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答谢民师书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苏轼《答谢民师书》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轼启。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①,不敢复齿缙绅②。自还海北③,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④,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⑤,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⑥。”又曰:“辞,达而已矣⑦。”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⑧;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⑨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⑩?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 ,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 ,当往游焉。或僧欲 有所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已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不宣。

  〔注〕 ①坐废:因罪受贬。累年:多年。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绍圣四年(1097)再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被赦还,南贬已达六年。 ② “不敢”句:谓不敢自居于士大夫之列,与之交游。 ③“自还”句:指渡海北还。苏轼于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 ④无一日之雅:语见《汉书·谷永传》,意谓素无交谊。雅,平素,引申为交往。 ⑤“倾盖”句:意谓一见如故。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语。倾盖,指途中偶然相遇,停车交谈,两个车盖相倚而倾斜。 ⑥“言之”二句: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⑦辞,达而已矣:见《论语·卫灵公》。 ⑧系风捕影:风与影都没有实体,难以捕捉,用来比喻了解客观事物的奥妙底蕴很不容易。《汉书·郊祀志下》:“如系风捕影,终不可得。” ⑨雕虫篆刻:语出扬雄《法言·吾子》:“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这里用以比喻辞赋为小技。西汉童子学习的秦朝八种书体,虫书、刻符是其中纤巧难学的两种。雕虫篆刻,是说雕琢虫书,篆写刻符,都是童子所习的小技。 ⑩“终身”三句:扬雄仿《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自命为是著述经传,苏轼认为这只是不用讲求音节的赋体而改用散文罢了,不能算作经传。 “屈原”三句:《史记·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诗经》里有“变风”、“变雅”,所以苏轼说《离骚》是风雅之再变者。“使贾谊”四句:扬雄《法言·吾子》:“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苏轼反对此说,认为应该给贾谊以较高的评价,不能因为他作过赋就贬低他,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升堂有馀,古人把学问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喻为“入门”、“升堂”、“入室”,升堂有馀是说快达到“入室”的造诣极高的境界了。  欧阳文忠公言: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消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此意苏轼曾多次引述,如《答刘沔都曹书》云:“以此知文章如金玉 珠贝,未易鄙弃也。”又《答毛滂书》:“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载,苏轼谓谢民师曰:“子之文如上等紫磨黄金。”又用以比人,如《答黄鲁直书》:“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又《太息一章送秦少章》:“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价,岂可以爱憎口舌贵贱之欤!”等等。本篇引欧阳修语,当只“文章如金玉”一喻,“市有定价”以下,是苏轼的引申发挥,故各篇措语多有不同。 惠力:寺名,一作慧力,在江西临江(今清江)县南二里。临江邻近谢氏家乡新淦,谢氏请苏轼为惠力寺法雨堂题额。《东坡经进文集事略》本“堂”后有“两”字。 临江:宋临江军,治所在今江西清江县。新淦亦其属县。  峡山寺:在广东清远县清远峡。苏轼绍圣元年来惠州时曾游其地,有《题广州清远峡山寺》文。

  本文又题作《与谢民师推官书》。谢举廉,字民师,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颇有诗名,与叔父谢懋、谢岐,弟谢世充同榜登第,时称“四谢”。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海南遇赦北还,六月过海,十月至广州。当时谢民师任广州推官,曾携带诗文谒见苏轼,很得苏轼的赏识。苏轼离开广州后,谢民师多函候,本篇是苏轼行至广东清远写给谢民师的复信。

  这封书信,开端陈述双方交谊,收尾答复对方请托,中间重点谈艺论文。苏轼晚年连遭远贬,历经坎坷,饱尝人事冷暖、世态炎凉,不愿轻易纳交官府中人。“不敢复齿缙绅”一语,话中有话,浸透了作者酸楚郁愤的情愫。他多年谪居岭海,如今遇赦北归,实乃意外之大幸,“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只一笔,写尽了大难不死者绝处逢生的真切体验。备受迫害与冷遇的苏轼,长期故旧星散、交游断绝,而素无往来的谢氏,却多次问讯、过往,情亲意厚,对方的殷殷相待,使苏轼感到“倾盖如故”。这段文字坦率地 陈述了苏轼由保留观察到乐于纳交的复杂心理,与友人诚挚而亲切地交流了思想。收尾对谢氏求索墨迹作出恳切说明、答复,并将当下行踪告知友人,措辞简当而亲切。

  书信的重点是阐述自己对文艺问题的见解。作者由赞扬谢民师的作品,发表了“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一段妙论,表达了自己崇尚平易自然文风的一贯主张。他自评其文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这段话与信中所云可以互相参证,足见这种天然美的风格苏轼最为倾心,事实上也只有他的文章才达到了这种境界。崇尚天然美并不忽视文采。引用孔子的两段话,既强调重文,又强调达意。人或以为“止于达意”,“疑若不文”,苏轼把两者统一起来予以诠解,纠正了“辞达”只是语言表现问题的片面理解。他认为一要能“求物之妙”,即善于寻求客观事物的奥妙底蕴,把握难以捕捉的生动意象;二要“能使是物了然于心”,即细致地观察、熟悉、认识、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三要“能了然于口与手”,即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予以生动的表现。只有如此,才叫“辞达”。辞而能达,便一定会很有文采了。他的解说,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中物、意、言三者的关系,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给孔子“辞达”说注入了新的意蕴。倡导辞达,自然反对故为艰深,故下文借批评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进一步阐述“行云流水”的境界和“辞达”的要求,并非在于形式,而首先取决于内容。正由于此,所以扬雄的终身雕篆,独变其音节,不足以称“经”,屈原作《离骚》,不能因为形近于赋而予以贬低。屈原的《离骚》上承风雅而加以变化,其成就可说光照日月;贾谊学力甚高,倘生当其时,何妨作孔子的“入室”弟子,而扬雄因为他写过赋就鄙视他,这是单从形式着眼,表明扬雄识度浅陋。这里经过对扬雄的驳议,更加深层地昭示了苏轼重天然、讲文采、反对故作艰涩 的文学观。末引欧阳修在《〈苏氏文集〉序》中所说的“斯文,金玉也”一句语意而加以发挥,作为收结,既回应上文,又表明未敢自是,体现了学界老宿谦谨自律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学风。

  与友人论文一段,先借称颂对方文风提出自己正面的风格理想和美学追求,次借诠解先哲名言阐述创作三昧,再以驳诘前人旧说申论自己的见解。行文中以“行云流水”喻文风的自然,以“系风捕影”喻把握创作兴会,以“精金美玉”喻文章佳妙,语言新颖生动,富有文采。《晚村精选八大家古文》说:“论文到精妙处,亦唯东坡能达。”正说明本篇论文臻于精妙之域,进入“辞达”之境,体现了苏文的本色。




《书信鉴赏·家书·与侄千之》注释与鉴赏
[注释] ① 司马君实与叔兄弟: 指司马光和苏轼、苏辙兄弟。② 委命: 指听任命运支配的一种消极处世态度。③ 直道而行: 按照正直之道行事。④ 以此窜逐: 指因反对变法而遭贬谪。[作者] 见《答谢民师书》作者介绍。[鉴赏] 东坡禀性,可以“独立不惧”“直道而行”八字概括。而所谓的“独立...

“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

苏轼答黄鲁直书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曾转述欧阳修的话:“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贵贱也。”苏轼深知,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自有其符合艺术规律的客观价值:一篇出色的文学评论,也有其符合批评、鉴赏规律的特定要求。是真名士自风流,作品与言论,捧不起也骂不倒,它总是处在它应有的地位之上。如果有人凭其主观...

《书信鉴赏·家书·付迈一首》注释与鉴赏
[注释] ① 迈: 苏迈,苏轼之子。② “有若无”二句: 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语出《论语·泰伯》。③ 庸人: 平常人,亦指见识浅陋的人。④ 形骸: 谓人的形体。[作者] 见《答谢民师书》作者介绍。[鉴赏] 东坡一生,可谓享尽风光又历尽坎坷。嘉祐元年(1056年)21岁...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所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原文为“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出自苏轼的《文说》。一、释义:我所能知道的原因是,(我)经常在该创作的时候就创作,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下来。二、《文说》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

宋代诗人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

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鉴赏
”(《答谢民师书》)一个诗人,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眼到手到的本领,一旦发现富于诗意的形象,就要立刻抓住,“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确是苏轼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诗人自己就是一位捕捉...

苏轼有哪些精神
他,就是苏轼。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并对三家兼容并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现苏轼个性的人格精神体系。 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

苏轼与王庠书原文赏析鉴赏
要理解苏轼“辞达”说与孔子“辞达”说的关系,有必要把苏轼著作中论及“辞达”的三个地方和盘托出。《答谢民师书》有云:“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

关于苏轼的诗句明日
(《答谢民师书》) ⑼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刑赏忠厚之至论》) ⑽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论》) ⑾夫当今生民水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教战守策》) ⑿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 5.关于苏轼的诗 ...