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字、号 各有什么差别

中国姓与氏

谈到姓,人们很容易就想到氏。但在上古时期,姓、氏所指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其一,严格男女之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其二,区别贵贱,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到自己的血统出处;其三,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我国自古就有“同姓不婚”。

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得势头,以至于现在完全没有了界限,和二为一。

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字、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它们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

名:人的代表符号,称呼。

字: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按照我国古代礼仪,男自20岁时要结发加冠取“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之说。

号: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往往有艺术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雅号”。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专号——庙号,称为某祖,某宗。

笔名:清末以来,有些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愿用真名,就给自己取个笔名。

“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名:人的代表符号,称呼

字: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按照我国古代礼仪,男自20岁时要结发加冠取“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之说。

号: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往往有艺术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雅号”。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专号——庙号,称为某祖,某宗。

名,字,号的区别

1、取得的时间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
字是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父母或师长为其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号,多为自己所起,也有他人所起。如死后谥号。
2、特点
“名”是个人的特称,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独占。“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但以双字者居多,更长的少见。一般与“名”意义相关。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

3、用法
“名”是长辈来叫的,一切血缘长辈,都可以直呼。自称、卑称时,也可以用名字。平辈之间,如果关系非常亲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称名。特别注意的是,在尊长之前,一切的自称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或“号”。
与一般的同辈、晚辈的交往之中,必须称呼对方的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一直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号”就多在文人雅士之间相互使用,用来自称也非常方便。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古人的名、字、号、谥号:
  “名”,与现代人的“名字”相同,自称时用名,表示谦虚;
  “字”,也叫表字,是人的别名,称呼人用字,表示尊敬;
  “号”,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大多与个人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如“醉翁”、“白云”、“抱固老人”;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比如,我们常说的“唐太宗”、“汉武帝”等,都是他们死后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