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佛教里面比较禅意的故事

  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
  传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
  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缘定三生的故事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事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
  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
  这个故事歌颂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情义。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 “三生石”。

拈花微笑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佛在灵山法会上,突然停止宣讲,顺手拿起一枝金菠萝花,似乎要给大家看。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只有十大高足之一的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佛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
从前听人讲过这个故事,只觉得默契无俦,禅意内蕴于心。
当得起一个字:妙。

这里有很多的
http://bbs.yes81.net/bbs_topic.do?postID=1149

http://hi.baidu.com/%C4%CF%C6%C1%CD%ED%D6%D30/blog/item/06ff09191b52e47cdbb4bd65.html<<小沙弥的爱情>>
阿弥陀佛,善愿合十!

其实生活中禅无处不在。

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找一些有禅意的佛语小故事

  1、神秀与慧能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2、放下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
  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
  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
  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3、只因绳未断
  民国初年,有自恃聪明的年轻农夫在村里闲逛时,偶然看到一头疯牛被人用粗绳拴在树上,似乎很痛苦。

  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旁边的寺庙里有一僧人似有道行,便想去试探一下。

  入庙后,见僧人正在树下打坐,他便走上前打个招呼,并依刚才所见随口问道:

  “阿弥驼佛!为何团团转?”

  没想到僧人头也没抬,依然入定模样,口中却念念有词:

  “阿弥驼佛!只因绳未断。”

  农夫大惊,忙问道:“大师怎么知道我在问什么?”

  “我并不知道你在询问何事。”僧人摇头说。“但我知道大凡整天晕头涨脑团团转的,无论人神鬼畜,都是被什么东西羁绊住了,不是绳子绞索,就是名利贪欲。”

  农夫有些迷糊,可似乎又有些醒悟。他嘟囔说:“大师,我说的是牛,它被人拴在树上,所以团团转。”

  “万事一理。你说的是牛,我说的是万有。”大师睁开眼,微微笑道。“不论是牛,还是人,只要有所执着,便犹如上了套,团团转就是必然的了。所执的东西越贪婪荒诞,团团转的程度就越深。如此下去,牛会成疯牛,人会成疯狗,最终堕至阿鼻地狱。如此而已。”

  “哦,大师,我有些明白了。那,如何解脱呢?”农夫变得谦恭了,小声说道。

  僧人站了起来,轻咳一声道:“阿弥驼佛,解脱之道很简单。《西游记》世人皆知,里面有“悟净”、“八戒”、“悟空”三位师兄弟,而悟空本领最高,那不就告诉你解脱之道么?”

  “先要诚心向善,涤除妄念,让心境变得一尘不染;然后要戒除恶习,有所不为;再后才可以了悟万事皆空的佛界,成就一个无贪无欲的灵魂啊。”僧人也不管农夫是否能听懂了,继续说。

  年轻的农夫呆了,他原来看《西游记》只看个热闹,岂知其中竟有这么高深的佛理!此时,他脑子里想着树下那头牛,仿佛看到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鬼魂。

  “我且问你。”农夫耳边响起僧人的话语,“我知道你们叫我们‘和尚’或‘僧’,可你知道什么是‘和尚’或‘僧’”么?”

  “不知,请大师赐教。”农人赶紧说。

  “和尚、僧都是外来梵语,和尚就是‘亲老师’,僧就是‘清净、干净的人’,所以想不团团转,就先要有僧的心境;想要解脱,就得拜你的‘亲老师’啊。呵呵。”寺僧颔首作揖,有些俏皮地笑着说。

  农夫有些窘了。但他很满足,因为他从此在心里告别了“疯牛”,他已知晓如何不再团团转了。正所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希望对你有用

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悟佛理,建议你上宗教的官方网站


佛主拈花一笑有何禅意
佛祖拈花一笑,笑的时候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静态,这个静态,一个人手拈一朵花,微笑着静静的看着,看不到他在乱想什么,只看到他静静的享受着什么。看的是这个简静的场面,而不是乱猜佛祖拈花在笑什么,不是猜佛祖笑,不是猜花中有什么秘密。这样的场面本来就是很安逸的,能让心里很平静。这样...

唐代诗人中,有哪些作家受到佛教的影响?(举一例说明)
杜甫秉具殊胜的佛缘,其一生倾心于佛教。喜游寺访僧,求法参禅,曾到五台山研习佛法,与京师大云寺主赞上人交契极深,杜甫诗中有关佛寺的题诗及谈禅说佛的诗作,约有数十篇之多。诗人杜甫在崇儒之时,也虔诚礼佛,他的佛诗也蕴含般若思想,杜甫的诗现实主义的情感很突出,但在尘世生活的困苦、...

佛教所谓的禅具体是有哪些?
少林十八罗汉潘国静曰,禅乃悟也,静也。即“悟”“静”生慧。禅是无,禅是有,禅是实,禅是虚,禅是天地万物!此外,“禅”还是广东省佛山市的简称。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http:\/\/...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文案
佛教 #修行 #因缘 #善恶 #因果报应 #口业 #智慧

什么是禅?---禅意
《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你顿悟人生
4. 佛教说千年修来同一饭,万年修来同船渡,你能一起吃一顿饭,在一个家庭里面一起过活,都不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多生累世积累起来的一种因缘。要成为夫妻、父子、母子这中间的因缘要修多少世呢?所以佛教有句话叫惜缘,要珍惜我们自己的因缘。惜缘从哪里开始?惜缘就是善待彼此开始。5. ...

崇善寺,感悟禅意,还内心一份宁静
禅,并不是僧人的专利,只要你有心,禅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看清自我内心的修行。很多宗教都有坐禅的行为,只不过方式和说法不一样而已!坐禅对与佛教就如同打坐对于道教;冥想对于瑜伽;祷告对于基督教一样。都是体悟自己本心追求内心宁静的一种方式。    把事物放入到整个宇宙时空中去...

老僧禅意诗句(精选6首著名老僧诗)
唐宋之际,出现过许多名冠一时的诗僧,也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与偈语。僧人的诗,既是写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宣传佛教教义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诗僧笔下往往有两种味道。一种是平淡的、生活的、接地气的;另一种,则是哲学的、智慧的、禅意的。佛教自从传入东土,就以各色各样的佛教故事...

黄庭坚佛意的十首经典诗词(历尽千帆,不染岁月风尘)
我们都知道,唐代大诗人王维,自小参禅悟理,笃诚奉佛,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有“诗佛”之称。而在王维之后的300年后,又有一位才子,自小也和佛教结缘,奉佛习道,在参禅学佛的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愉悦,并在中年后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所作的诗词也是禅韵幽幽,透露着朴实内敛、空灵唯美的...

佛教最高境界禅意句子
3、根本不必回头去看是谁在诅咒你。如果一条疯狗咬了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蹲下去反咬它一口吗?4、只要契合自己的本心,就不需要去寻求外在的法。5、不自尊的人会招致羞辱,不满足的人会广泛学习,不自满的人会得到益处。6、我们的身体、环境以及所有的一切镜像,都如同空中的花、水中的月,执着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