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忠孝仁义”四字是谁首先单独提出来的?必须带出处,谢谢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请采纳谢谢

老子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出处?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同“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相关故事
1、忠
  弦高稿军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
  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
  “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
  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
  孔融让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忠:忠君
孝:孝顺长辈
仁:同情友爱
义:义气,例:为兄弟两肋插刀。


忠孝仁义,谁排在第一
当然是孝!百行孝为先百孝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

请教“忠孝仁义”四字是谁首先单独提出来的?必须带出处,谢谢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顺序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义: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出处?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同“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

中华美德的八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七个字,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

仁义礼智信自古谁做到了
莫忘恩、别负义、记古训: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信守悌 〖情 探〗故事情节:该剧出自明传奇<<焚香记>>,写名妓敫桂英接济秀才王魁,又以身相许,两人恩情缱绻,盟誓于海神庙,互不变心.两年后,王魁入京中魁,在名利诱惑下,遣书休弃桂英,另与官家之女成婚.桂英愤而诉于海神庙,自缢身死.海神爷准了她...

自秦朝之后历朝历代占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那几个字,为什么
秦朝的“城门立木”故事体现了商鞅对信用的重视。信的重要性始终被强调和认可,在商业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尤为突出。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思想体系和政治需要等不同因素导致朝代在治国理念和价值观选择上存在差异。因此,忠孝仁义礼智信在各朝代的体现各有侧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

是先忠后孝还是先孝后忠为什么
如果丧失它,我们就不在属于人,或许通过成仙或上天堂的方式可以超越这一根本,但是,我们必须首先实现这个根本本身。“先做人,后做事”是我们当代社会所认同的一个基本原则,由此看来,做人之道,如何做人,应该始终是实际生活的最核心的问题,这样,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站在现实社会处理一切问题的立场,是最适合...

为什么忠排在孝之前?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勇
忠其实是大孝,不是忠于一个皇帝,而是忠于国家,忠于天下百姓,俗话说,忠臣出自孝子之门,这就说明首先做到孝,才可能做到忠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顺序是什么
忠孝仁义礼智信这句话其实并没有24个字,只有12个字,顺序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3、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