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的本意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孝”字的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

孝(拼音:xiào),此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

孝,会意字。早期金文的“孝”,是一个小孩儿(“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

孝字从战国楚简开始就有了隶书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孝字直接承袭战国楚简孝字形体而来,把老人的头、发、身、手合并简化为“耂”(“老”字头),最后演变为汉魏隶书及今天的楷书形体。《说文》篆文孝字形体是直接承袭西周金文孝字形体而来,而出土秦汉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体略晚于《说文》小篆孝字形体。

相关组词

1、重孝[zhòng xiào] 

最重的孝服(一般是子女为亡父亡母所穿的孝服)。

2、父慈子孝[fù cí zǐ xiào]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3、穿孝[chuān xiào] 

旧俗,人死后亲属和亲戚中的晚辈或平辈穿孝服,表示哀悼。

4、尽孝[jìn xiào] 

(对父母和长辈)努力履行孝道。

5、孝女[xiào nǚ] 

对父母孝顺的女儿。

6、孝衣[xiào yī] 

旧俗在死了尊长后的一段时间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7、披麻戴孝[pī má dài xiào] 

旧俗子女为父母居丧,要服重孝,如身穿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绳等,叫披麻戴孝。

8、谢孝[xiè xiào] 

旧俗指孝子等向吊唁的亲友行礼,特指服满后拜访吊唁的亲友表示感谢。

9、热孝[rè xiào] 

祖父母、父母或丈夫去世不久身穿孝服,叫热孝在身。

10、忠孝军[zhōng xiào jūn] 

金 代军队名,集 河朔 各路归顺的人所组成。



[编辑本段]基本释义 [1] ① 孝顺:尽孝 | 孝子 ② 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③ 丧服:穿孝 | 戴孝 ④ 孝姓 [编辑本段]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编辑本段]《论语》论“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为第一解涵意较广,故详细说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还有一些健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编辑本段]“百孝经”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後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後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後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编辑本段]孝文化根据地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 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董永墓,黄香墓,孟宗哭竹处……光阴流转,以上历史遗迹多不复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筑——董永公园。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观,再现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1996年,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孝文化,在董永公园“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蜡像。沐浴淳朴的孝德古风,孝感孝文化历久弥新。 古风新貌:移小孝为大孝 孝感以孝传名。仅据明、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史册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传承古代孝文化,必须“扬弃”。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曾当选孝感“十大孝子”的刘青枝,一人“撑四家、养八老”;倾情孝亲敬老的余汉江,7年来共计捐款达500万元,今年元月8日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蜚声华夏。 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近年来,孝感社会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乡》画册编印发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万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开始,孝感学院在校报开辟《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使孝感成为继济南之后,我国第二个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关部门正着手准备,将“董永”品牌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紧密筹备中。 孝感人给“孝”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 [编辑本段]与孝文化有关的传说 董永的故事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编辑本段]“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动天 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 老莱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楚国人。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开心,。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仲由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自幼丧母,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给他用芦花。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芦花飞出。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着劝阻:“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两个弟弟衣单。”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 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便陪在太后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早年丧父,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 曾母啮指心痛 曾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学》一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进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连心。 虞蔡顺拾椹供母 蔡顺,字君仲,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对母极孝。时遇王莽之乱,年岁饥荒,粮食缺乏。蔡顺拾桑椹充饥,并以不同的容器分装。一队赤眉军经过,问他,他说:“黑甜的给母亲,青的给自己吃。”赤眉军称赞其孝顺,赠牛脚一条,白米二斗,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6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杨香打虎救父 杨香,晋朝杨丰的女儿,14岁那年,随父去田间收割稻子,突然一头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吴猛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时年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亲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顺,待婆婆极好。她的婆婆长孙夫人老了,牙齿脱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候在婆婆身边,煎汤喂药,小心看护。婆婆感动地说:“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但愿你的儿子、媳妇都会像你一样孝顺。” 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人。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见已五十余年。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为了寻母亲,他弃官前往陕西,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乡。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亲,欢聚而归。 庭坚涤秽事亲 宋朝黄庭坚,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极其孝顺,虽然任高官,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

孝字的解释 会意,形声字 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 其义有: 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3.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 4.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 人之事者也。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勿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乃孝顺第一步。 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对父母的教诲,是不是恭敬听受? 小时候,父母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吃;现在,最好的食物,记得请父母先吃了吗?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否敬给父母居住?他们的衣食住行经常关心吗? 父母交待的事情,可曾尽心尽力办好? 父母有病时,能不能尽力侍奉,想方设法减少他们的病痛? 远游在外,已经多久没有向家里问候、回去探望了呢? 更进一步,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孝的本意是对老人孝顺,《说文》:孝,善事父母者。甲骨文象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金文的上部是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老人之下有“子”,老人按着小孩的头,是小孩用头扶持老人行走,真是孝子。

“孝”字该怎样理解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编辑本段]《论语》论“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为第一解涵意较广,故详细说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还有一些健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编辑本段]“百孝经”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後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後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後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编辑本段]孝文化根据地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 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董永墓,黄香墓,孟宗哭竹处……光阴流转,以上历史遗迹多不复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筑——董永公园。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观,再现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1996年,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孝文化,在董永公园“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蜡像。沐浴淳朴的孝德古风,孝感孝文化历久弥新。 古风新貌:移小孝为大孝 孝感以孝传名。仅据明、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史册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传承古代孝文化,必须“扬弃”。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曾当选孝感“十大孝子”的刘青枝,一人“撑四家、养八老”;倾情孝亲敬老的余汉江,7年来共计捐款达500万元,今年元月8日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蜚声华夏。 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近年来,孝感社会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乡》画册编印发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万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开始,孝感学院在校报开辟《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使孝感成为继济南之后,我国第二个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关部门正着手准备,将“董永”品牌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紧密筹备中。 孝感人给“孝”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 [编辑本段]与孝文化有关的传说 董永的故事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编辑本段]“二十四孝” 1.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 曾子曾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 jordan shoes 。 离 娄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认 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 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 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 jordan >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大孝终身慕父母。 忠: 忠这个词最初是“委质为臣”式的。 古代臣的意思是买来的奴隶或战俘,他们是完全丧失了自由的。质,是一种野鸡,古人认为这种动物是很有节气的。 忠其实是分两种的,一种是绝对的忠,是对人的忠,一种是 gucci shoes 相对的忠,是对事的忠。绝对的忠是不管你上面的人做得是对不是不对,我一味的忠实于你。相对的忠,是对事的,你做得对,我全力拥护,你做的不对,那我也不会一味顺从。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并行其道,其中相对的忠不能不提的就是晏子。 晏子辅佐的是齐庄公。齐庄公和崔武子的妻妇棠姜私通,被崔武子一刀杀了,当时晏子立在崔武子家的门外,别人问他:“你的君主死了,你也从死吗?”晏子回答:“那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去死?”又问:“那么你要逃走吗?”晏子回答:“那是我的错吗?我为 louis vuitton belt 什 么要逃走?”又问:“既不死也不逃走,那么是要回家吗?”晏子回答:“君主死了,又要回到哪里去呢?君主不是立于民之上只管享乐的人,而是主持整个社稷, 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人,大臣也不是只管拿薪禄的人,而是协助君主治理整个国家的人。若是君主为社稷而死,那么便陪他一同去死,为人民而死,那么便陪他一起 死。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私人的欲望而死的,那么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于是门启而入,趴在庄公的大腿上痛哭,有人劝说崔武子 kanye west louis vuitton sneaker ,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不能杀他,留着他可以得到民心。”这就是对事的忠,可惜到了后来,忠的含义被扭曲,这种对事的忠越来越少,最后几不可闻,倒是对人的忠,绝对的忠,经过统治者的大力推崇,而大行其道,直至于,“生我之门死我户”,不一而足。 个人认为,忠更体现在相对的忠,对事的忠,它处在一种更高的阶段。 善: 存善 louis vuitton scarf 在心,但是存心善有时候做出来的事,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有时反而是反效果.有一句俗语说:“无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并不 能用简单的善与恶习来形容,因为人是立体的,不是片面的,其中包含很多东西,有些是相同的,有些是混杂的,有些甚至是对立的。这些方方面面决定了他做的 事。所以有时候即使恶人也可能无心的做了一件善事,有时候存心善的人,阴错阳差,也会作出不好的事来。这是一个动机与 louis vuitton gloves 效果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一切应该以做出来的为准,因为心里的东西实在是无从考究。如果一个人做出有利于大家的事,那么起码在这件事上,我们要肯定,他是好的。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好事,而不做一件错事,即使是无心,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时时修正自己罢了。 义: 义也可分为大义与小义,小义是更多是一种草莽之类的义,大家在一起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为朋友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它有它的局限性,往往会被一时的是非困住自己的头脑,而至于头脑发热,不计后果。 大义,则可理解为民族大义,例如大宅门中的三叔,这个人平时为人实在不怎么招人待见,但是在日本鬼子面前,他怎么样,宁死不做卖国贼,这就是大义。 义是一个很有趣的字,有侠义,有道义,有忠义。对于忠、孝、善、义,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说法,百善孝为先,忠孝不能两全,这四种品质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但是在某个时候,某种情况下,它们之间也是会起冲突的,在这个时候,我认为,一切应该
满意请采纳


所谓的“孝”是什么,如何体现
“孝”的本意是指尊长,所以字的样子如同搀扶老人行走的形状。后又是指尽心尽力的奉养父母,又指晚辈在长辈去世后要遵守孝道的礼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排在前面的,所以才说百善孝为先。后来人们对孝立了很多很多的规矩,除了赡养老人,还有就是对长辈恭敬,传宗接代。其实个人认为,孝的本意,...

孝字的本意是什么
上半部分为“老”字的简写 下半部分为子 意思就是一个孩子扶着(背着)自己的老人 抚养自己的老人即为“孝”

古文字型中孝字的本意
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从语言根源来说,古代语言文本的发展,是先有声音后,才有文本的出现,就声义同源的道理来寻究「孝」的意义,「孝」与「好」古音相同,同一语源:孝-古音归属晓纽、萧部,好-古音归晓纽、萧部。我们进一步探究「好」字的涵义,也就能更了解「孝」...

孝的本意是什么
从孝的甲骨文看,孝是孩子依偎在老人身边,这表示的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包容,可以进一步看做是亲人之间的关系和睦。

孝字的真正含义,究竟何解?
在封建伦理文化相当发达的古代中国,孝在《孝经》里有着十分明确的阐释和规定,犹如封建法律条文一般。而事实上,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孝”虽起源于道德的约束,但最终却转化为封建法制(实际上是人治)的一部分。在讲究封建门第和“光宗耀祖”的传统中,“孝”竟表现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特色...

孝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意义是什么?
孝会意字,早期金文的“孝”,是一个小孩儿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孝字从战国楚简开始就有了隶书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孝字直接承袭战国楚简孝字形体而来。把老人的头、发、身、手合并简化为“耂”(“老”字头),最后...

...老人拄着拐杖在行走的样子,请问孝字的本意是什么?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普世伦理”或...

孝字的本意是什么
1、孝顺:孝子;尽孝。2、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孝。3、丧服:穿孝;戴孝。4、姓。组词:孝道、孝子、孝服、不孝、尽孝、孝女、吊孝、重孝、孝衣、热孝、谢孝、穿孝、挂孝、孝武、满孝、孝悌、孝陵。

谁能解释“孝”这个字?
那么,什么叫做孝呢?。“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是“子尊老”的意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礼记》记载:“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汉代贾谊的《新书》说:“子爱利亲谓之孝”...

孝的本意是什么
注意爱自己,敬爱父母,敬爱父母天地、君亲师长,敬爱一切人民,乃至敬爱一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