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火教 诺斯替 袄教 景教 摩尼教de区别联系

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在中国又译作“袄教”。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
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祆(音同「掀」)教”。注意不要把“祆”写错成为“祅”。

琐罗亚斯德教是一种二元论的宗教,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受他很大的影响,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宗教中。目前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Parsi)中仍有很大的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前628年-前551年),他出身于安息帝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

主要教义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存在着代表光明的善神阿胡拉·玛兹达和代表黑暗的恶神安格拉·曼纽,善神的随从是天使,恶神的随从是魔鬼,互相之间进行长期、反复的斗争,为了战斗,阿胡拉·玛兹达创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创造了火。琐罗亚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胜利的结果,琐罗亚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产生一个儿子,他指定第三个儿子为救世主,以彻底肃清魔鬼,使人类进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琐罗亚斯德教认为人死后要进入“裁判之桥”,根据其生前所作所为决定入地狱或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时都要最后受一次最后审判,恶人的灵魂可以荡除罪恶而复活。.

传到中国的是诺斯替教,唐译“景教”
起源
景教始创人为聂斯脱里(Nestorius, 380年-451年),一说指他生於叙利亚,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说」,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生育耶稣肉体,而非受予耶稣的神性,因此反对将她作为神旨膜拜。

428年,聂斯脱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亚历山大宗主教奚利尔(Cyrillus of Alexandria)猛烈抨击,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开后,多个教派的冲突虽被调解,但聂氏被革除主教职务,其教派亦定作异端,最终客死埃及。

5世纪末,聂派教徒迁往波斯,曾先后以Chaldea 或亚述教会名义传教,大本营一度迁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盛极一时。此后,景教被传到中亚细亚等地,至六世纪末,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

当聂派传入中国时,以景教命名,学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说英语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聂斯妥里教会归类於东方正统教派( 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东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y,虽然在中文上字面意思相同),这是非常不对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东方教派”(包含Oriental 和 Eastern)教会的基督论都和聂斯妥里教派相牴触。

摩尼教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承认, 摩 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首先,拜火教,又称为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发源于古波斯的古老宗教,但是和明教是两个不同的宗教,明教是摩尼教,也是发源于波斯,那么,摩尼教在现代已经完全灭亡了,而拜火教现在还存在,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伊朗地区是后来接受伊斯兰教的,在伊朗的北方偏远地区,依然还有一些人坚守拜火教传统,但是人数比较少,另外,在波斯接受伊斯兰教时,一部分拜火教徒不愿改变信仰,就离开波斯,迁徙到了印度,这部分人员一直信守拜火教,在印度称为帕西人;
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义所创的一个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且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和宗教制度。摩尼教在波斯被指为异端,摩尼本人获极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转向罗马东部、印度北部扩张影响,从4世纪至6世纪广泛流行于中亚以及地中海一带,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献于武则天,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创立。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一个活跃的领域。唐朝时曾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景教在香港仍有其少量教徒。

景教,袄教,和摩尼教。谁能给介绍一下啊

唐朝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教派的称谓。聂斯脱利为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在东罗马被视为异端,受到迫害。一部分追随者逃至波斯,得到波斯国王保护,成立独立教会,与摩尼教、祆教共同形成波斯当时的三大宗教,流行中亚。汉地景教的名称是教徒自己所取,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罗人伊斯出资于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存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内有“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数语,可能是既取“基督”的谐音,又取光明辉煌的含义。敦煌遗书中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也是景教在中国流传的宝贵资料。
唐贞观九年(635),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此教传入中国。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诏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并命令在长安城中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许其传教。
高宗也加以保护。当时中国人亦称景教寺为波斯寺。玄宗即位之初,景教颇遭非难,但靠罗含等教士的努力和玄宗的保护,未遭厄运。唐天宝四载(745)玄宗下令改称为大秦寺。
景教的寺院不仅建于长安,地方府州也有。肃宗即位,在西北地区建立寺院,信奉者不仅是来华的西域人,也有中国人,并有翻译的经典。如阿罗本时代翻译的《序听迷诗所经》、《一神论》等。唐武宗会昌废佛,景教同被禁止。后来衰微,元代再度传入,教徒与来自欧洲的天主教教徒并称为“也里可温”。元亡后,再次衰落。
景教即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聂斯脱里派(或译涅斯多留教派),起源於今日叙利亚,也称为亚述东方教会,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一个活跃的领域。唐朝时曾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今天仍有少量教徒在香港出现。
摩尼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明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
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承认, 摩 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祆教是起源于伊朗的宗教,祭祀圣火,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创始人就是查斯图斯特拉,宗教典籍《阿维斯塔》有汉译本。祆教在阿拉伯人侵入波斯后,就被灭了,伊朗还残存有很少量的在一些山区,一部分逃到印度这一带,成为印度一个商人种姓。祆教在中国曾经传播非常广泛,山西至今还存有祆楼。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大约就是亚美尼亚这里的基督教派系在中国的名称。宽泛一点算东正教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