,成为了一个隐士。
于启永明决定在人神旅行的第十年内退休。起初,他没有正式告别武帝。然后他告诉他的朋友王燕跟他说再见。王衍知道了他的野心,就对他说:“皇帝对事情非常严格,不允许他的官员做不寻常的事。
陶弘景沉思了很久,回答说:“我原来是想实现我的夙愿。不是为了名利。你说的很对。于是陈诚把洪景放在桌子上,以表达自己解决官府撤退的意思。我听说在尧帝和汉代都有养生的习俗。我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官,可以苟且富贵,学而不厌。
因此,我经常想回到大自然,过田园生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我即将离开朝廷,离别的时候,那么多的爱,不得不表露我的心迹。
齐武帝看到洪泾的官样清单,深受感动,不仅答应了洪泾的请求,还送了礼物、十件丝绸和二十支蜡烛。不回复:我一个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蜂蜜两斗为饵。支持他的健康和修道。
于是陶弘景进山,留下公卿送至克虏伯亭,因交代十分盛,车标道,据说是宋自人和齐自事,两人都光彩万丈。洪王一行人来到钩荣蜿蜒的山前停下,轻而易举地在山上建起了亭子。
洪景说,这座山是金坛的洞,周围有一百五十里、华阳天、汉代三毛寺生活的房子,故名茅山。自华阳以来,洪景隐居。他们叫他道的隐士。从此,洪景开始了40多年的隐居生活。洪景退隐后,沈从文时任东阳县知事,由于欣赏他的志气和正直,多次写信向他求官,他婉言谢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作者是谁?急急急!?
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 释义:一年四季常青葱翠。(1)、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2)、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2、晓雾将歇 释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1)、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2)、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3、夕日...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是谁提出的
陶弘景,撰于《本草经集注》。南朝博物学家陶弘景把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搜集起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另一次总结,整理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得药物七百三十种,书中,他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的新方法。首先把七百多种药分为草、木、米食、虫兽、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

陶弘景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而且在医药、音乐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家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济世情怀,这种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陶弘景少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和对文学的兴趣。尽管后来身居高位,但他并没有迷失在权力和名利之中,...

背景是什么呢?
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朝代...

《答谢中书书》中,谢中书给陶弘景的信是写什么的?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二、深层次的含义:实际上谢中书想告诉陶弘景他现在过得很好,生活的环境有山有水,生活的也是无...

陶弘景评传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宗教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多元化的复合型体制,儒家、佛教与道教在此融合并长久存续。陶弘景作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贡献在于推动道教发展并构建了儒佛道三元一体的宗教体系。《陶弘景评传(套装共2册)》这部作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魏晋南北朝的特殊历史背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考据与...

为什么说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在北朝佛道两家进行了辩论,道教败北。道门中学者发现了许多佛教中的优点,不得不下决心改革道教。与北朝相比,南朝的佛道之争只是义理上的辩论而且佛道二教激烈斗争时,也有人持调和态度,他就是道教思想家顾欢,在这种背景下,陶弘景道儒释三家兼收,亲自实践佛道双修,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例。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注释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6. 求《答谢中书书》翻译 译文给你...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翻译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翻译如下:你问我山中有什么,那我就告诉你,山上有很多白云。只有在山中,我才拥有它;只有看到它,我才会感到喜悦。所以我不能把它赠送给您。一、《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的创作背景 陶弘景才华出众,梁武帝早年即与其相识,称帝之后他屡次希望隐居华阳洞的陶弘景能够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