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个阶段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读书和壮游;困居长安;漂泊西南。下面,就让我们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时代里去吧!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从家世看,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儒家仕人家庭。杜甫在三十四岁之前,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他七岁学诗,至二十岁结束书斋生活,而后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壮游”。此时正值盛唐“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诗作里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这一时期的杜甫曾与李白一道去寻仙访道,并共同在梁、宋一带有过狂放的豪侠之游。我们可以想象,年轻的杜甫曾经是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济世豪情登临泰山,又是怎样与天才的李白把酒欢歌。不识愁滋味的杜甫与李白,因为共同的豪情而结为知己。这时的杜甫是幸福的,那种胸怀天下的壮志,那种裘马轻狂的快意,在其诗作中展露无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驰骋千里的骏马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这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决不亚于李白的豪气与浪漫。此时的杜甫,胸怀大济苍生的梦想,同盛唐众多的诗人一样,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杜甫是快乐的。
  但是,这样的快乐并未维持多久。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考取进士入仕为官便成了杜甫的首选。于是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但由于奸相李林甫压制天下人才,在其暗箱操作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还说是“野无遗贤”,考试成为一场骗局。这对自许甚高的杜甫是个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杜甫,郁郁寡欢,但又不得不困守长安,以求入仕机会。杜甫是渴望当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大济苍生、为国尽忠的政治理想。但具有悲剧意味的是,在统治者的眼中,杜甫不过是一个无名小辈。和当时众多的读书人一样,进入统治阶层是杜甫日思夜想的事情,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若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中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韦左丞即韦济,是武后时宰相韦思谦的孙子,武后、中宗时宰相韦嗣立的儿子,出身显贵,时任桓州刺史,杜甫与之有文字往还,因此在困居长安期间,曾求韦济帮其跑关系,以求引荐,但却没什么效果。应该说此时的杜甫,为了生活,已经顾不上什么清高了。他奔走于权贵之间,哪里还有什么年少时的狂放和豪气呀!生活的艰难逼面而来,理想与现实的隔阂竟是如此让人伤心!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起来,以至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穷困潦倒的杜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闲与昂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口之不易。这是杜甫命运的悲剧,是他人生的悲剧,但更是社会的悲剧。当时社会矛盾已经日渐加深,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但敢怒不敢言,杜甫只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当中的一员而已,他在《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其关怀现实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他在《醉时歌》中写道:“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杜甫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日渐深刻,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又不得不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献赋,希望以文才受到重视而谋得一官半职,但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冬天,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官职。而杜甫已经四十三岁了。但他还是接受了,就职前,他从长安到奉先去探望妻儿,这一路可以说在杜甫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沉重阴影。一路上,他见到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一切,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返家后见到的是小儿子已被活活饿死的惨象。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困居长安,上下求索的遭遇,怎不令诗人肝肠寸断?虽然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年长叹,但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忧国忧民之情怀即使在他失意飘零的一己悲怆中也从未舍弃。但是,对他来说,这个“官”也来得太不是时候了,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还没过上安稳日子的杜甫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成了难民中的一员,他准备去投奔唐肃宗,但半路却被叛军抓获,在长安当了八个月的俘虏。这段日子是难熬的,身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杜甫无法忘却的是国恨家愁,他的心里浮现出妻子儿女的面容,浮现出一家人往日相聚的画面。他独自坐在幽冷的房中,看四壁凄清,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想到往日儿女的可爱,妻子的温柔,不禁泪流满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亲人啊,你们在家里过得怎么样?你们也在望着这一轮明月吗?战争啊,你何时才会停止?祖国啊,你何时才会安定?愁啊,愁啊,杜甫的头发都愁白了。心力交瘁的诗人,脸上流着泪,心里滴着血,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忧愁就是人民的忧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诗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战乱带来的荒凉和破败,诗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哀怨。“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诗人的心,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九月,长安收复,杜甫一家又来到长安,于第二年因房琯之事而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杜甫又在洛阳去华州的路上,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战乱的痛苦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于是,他满怀悲愤的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于是,我们再一次见到了性情中人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诗人伟大的心灵再次在现实面前落泪了。这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杜甫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前往秦州,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
  到了秦州后,由于生活无着落,杜甫于乾元二年冬天翻山越岭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县,这是他行路最多、生活最艰苦的一年。生活的残酷几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但是,为了生存,杜甫又不得不继续南下,去蜀中投靠房琯、刘秩、严武等朋友,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涯。
  他先到成都,靠严武等人的接济,在浣花溪边盖了草堂。不久兵乱,他又入梓州。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后,将他从梓州接回,聘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但不到半年他就因性情刚直、不愿身为幕府而辞去了职务。此时的杜甫,饱受战乱之苦,对国破乱离的生活已经有着无比真切的体验。他的心已经成了一面时代的镜子,因感受的直接、思考的深入、观察的敏锐而洞见了社会的黑暗。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纵然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感伤,他变革现实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沉重的生存压力和悲惨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他心灵的敏锐、博大和伟岸。他具有像屈原一样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说,杜甫的愿望,乃是屈原精神的再度辉煌,而且是极度辉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对杜甫的这种精神推崇倍至:“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在成都期间,杜甫虽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但仍是多病多愁的。“花近高楼客伤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他常常漫步在江边,望着缤纷的落英和消逝的江水,肝肠寸断,心中涌起无限愁思。“肠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入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漫兴》)生活已经平静了,但诗人的心又怎能平静?不久,严武病卒成都,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离乱中,在漂泊中,一生就将这样结束了,理想只是心灵中曾经的过客,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而诗人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无力去完成什么宏图大志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命运,你是多么无情啊!”杜甫恐怕只能这样仰天长叹了。大历三年,他出三峡到荆州,不意受到冷遇,遂漂流到岳州,他在《登岳阳楼》中说自己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时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聋齿落,右臂偏瘫,还患有肺病和风湿病,自身已难保。他说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但是,孤独的杜甫却依旧在惦念着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而流泪。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从岳州到达衡州时,友人已调任潭州;当他赶到潭州时,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无诗人安身之地!杜甫彻底绝望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已摧残了杜甫的身体,当他再由潭州返回岳州时,受尽了磨难的诗人,在漂流于湘江的船上去世了。
  纵观杜甫的一生,其实就是悲剧的一生。他身上有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秉性。忠君、爱国、爱民是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人生理想,但这样的人生理想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战乱频仍的年代里,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击碎。这不是杜甫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共有的人生悲剧。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残酷在杜甫的诗篇中变成了一个个清晰而惨烈的历史镜头。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理想的被毁灭和生命的遭摧残,让我们记住的是他精神生命的高贵和伟岸,他的良知的真诚和勇气。他的良知的情怀及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杜甫是一个有才的人,你看他诗里所透出的灼灼才气,足以穿透古今,但他却未能“兼济天下”;杜甫又是一个有情的人,你读他的诗,会一遍遍地体味到他对人民命运的含泪悲情,但却又未能“独善其身”。他拥有“达”的本钱,却未能有“达”的境地,命运所给予他的只是无休止的穷困和悲苦。他是一个命运的失败者。一个人无才无德无情无义也便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德干成一分事情也便罢了,最可悲的是当他德才兼备且情义两全时,却仍时时刻刻被理想抛弃,被现实摧残,到最后所梦想的事一件也没有干成。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悲情和眼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透过他那被称为“诗史”的不朽篇章,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彻筋骨的苍凉。当他坐在湘江的船上,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而老泪纵横之时,他一定在冷硬的寒风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痛得他伤心,又让他无奈。

  PS:挺着急的,就在网上给你找了一下,现在是为了作业找杜甫,希
  望你以后多看看他的诗,也多看看古代文学。这样更好喽!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读书和壮游;困居长安;漂泊西南。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从家世看,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儒家仕人家庭。杜甫在三十四岁之前,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他七岁学诗,至二十岁结束书斋生活,而后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壮游”。此时正值盛唐“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诗作里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这一时期的杜甫曾与李白一道去寻仙访道,并共同在梁、宋一带有过狂放的豪侠之游。我们可以想象,年轻的杜甫曾经是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济世豪情登临泰山,又是怎样与天才的李白把酒欢歌。不识愁滋味的杜甫与李白,因为共同的豪情而结为知己。这时的杜甫是幸福的,那种胸怀天下的壮志,那种裘马轻狂的快意,在其诗作中展露无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驰骋千里的骏马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这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决不亚于李白的豪气与浪漫。此时的杜甫,胸怀大济苍生的梦想,同盛唐众多的诗人一样,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杜甫是快乐的。
但是,这样的快乐并未维持多久。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考取进士入仕为官便成了杜甫的首选。于是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但由于奸相李林甫压制天下人才,在其暗箱操作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还说是“野无遗贤”,考试成为一场骗局。这对自许甚高的杜甫是个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杜甫,郁郁寡欢,但又不得不困守长安,以求入仕机会。杜甫是渴望当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大济苍生、为国尽忠的政治理想。但具有悲剧意味的是,在统治者的眼中,杜甫不过是一个无名小辈。和当时众多的读书人一样,进入统治阶层是杜甫日思夜想的事情,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若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中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韦左丞即韦济,是武后时宰相韦思谦的孙子,武后、中宗时宰相韦嗣立的儿子,出身显贵,时任桓州刺史,杜甫与之有文字往还,因此在困居长安期间,曾求韦济帮其跑关系,以求引荐,但却没什么效果。应该说此时的杜甫,为了生活,已经顾不上什么清高了。他奔走于权贵之间,哪里还有什么年少时的狂放和豪气呀!生活的艰难逼面而来,理想与现实的隔阂竟是如此让人伤心!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起来,以至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穷困潦倒的杜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闲与昂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口之不易。这是杜甫命运的悲剧,是他人生的悲剧,但更是社会的悲剧。当时社会矛盾已经日渐加深,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但敢怒不敢言,杜甫只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当中的一员而已,他在《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其关怀现实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他在《醉时歌》中写道:“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杜甫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日渐深刻,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又不得不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献赋,希望以文才受到重视而谋得一官半职,但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冬天,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官职。而杜甫已经四十三岁了。但他还是接受了,就职前,他从长安到奉先去探望妻儿,这一路可以说在杜甫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沉重阴影。一路上,他见到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一切,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返家后见到的是小儿子已被活活饿死的惨象。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困居长安,上下求索的遭遇,怎不令诗人肝肠寸断?虽然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年长叹,但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忧国忧民之情怀即使在他失意飘零的一己悲怆中也从未舍弃。但是,对他来说,这个“官”也来得太不是时候了,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还没过上安稳日子的杜甫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成了难民中的一员,他准备去投奔唐肃宗,但半路却被叛军抓获,在长安当了八个月的俘虏。这段日子是难熬的,身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杜甫无法忘却的是国恨家愁,他的心里浮现出妻子儿女的面容,浮现出一家人往日相聚的画面。他独自坐在幽冷的房中,看四壁凄清,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想到往日儿女的可爱,妻子的温柔,不禁泪流满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亲人啊,你们在家里过得怎么样?你们也在望着这一轮明月吗?战争啊,你何时才会停止?祖国啊,你何时才会安定?愁啊,愁啊,杜甫的头发都愁白了。心力交瘁的诗人,脸上流着泪,心里滴着血,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忧愁就是人民的忧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诗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战乱带来的荒凉和破败,诗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哀怨。“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诗人的心,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九月,长安收复,杜甫一家又来到长安,于第二年因房琯之事而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杜甫又在洛阳去华州的路上,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战乱的痛苦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于是,他满怀悲愤的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于是,我们再一次见到了性情中人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诗人伟大的心灵再次在现实面前落泪了。这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杜甫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前往秦州,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
到了秦州后,由于生活无着落,杜甫于乾元二年冬天翻山越岭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县,这是他行路最多、生活最艰苦的一年。生活的残酷几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但是,为了生存,杜甫又不得不继续南下,去蜀中投靠房琯、刘秩、严武等朋友,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涯。
他先到成都,靠严武等人的接济,在浣花溪边盖了草堂。不久兵乱,他又入梓州。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后,将他从梓州接回,聘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但不到半年他就因性情刚直、不愿身为幕府而辞去了职务。此时的杜甫,饱受战乱之苦,对国破乱离的生活已经有着无比真切的体验。他的心已经成了一面时代的镜子,因感受的直接、思考的深入、观察的敏锐而洞见了社会的黑暗。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纵然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感伤,他变革现实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沉重的生存压力和悲惨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他心灵的敏锐、博大和伟岸。他具有像屈原一样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说,杜甫的愿望,乃是屈原精神的再度辉煌,而且是极度辉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对杜甫的这种精神推崇倍至:“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在成都期间,杜甫虽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但仍是多病多愁的。“花近高楼客伤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他常常漫步在江边,望着缤纷的落英和消逝的江水,肝肠寸断,心中涌起无限愁思。“肠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入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漫兴》)生活已经平静了,但诗人的心又怎能平静?不久,严武病卒成都,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离乱中,在漂泊中,一生就将这样结束了,理想只是心灵中曾经的过客,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而诗人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无力去完成什么宏图大志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命运,你是多么无情啊!”杜甫恐怕只能这样仰天长叹了。大历三年,他出三峡到荆州,不意受到冷遇,遂漂流到岳州,他在《登岳阳楼》中说自己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时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聋齿落,右臂偏瘫,还患有肺病和风湿病,自身已难保。他说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但是,孤独的杜甫却依旧在惦念着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而流泪。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从岳州到达衡州时,友人已调任潭州;当他赶到潭州时,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无诗人安身之地!杜甫彻底绝望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已摧残了杜甫的身体,当他再由潭州返回岳州时,受尽了磨难的诗人,在漂流于湘江的船上去世了。
纵观杜甫的一生,其实就是悲剧的一生。他身上有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秉性。忠君、爱国、爱民是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人生理想,但这样的人生理想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战乱频仍的年代里,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击碎。这不是杜甫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共有的人生悲剧。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残酷在杜甫的诗篇中变成了一个个清晰而惨烈的历史镜头。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理想的被毁灭和生命的遭摧残,让我们记住的是他精神生命的高贵和伟岸,他的良知的真诚和勇气。他的良知的情怀及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杜甫是一个有才的人,你看他诗里所透出的灼灼才气,足以穿透古今,但他却未能“兼济天下”;杜甫又是一个有情的人,你读他的诗,会一遍遍地体味到他对人民命运的含泪悲情,但却又未能“独善其身”。他拥有“达”的本钱,却未能有“达”的境地,命运所给予他的只是无休止的穷困和悲苦。他是一个命运的失败者。一个人无才无德无情无义也便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德干成一分事情也便罢了,最可悲的是当他德才兼备且情义两全时,却仍时时刻刻被理想抛弃,被现实摧残,到最后所梦想的事一件也没有干成。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悲情和眼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透过他那被称为“诗史”的不朽篇章,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彻筋骨的苍凉。当他坐在湘江的船上,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而老泪纵横之时,他一定在冷硬的寒风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痛得他伤心,又让他无奈。

读书和壮游;
困居长安;
漂泊西南

杜甫人生4个阶段的简介

一、读书与壮游,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二、困守长安十年,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
四、漂泊西南,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扩展资料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1、《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大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2、《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3、《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4、《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5、《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35 岁—44 岁)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变得...

杜甫的人生历程
一、青少年阶段(公元712-730年)1、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瑶湾(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2、公元712-717年,杜甫经常往来于巩县和郾城(今河南漯河市);3、公元717-730年,杜甫定居洛阳。二、第一次游学阶段(公元730-735年)4、公元730年,杜甫到达郇瑕(今山西运城市猗氏县),然后沿水...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用四个成语概括?
1. 贫贱之交:杜甫年少时家境贫寒,与贫苦人家结交,体验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疾苦。2. 气吞山河:杜甫中年时期,成为官员,游历各地,目睹天下风云变幻,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诗篇。3. 忧国忧民:杜甫晚年时期,国家政治动荡,社会动荡不安,他深感国家民族的危机,写下了一大批忧国忧民的诗篇。4....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分别为什么?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年至755年,35岁至44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代表作《兵车行》。三、陷贼(从“安史之乱...

杜甫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
杜甫人生经历四个阶段是: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乱世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1、漫游时期,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2、困居长安时期,天宝六载(747年),...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哪四个阶段简述每个阶段内容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2.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

杜甫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3、陷于安史叛军中的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亲历山河破碎,人民困苦不堪。作品着重表现人民困苦。4、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这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作品占一生总数百分之60以上,...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
3、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杜甫往奉先县家中探望家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这年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由于敌情严重,这年五月,他又离开长安,把妻子儿女从奉先县带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

杜甫有哪些早期,中期,晚期的古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题材,创作时间跨越了唐玄宗至唐宣宗时期。按照时间顺序,杜甫的古诗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一、早期(约公元712年至758年)早期的杜甫主要以写景为主,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豁达洒脱为特点。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春望》、《登高...

杜甫人生四大阶段内容
1、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2、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3、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

字意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