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历史上有哪些人文,典故?

  1、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指的就是池州的杏花村呀。
  2、陶渊明曾两次驻足这里,留下了 钱溪赋诗和东流艺菊的千古佳话。

  钱溪,即今池洲市贵池区的梅梗,古时又称梅根冶,是长江南岸的一个著名港口,南来北往 的各种物资都通过这里向各处转运,长江中航运的船只,夜间也大多在这里的港湾停泊。陶 渊明在担任刘敬宣的建威参军时,受刘敬宣派遣,于晋安帝义熙元年三月,送表进京庆贺晋 安帝复位时,曾停船钱溪,在江边港口宿了一夜。二十多年前,陶渊明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 广陵的途中,也曾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这次船停钱溪时,太阳才刚刚落山,四周 是雾蒙蒙的一片,岸边树木葱葱,合抱的江枫翠柳,笔直地向远方伸展而去。渊明信步走上 江岸,只见梅梗集上已经升起袅袅炊烟,出现了点点灯光,田野路上牧童们的悠扬歌声也逐 渐稀疏下来,到处是一片和谐静谧的气氛。这情这景,撩拨起了陶渊明对自由宁静的田园生 活的怀念,对勾心斗角、充满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勤劳质朴的上京里的乡邻们的 深情记忆,对温柔敦厚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无限眷恋。

  回到船舱之后,外面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雨打船蓬,发出轻轻的沙沙声,似催眠曲一样 ,使渊明很快进入了梦乡。当他一觉醒来,整个江面又沐浴在初升旭日的金色光辉之中,经 过夜雨浸润洗涤的江岸上的芳草、野花和高大挺拨的江枫翠柳,越发显得鲜嫩娇艳,东南几 十里处的九子山(即九华山)的群峰一片烟雾缭绕,在熹微的晨光中隐隐约约地显露出神奇色 彩,不远处的山道上,出现了倒骑牛背横吹笛的牧童,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激荡着渊明的心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了《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娇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谆哉宜霜柏。
  3、苏轼也曾经三访池州
  苏轼第一次来池州是在元丰二年(1079)三、四月间。这年3月苏轼由徐州授湖州知州,应隐居在太平州(今当涂)的好友郭祥正之邀请,改道至当涂。奇巧的是,苏轼弟子黄庭坚从南昌泛舟东下,在铜陵遇风受阻泊岸,闻说苏轼来当涂,便星夜赶去相会。三子先瞻仰李白在当涂采石矶、青山等胜迹,后溯江而上,游览李白在铜陵的胜迹,宿食于已故北宋林学家陈翥(982-1061)的从叔陈陟位于县治旁的私人别墅陈公园。陈翥既是著名林学家,著有世界上最早的林业著作《桐谱》,又是才气十足的诗人,传存的诗文著作达26部。他博综经史,抱德怀才,甘隐丘林岩穴。苏轼、黄庭坚对陈翥的才智和品行都很仰慕,对陈公园的环境格外欣赏。乐天派的苏轼,外任后虽说不上仕途坦荡,官运亨通,却也还顺风顺水,何曾想到大难即将临头。所以在当涂、铜陵之日乐以忘忧。写了《题陈公园·内有二池》:“南北山光照绿波,濯缨洗身不须多;天空月满宜登眺,看取青铜两处磨。”苏轼在铜陵与郭黄二人寻幽访胜、欢娱酬唱数日后,便依依相别,于四月中旬赴湖州任上。然而任职不到四个月即以“谤讪朝廷”罪被押解京都,下刑部大狱。虽九死一生,却被贬谪黄州当了整整4年的“劳改犯”。卸妆油哪个好润肤乳排行榜
  苏轼第二次来池州是在元丰七年(1084)7月上旬。这次是因神宗出手札命他移官汝州团练副使。苏轼4月离开黄州,先游庐山,转道筠州,又赴饶州,前后三个月。其间他书信黄廷坚、郭祥正告之日后的行程以及相会的地点。这期间,黄庭坚从江西泰和调监德州(今山东德平)由南昌到太平州,居住陈公园。郭祥正因事以汀州通判、奉议郎停职乡居。苏轼便乘舟先往铜陵与黄庭坚相会。后郭祥正也闻讯赶来。苏轼心情舒畅,再题诗《陈公园》“春池水暖鱼自乐,翠岭竹静鸟知还。莫言叠石小风景,卷篇看尽铜官山”。三人由铜陵结伴溯江而上漫游秋浦,跋山涉水到秋浦南部怀陶里凭吊先辈曹清遗迹。黄庭坚作长诗《怀陶公挽词》曰:“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彭泽当此时,沉其一世豪。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晚岁以字行,更始号怀陶。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空余诗语工,落笔九天上。向来非无人,唯公独可尚。属余刚制酒,无用酌杯盎。以此招曹君,斯文或宜当。”苏轼没有作诗,因为府志、县志不见其诗,连曹氏家谱中也没见他的诗作。可能此时其心情复杂,无法卜知前程是福还是祸,不好抒发自己的心声;也可能怕笔下有闪失,被人再抓把柄。这次池州行是否登九华山说法不一,说登者是以十年后苏轼在湖口作《壶中九华诗》为佐证。诗序云:“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华,玲珑宛然,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石为隅,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诗曰:“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现,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诗中有今日依存的地名“九华”“清溪”、“五岭”等。不登九华山怎能写这般真实。说未登者认为“壶中九华诗”或写庐山,或写江南诸山不专指。诗人凭借奔放的想象,写自己南迁的一段感情经历。孰是孰非,笔者难择一说。  
  苏轼第三次来池州是在绍圣元年(1094)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翻算苏轼老账,摘除他的几个京官衔,谪贬为英州军州事。6月舟行至当涂慈湖夹遇风不能前行。便在慈湖等待,听说老友郭祥正已致仕在家,又闻得黄庭坚因职务变迁,暂时安家于芜湖。于是三人相伴再返铜陵寻幽访胜,入住陈公园。有《题陈公园》诗为证“落帆重创古铜官,长是江风阻往还。要使谪仙回舞袖,千年翠拂五松山。”就在与郭、黄分手之时,苏轼接到改谪“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令,使他又获得了延缓赴任的时间。他的好友,刚刚提拔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正在池州的蒋之奇(1031-1104)听说此事,便赶到铜陵接他到池州游玩。受尽谪贬之辱,饱尝颠沛之苦的苏轼,一见老友盛情,早将懊恼抛到九霄云外,欣然与蒋、郭、黄三友来到贵池。四子在贵池期间,终日游山逛水,或乘舟、或骑马、或步行,踏访今日龙舒河和清溪河两岸所有风物名胜,饱尝了贵池的秀丽风光,写下了激情澎湃的《清溪词》:“大江南兮九华西,泛秋浦兮乱清溪。水渺渺兮山无蹊,路重复兮居者迷。烂青红兮粲高低。松十里兮稻千畦。山无人兮去朝隋,霭蒙蒙兮济凄凄。哺林谷兮号水泥,走鼪鼯兮下秃鹥。忽孤垒兮隐重堤,杏冥落兮闻犬鸡。郁万瓦兮乌云齐,浮轩楹兮飞栱  。雁南归兮寒蜩嘶,等秋水兮挹玻璃。朝市合兮杂耄倪,扶箪瓢兮佩锄犁。鸟兽散兮相扶携,隐惊云兮鹜长霓。望翠微兮古招提,桂木抄兮翔云梯。若有人兮怅幽栖,石为门兮云为闺。块虚堂兮法喜妻,呼猿狙兮子鹿麛。我欲往兮奉杖藜,独长哺兮谢阮嵇”。黄庭坚将这首借景抒怀,声情并茂的词用楷书写就,苏轼词、庭坚书,文字双璧。时人将苏词、黄字刻置于池州府东门的城墙上,美轮美奂,一时成为池州人赏心悦目之妙景。

  诗中描述他在久违的钱溪所见到的熟悉的优美景物和敦厚淳朴的乡风,以及他长期以来所度 过的田园生活的美好,而自己现在的形体虽然受到了制约,不能自由,但是归隐园田的本心 却难以改变,不会长久逗留官场,最终有一天会回到家乡的园田,这个决心就如同经霜不凋 的松柏一样的坚定,不可改易。

  因此,东流也可以称得上是陶渊明仕途中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地方。东 流人也从陶公赏菊的短暂时光中,看到了这位著名诗人的诗章品德,当渊明弃官归隐的消息 传来,东流人十分惋惜和思念这位可亲可敬的父母官。公元427年,当人们得知陶公仙逝的 消息时,民间按照食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传说,把东流誉为“菊邑”,把那段“沧江 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长江称之为“菊江”,在东流立县后,将陶公艺菊的历史载入了本 县的史册。城南的康节邵先生曾作小斋二,东曰陶斋,西曰邵斋,效仿先生东蓠采菊,以不 忘先生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后来又建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 ,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11年。《东至县志》记载,陶渊明在东流作《九日 闲居》、《劝农》等诗篇,而后人却把那首《饮酒》诗中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 名句,当作是他东流艺菊的意境写照,把东蓠误指 成牛头山上的菊圃,把南山误指为历山。实际上那首诗是渊明在归隐田园后所作,指的是上 京里东园菊圃的意境。但是,无论是附会还是误会,都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父母官的崇敬。

池州陶公祠历史典故,是纪念陶渊明,如果感兴趣就去看看池州陶公祠历史典故,我是池州人,去看过的,蛮不错的噢!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池州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池州历史上出现的名人有很多 不过较有名的有志祥哥、海马!
不好意思,要去吃饭了,再说呵!

历史文化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 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历史名人  1 杜荀鹤
  (846~904)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牧之子,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2 金乔觉
  (695—794)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宪英近族子弟。少年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通晓汉文。唐开元初年,航海来华,卓锡九华山,苦行修心,广收僧徒,传经布道。贞元十年(794)夏历七月三十日,趺跏圆寂,寿年九十九年。僧徒将其肉身跌坐石函中,越三年“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
  3 费冠卿
  (生卒年不详)字子军,青阳县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进士后,居长安待授官职。惊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驰归。至家,见母已安葬,悲恸欲绝,遂于母墓旁结庐守孝三年。嗣后,隐居九华山少微峰下达十余年之久。
  4 李芃
  (722—785)字茂初,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永泰元年(公元621年),以秋浦复置池州, 李芃被“诏行州事”,首任池州刺史。
  5 周 馥
  (1837~1921)字玉山。建德(今东至)人。曾任四川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位。著有《易理荡参臆言》、《负喧闲语》、《玉山诗集》、《周悫慎公全集》。
  6 许世英
  (1873~1964) 字静仁,秋浦(今东至)人。清末民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华民国总理。
  7 张乔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人。昭宗时进士。与许裳、郑谷等人号称“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唐诗纪事》卷十七,《唐才子传》卷十。
  
  8 姚依林
  姚依林同志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1917年9月6日出生于香港,幼年丧父,随母亲在江苏、浙江、上海生活。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他在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参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姚依林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北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
  姚依林同志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旅游资源
  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境内拥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还有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


九华山是哪位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是一个充满神圣气息的特色自然风景区,其内部充满了各种极其有效的典故和传说。很多游客对九华山的人文情怀并不熟悉,所以只要知道它是中国四大名山,这里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九华山,分析道场。九华山是哪个菩萨的道场?土王菩萨原因:九华山佛教是佛教传播世俗,引导和融合儒道的产物,九华山是佛道互动...

臭鳜鱼的历史典故
臭鳜鱼的历史典故如下: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贵池、铜陵、大通等地鱼贩每年入冬时将长江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因要走七八天才到屯溪,为防止鲜鱼变质,鱼贩装桶时码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并经常上下翻动;鱼到徽州,鳃仍是红的,鳞不脱,质不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异味。洗净后以热...

清明杏花雨什么典故?
这个典故实际上是源于杜牧的一首诗,叫《清明》。还是的内容是这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实际上就写出了清明时节经常会大雨纷纷的样子。然后因为杜牧的这首诗非常有名,所以有一个景点也非常出名,就是池州的杏花村在那里有非常著名的杏花村酒,所以...

有关齐山的历史故事
其中,足以吸引众多人士,到池州来,追迹访古,吟咏凭吊,在较长时间期,影响齐山品貌的诗就是《九日齐山登高》(《樊川文集》卷三):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在这首诗中,杜牧一连用了三个典故,是使...

钮氏历史名人介绍
钮氏历史名人介绍一、钮宣义:卒于公元前481--前468年间。《夫椒钮氏宗谱》记载:“排行26,寿85岁,配丁氏,子一女二,长女为吴王阖闾第八宫妃,周敬王时公仕吴,为从卫骑都尉(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司令),食邑吴兴,后以谏夫差不从,隐居夫椒以令终,题其墓碣曰:故吴从卫都骑,德义钮公墓,越王悯其忠,亲往祭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女将军?
1、妇好 殷高宗武丁妃妇好,帮助武丁征伐周围的方国,例如在汉水中上游的巴方。但她是考古发现的,古代文献没有记录。(容后提供甲骨卜辞释文)2、荀灌 晋平南将军、襄阳太守,都督江北诸军事,曹操重要谋士荀彧之后荀崧女荀灌,她自幼好骑射,在宛城被数万胡骑围困时,以十三岁稚龄,率十余死士突破...

九日齐山登高末尾用典故有这么作用
在尾联中,诗人承接着上联“登临恨落晖”的意境,引用了齐景公牛山泣涕的故事来进一步自我安慰。通过联想眼前的池州齐山,诗人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古代齐景公在牛山之上的悲泣联系起来,认为这种因夕阳西下而生发的对生命短暂的哀愁,是古今皆有的情感体验。因此,诗人认为这种感受并非独属于今世,也...

安徽这5处旅游胜地,一定要去看看,历史悠久,风景秀美
八公山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因为所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的重要位置, 历史 上战事频繁,遗存丰富,传说颇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这里。因汉淮南王刘安在此招贤纳士,谈古论今,炼丹 养生 ,有八位最达贤能门客称作八公,八公山由此得名而来...

巾帼英雄典故,动人故事
妇好 妇好,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

九日齐山登高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的什么感情?
典故: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表达感情:诗人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