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法中说的圆教,通教,别教等等是什么意思?是不同的法门?宗派?还是菩萨果位?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
  藏教,又称三藏教。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四阿含为经藏(《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名四阿含),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阿含、毗尼、阿毗昙,都是梵语,其实就是经、律、论。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所以称做三藏教。

  1。藏教就是小乘教,大小乘都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而独称小乘为藏教,这是有其根据的。《法华经》说:“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大智度论》说:“处处以摩诃衍(大乘),斥三藏法。”这里很明显地指出,三藏教就是小乘教。而且小乘三藏,部秩各别;大乘经律二藏,混而不分;所以三藏之名,独归于小乘。

  2。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通前通后,所以叫做通教。

  钝根的人,依通教修行,但能见到真空理性,不能从空中见到不空的道理,结果,还只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证同样的真谛涅槃,所以说通前藏教。利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见到空理,而且还能见到不空的道理,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这中道佛性,又分两种:一种叫但中,一种叫不但中。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是有一边,涅槃是空一边,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边,独显一中,如离却虚空,别指一月,这样见到但中,使被接入别教;不但中是即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当体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样见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圆教。这种但中、不但中的被接,便是通后别、圆的道理,所以说通后别、圆。

  智者大师的《四念处》中说通教有三种意义:一、因果俱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如《涅槃经》所说三兽渡河,谓象、马、兔,河喻真空理性;菩萨喻象,菩萨亲见真空理性,断惑时烦恼习气俱尽,如象渡河,深入河底;辟支佛喻马,辟支佛也见真空理性,既断烦恼,更侵习气,然不能令习气净尽,如马渡河,不及象深;声闻喻兔,声闻也见真空理性,仅断烦恼,不除习气,如兔渡河,浮于水面。这三乘虽然有断习气、不断习气等差别,但终是同禀通教,同见空理,同断见思,同证真谛涅槃,这是因果俱通。二、因通果不通,就是接入别教的一类人,他们是依通教修行的,这是因通;而能于空中见到不空——但中佛性,结果,却证到了别教的位次,这是果不通。三、通别通圆,别、圆二教所修的因和所证的果,都与通教不同,但借通教幻有即空的道理,从空悟入不空,见中道佛性,得入别、圆二教,所以说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门,这便是通别通圆。

  又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皆通,所以叫做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是教通;同见真谛理性,是理通;同得一切智,是智通;同断见、思惑,是断通;同乘摩诃衍,是行通;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位通;同学般若波罗蜜,是因通;同到萨婆若海,是果通。八法俱通,所以叫做通教。

  通教的经典,不比三藏教,有阿含、毗尼、阿毗昙等别部可指;凡是方等、般若部中的经典,有明三乘人共禀共行的,便是属于通教。

  3。别教,是三界外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别异于前之藏、通二教;别异于后之圆教,所以叫做别教。

  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相生的次第,是这样的:没有言教,就不能说明道理,所以第一是教;言教所以说明道理,所以第二是理;明白了道理,就可以生起智慧,所以第三是智;有了智慧,才可以断惑,所以第四是断;断惑必须修行,所以第五是行;修行就可以证得种种位次,所以第六是位;位次之始,是第七因;位次之终,是第八果。又中道佛性是第七因,妙觉极果是第八果。

  所谓八法皆别:一教别,独被菩萨,不通二乘,是别前藏、通二教;又不是圆教一乘,是别后圆教。

  二理别,真、俗、中三谛,隔历不融,次第而证。藏、通二教,没有三谛的名称,是别前二教;又不是圆融三谛,是别后圆教。

  三智别,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次第而证。藏、通二教,但有一切智和少分道种智,没有一切种智,是别前二教;圆教三智一心中得,今既次第,是别后圆教。

  四断别,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惑次第而断。藏、通二教,但断见思惑和少分尘沙惑,无明名字尚不可得闻,何况论断,是别前二教;圆教不断而断,圆断三惑,今既次第而断,是别后圆教。

  五行别,行谓圣行(戒、定、慧,名圣行)、梵行(慈、悲、喜、舍,名梵行)、天行(依理成行,名天行)、婴儿行(从天行体,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婴儿行)、病行(示同烦恼,名病行),五行次第而修。藏、通二教,但有圣行和少分梵行,没有天行、婴儿行、病行,是别前二教;圆教一行一切行,圆修五行,今既次第,是别后圆教。

  六位别,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十地(十圣)等位次。不同藏教的七方便、四果和缘觉、菩萨三乘的位次,不同通教十地的位次,是别前二教;圆教一位一切位,随举一位,即圆具诸位,今位位不能相收相摄,是别后圆教。

  七因别,一因迥出,正因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二者之外。藏、通二教,不知正因佛性,是别前二教;圆教明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同时具足,今既一因迥出,是别后圆教。

  八果别,一果不融,位位不相即,直到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道理。藏、通二教,不知法身,是别前二教;圆教四德(常、乐、我、净)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同时具足,一德一切德,一身一切身,今既不然,是别后圆教。

  别教的经典,也不比三藏教有别部可指;诸大乘经中,广说菩萨历劫修行,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互不相摄等,便是别教之相。

  4。圆教,《四教仪》:“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这里,用四重名义,来解释圆教。什么是圆妙呢?《辅宏记》:“三谛圆融名圆,不可思议名妙。”三谛,是真谛、俗谛、中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但举真谛,真谛中具俗、中二谛;举俗谛,俗谛中具真、中二谛;举中谛,中谛中具真、俗二谛;一谛中具三谛,名之为“圆”。又真谛遍于俗、中二谛,俗谛遍于真、中二谛,中谛遍于真、俗二谛,一谛遍于三谛,名之为“融”。如是互具互遍,不可思议,名之为“妙”,这是圆妙的意义。什么是圆满呢?《辅宏记》:“三一相即为圆,无有缺减故满。”一谛即是三谛,三谛即是一谛,名为“三一相即”,一谛中具足三谛,全三谛即是一谛,名为“无有缺减”,这是圆满的意义。什么是圆足呢?《辅宏记》:“圆见事理名圆,一念具足为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这些道理,后面详述),于一念中见,名为“圆见事理”,一念心中,具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名为“一念具足”,这是圆足的意义。什么是圆顿呢?《辅宏记》:“教体本周名圆,非渐次成名顿。”三谛为立教之体,遍于一切,名为“教体本周”,三谛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是为“非渐次成”,这是圆顿的意义。通而言之,自从初发心时,直至成佛,都具有这四重意义。若别而言之,则圆妙、圆足、圆顿三重意义,初发心时,便已具备;圆满一义,唯属于佛。因为色心本妙(圆妙),本具万法(圆足),天然之德,非造作所成(圆顿),所以初发心时,便已具备;而惑无不尽,德无不满(圆满),就必须属于妙觉极果了。

  再说圆教的功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圆伏,是圆伏五住。(五住是五种惑,一、一切见住地惑,就是三界分别见惑,谓诸众生,用意根对法尘,分别而起种种邪见,住着三界,这是一切见住地惑。二、欲爱住地惑,就是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用五根对五尘,起贪爱心,住着欲界生死,这是欲爱住地惑。三、色爱住地惑,就是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着色界禅定,不能出离,这是色爱住地惑。四、有爱住地惑,就是无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感,住着无色界禅定,不能出离,这是有爱住地惑。五、无明住地惑,就是根本无明惑,谓声闻、缘觉,不了此惑,沉空滞寂,不能广修六度万行,住在方便有余土;大乘菩萨,能断此惑,然犹未尽,住在实报庄严土,这是无明住地惑。)圆教人初闻圆教名字,开悟圆教道理,便能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境智相应,五住惑不伏而伏,名为圆伏。

  圆信,是圆常正信。《止观》:“云何圆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无遮无照,皆究竟清净自在。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是名圆信。”上面所说,使是一境三谛的道理。一切诸法,当体即空,本无所有,不可执着(空);然而因缘和合,成种种法,如梦如幻,不无虚相(假);究竟唯是一心(中);但举一法,无不具有三谛之理。三谛之理,本悉空寂,所以说“无一二三”,无便是遮,一切都遮,纤尘不立,显真空义;三谛之理,宛然具备,所以说:“而一二三”,而便是照,一切显现,万法具彰,明妙有义;无遮无照,究竟清净自在,明真空、妙有,两不相碍,非但不碍,而复相融,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这是一境三谛的道理。彻法底源,所以为“深”,包含法界,所以为“广”,毕竟不可思议,所以为“非深非广”,对于这种道理,能够彻底信入,不怖,不疑,亦不怯弱,名为圆信。

  圆断,是一断一切断。五住惑本来无性,全即法界。既信一境三谛之理,从此进修,便能不断而断,断五住惑,开佛知见,住大涅槃,名为圆断。

  圆行:是一行一切行。《止观》:“云何圆行?一向专求无上菩提,即边而中,不余趣向,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这也是依一境三谛而修,随观一境,皆即三谛,所以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不如二乘为无边所寂,不如凡夫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念念与中道第一义谛相应,名为圆行。

  圆位,是一住一切位。《止观》:“云何入圆位?入初住时,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是名圆位。”证初住时,即具一切诸位功德,位位相摄,行布不碍圆融,名为圆位。

  圆自在庄严,以一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止观》:“圆自在庄严者,或于此根入正受(正定),或于彼根起出说(出定说法),或于一根双入出,或于一根不入出,余一一根亦如是;或于此尘入正受,或于彼尘起出说,或于一尘双入出,或于一尘不入出,余一一尘亦如是;或于此方入正受,或于彼方起出说,或于一方双入出,或于一方不入出;或于一物入正受,或于一物起出说,或于一物双入出,或于一物不入出。若委说者,只于一根一尘,即入即出,即双入出,即不入出;于正报中,一一自在;于依报中,亦复如是;是名圆自在庄严。”于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说法,入出无碍;一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说法,亦入出无碍;或双入出,或不入出,亦无碍;入正受是空功德,出说法是假功德,双入出、不入出是中功德。根中如是,尘中亦然,正报如是,依报亦然。根、尘、依、正,无诸障碍,名为圆自在庄严。

  圆建立众生,以四悉檀,普益众生。《止观》:“云何圆建立众生?或放一光,能令众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得入出、双入出、不入出益,历行、住、坐、卧、语、默、作、止亦如是,是名圆建立众生。”于一光中,令诸众生,得四悉檀益,所谓欢喜益、生善益、灭恶益、入理益。得即空益,悟入真谛;得即假益,悟入俗缔;得即中益,悟入中谛。得入出益,于此光中入正受,于彼光中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得双入出益,于一光中入正受、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得不入出益,于一光中,不入正受,亦不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光中如是,根、尘、依、正,一切法中,无不如是,悉令众生,得种种益,名为圆建立众生。

  具备上述的四重意义,所谓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和七种功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名为圆教。这是诸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但化最上利根之人。这是如来称性直谈,最后付嘱,《法华经》:“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正指圆教。《法华经》又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藏、通、别三教,都是方便引逗,唯此圆教,才是真实之说。所以经中用付财、系珠等种种譬喻,说明佛之知见。经中说:“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所以我们对于圆教教义,必须特别注意,方为不负如来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隋代智顗大师判五时八教,其中化法四教即包括三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其中圆教之‘圆’即不偏而圆满之意。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载,若就教理义门之大小而言,则通、别二教为‘小中大’,圆教为‘大中大’;若就教相之偏圆而言,则藏、通、别三教为‘偏中圆’,圆教为‘圆中圆’;若就教义之圆满究竟与否而言,则通、别二教为‘半中满’,圆教为‘满中满’;若就权实而言,则别教为‘权中实’,圆教为‘实中实’;若就顿渐而言,则别教为‘渐中顿’,圆教为‘顿中顿’;若就谛理之真俗而言,藏、通、别三教为‘俗中真’,圆教为‘真中真’;若就义法之了义与否而言,藏、通二教为‘不了义’,别教为‘不了中了’,圆教为‘了中了’;若就经典之判释而言,于华严、方等、般若之说法中,虽亦皆说圆教,但均属未开显之圆,而非纯粹之圆教,仅有法华经方属纯圆。

化法四教:

   □三藏教:即小乘教。佛陀为三乘人说《阿含经》,主要宣说生灭四谛,破斥外道,以明“但空”之理(仅知空的一面,而不知同时有不空的一面),并由析空观而入无余涅槃之教。所教化的对象乃“正化声闻、缘觉乘,旁化菩萨乘”。

   □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通学的大乘初教: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成立,故为如幻的空假,观当体即空(“体空观”之教)。“通”有二义:一、通入义:此教中的钝根菩萨与二乘人仅能理解较浅的《般若经》空理,所以通入藏教;利根菩萨则能领悟较为深奥的中道妙理,最后能通入别教或圆教。二、共通义:通教为三乘共通,了知“色即是空”的真义,故名“共通”之教。通教的经典包括小乘的四阿含、《六足论》和大乘的方等。

   □别教:不共二乘而独为菩萨说,于此有别于其他三教;又由差别面观察诸法,故称“别教”。次第观空、假、中三谛而悟中道之理,其中道系观“空”、“假”之外另有独立之“中”,故称“但中”。别教的经典如《华严经》。

   □圆教:是大乘教中的“实大乘”,对最上利根菩萨丝毫不假方便权说,直接宣说内证究竟真实义的教法。如《法华经》、《涅槃经》就是圆教的教义,代表圆满的完成,且不属于顿、渐、秘密、不定的根器。此教说明法界万有,当下就是诸法实相,当下即能显现全体真如中道(生死即涅槃);观空、假、中三谛之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故此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圆教菩萨以一心观空、假、中三观,故此三观称为“一心三观”,此为天台宗独特的观法。

藏、通、别、圆。藏教里面就是小乘,小乘是初果,是这个地位的。通教,见地菩萨跟这个位次相等,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就是十信位的初信。这四教不一样,但是他断烦恼,证得的果证是相等的,也就是小乘初果等於通教的见地,等於别教初住,等於圆教的初信。这个「等」刚才说过了,只是断惑相等,智慧不等。智慧圆教比别教高,别教比通教高,通教比藏教又高,所以说是圆教最高!第二是行不退。行不退藏教里头没有,小乘里头没有,因为菩萨退居小乘,小乘里头当然就没有行不退了。通教是菩萨,别教是十回向,圆教是十信位。念不退。念不退通教里面没有,因为通教菩萨没有见性,通教的佛也没见性。要到别教初地,圆教的初住,这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这个境界这是念不退。这种状况十方世界都差不多。

  ——《无量寿经(三次宣讲)(第十集)1994/1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2-26-10》

请点开链接有具体

这些一切的与佛法有关的教。都是人为产生的。佛在的时候都一起说法的,一起学知识。可是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学习同一个东西却和别人不是同一个效果和结果。所以就觉得自己学的最好最快的是最好的。然后佛涅盘以后,大家就开始有分歧了。觉得我的好,我的厉害。就成各个团体,以自己最擅长的来成立教派。然后,接下来,慢慢发展产生了很多问题。但是佛法无差别,差别的是我们自己本身的根器,智慧,努力,修为。等等。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其归处是一!就是成佛!如果我们只在忙着法门宗派上分别起烦恼??就是跟佛法背道而驰。呵呵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扩展资料: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
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因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扩展资料:

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1、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2、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3、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 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宗教优缺点:
宗教有让宗教信仰者行动的能力,如果一个宗教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无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它可以使人断恶修善,惩恶扬善。
与优点相反,如果一个宗教宣扬不利于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思想,那么宗教信仰者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 排他性: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例如佛教徒认为道教最高神祉不过是未出轮回的天道众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不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


请解释“藏,通,别,圆”四教的内涵。
(2)『通教』,谓通 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 生四谛,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 萨,证真空之理时,能於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3)『别教』,别即...

通常所说的“五教”是指哪五教?
五教一般说来,是依天台宗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建立的,改藏为小,改通、别为始、终,圆教照旧,只插进了一个顿教。如以刊定法藏学说自负的慧苑说︰「此五大都影响天台,但加顿教。」以远绍法藏学说自任的澄观也说︰「大同天台,但加顿教。」但是澄观又说︰「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

五时八教的化法者
别于前面的藏通与后面的圆教;四、为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对最上利根菩萨解天台宗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具体判释如下:五时:初时,说华严(释迦如来,成道之初,于三七日中,体察法界实相。此时的教法,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二乘无闻)第二时,说阿含(阿含,此云无比法。有...

哪位善知识能告诉我,藏通别圆各个教的经典分别是哪些
通:这个通指通前通后,通前三藏教,通后别、圆二教。凡是有这个特征的都是,比如大般若经。要注意,一部经,往往不仅仅落在藏通别圆中的一类里。别:是指与前面藏通二教有别,又有别于后面的圆教。有这个特点的经典都可说包含了别教的内容。唯识类的经典有一些在此中。圆:有圆妙,圆融,...

藏通别圆如何分
‘藏教’是小乘,阿含时所说。‘通教’是大乘之初教,前面可以通小乘,后面通大乘。算是大乘法,所以贤首称为大乘始教,大乘的开始。‘别教’是纯大乘法,里面没有小乘的思想;相当于贤首的终教,就是大乘末后的一个阶段。‘圆教’是圆满教。贤首把它分为顿教、圆教。天台家把‘顿’跟‘圆’...

藏通别圆教的菩萨,具体区别是什么?要言简意赅
菩萨就是菩萨,在藏通别圆表现不同。在藏教他是被佛授记要成佛,并显示出极高的天赋,这样一个荣誉称号;在通教,因为通教一定和别的一起出现,所以可以不算通教的;在别教菩萨指(登地菩萨,初地),入一真法界,开始破无明,可以百界作佛;在圆教是一样的,指初住。菩萨的修为标准就是打通...

藏通别圆教佛哪个更高?
藏教佛,人身,吉祥草上证道 通教佛,于色究竟天,现六道轮回内最庄严身,身穿天衣证道 别教佛,六道轮回之外,成法报化三身 圆教佛,实际上等于别教佛,因为菩萨已经破掉了别圆;或者说佛法就是佛说的,他一会儿说别,一会儿说圆,而佛就是佛。

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其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表法?
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借花献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认识圆教,认识佛陀的教育。另外说明佛教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指具体的菩萨。是说我们修行菩萨位有五十二个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法身大士是十信位以上的菩萨,妙觉就是佛,所以法身大士有四十二位的次第。最后我会附上解释。 圆教:《四教仪》...

别教与圆教的区别
教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1、教义不同:别教的教义强调个体差异和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而圆教则强调整体性和合一性,认为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2、适用范围不同:别教适用于个人修行的层面,强调个人的内在探索和成长。而圆教则适用于社会层面的修行,强调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阿弥陀佛,广大佛友师傅们好,谁能告诉我佛教说的三时判教,五十判教,八...
分为三个时期,称有、空、中三时,教谓之三时教。五时判教——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盘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八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是简单介绍,详情请查阅《佛学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